安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道德经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
TUhjnbcbe - 2023/9/14 16:02:00

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祐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若身:如同于身家性命一般。若,如。宠之为下:宠信、宠爱不过是一种人为的东西。下,形而下的东西。有身:从有而身,即一种重有形之物的人生态度。无身:从无而身,即一种重无形空间的人生态度。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交给他。

有的人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重视大祸患就像重视身体一样。什么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呢?得宠(本质上)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惊恐不安,失去宠爱也感到惊恐不安,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重视大祸患就像重视身体一样?我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能够看重自己的身体,并以这种态度去处理事情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爱惜自己的身体,并以这种态度去处理事情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此章阐述的是修身之道。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然是以修身为本。只有自己的德行能力够了,修为深厚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修为深厚了,能力提升了才能行事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没有修为就去行事就会把造孽当事业干。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齐之于家,家和万事兴;无为治于国,国泰民安;安平于天下,万世之太平。至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爱天下如同爱自身才是长生之道。

(1)屈原悲吟为国捐躯

战国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报国思想,在屈原身上有充分的体现。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表现了可贵的爱国情怀。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青年时期就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准备报效国家。可是,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楚国由盛转衰弱的时期。

在当时,称雄的秦、楚、齐、燕、赵、韩、魏国连年不断混战。年轻的屈原是楚怀王的左徒官,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就以报国为己任,劝楚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楚怀王的信任。

那时的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其他国。因此,屈原亲自到各国去联络,要用联合的力量对付秦国。通过屈原出色的外交,楚、齐、燕、赵、韩、魏国君王齐集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楚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

六国联盟的力量,有力地制止了强秦的扩张。屈原更加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凭屈原做主。

看到屈原出色的政治才干,楚国以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独断专权,根本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挑拨的人多了,楚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

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秦王。秦王早想进攻齐国,只碍着六国联盟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

张仪认为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六国联盟。秦王大喜。

张仪带着金银财宝来到楚国郢都,先来拜访屈原,说起了秦国的强大和秦楚联合对双方的好处,遭到了屈原的断然拒绝。

张仪又用财宝买通了子兰,子兰就引张仪拜见了楚怀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郑袖。那白璧的宝光把楚国王后的眼睛都照花了。郑袖欣然表示,愿意帮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

子兰想了一条计策说:“我们就说屈原向张仪索取贿赂,由郑袖在楚怀王面前透出这个风声。”张仪大喜。

张仪布置停当,就托子兰引见楚怀王。他劝楚怀王绝齐联秦,列举了很多好处。最后道:“只要大王愿意,秦王已经准备了秦的里土地献给楚国。”

楚怀王听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白得里土地,心中大喜。他回到宫中,高兴地告诉了郑袖。

郑袖向他道喜,随即又皱起眉头说:“听说屈原向张仪要一双白璧未成,怕要反对这事呢!”

楚怀王听了,半信半疑。

第二天,楚怀王摆下酒席招待张仪。席间讨论起秦楚友好,屈原果然猛烈反对,与子兰等人进行了激烈争论。他认为,放弃了六国联盟,就给秦国以可乘之机,这是楚国生死存亡的事情!他走到楚怀王面前大声说:“大王,不能相信呀!张仪是秦国派来拆散联盟、孤立楚国的,万万相信不得!”

楚怀王想起郑袖所说,果然屈原竭力反对秦楚和好,他贪图秦国的土地,不禁怒道:“难道楚国的里土地抵不上你一双白璧!”说完不听屈原辩解,就令武士把他拉出宫门。

屈原痛心极了,站在宫门外面不忍离开,盼着楚怀王能醒悟过来改变主意,以免给国家带来灾难。他从午站到晚,看见张仪、子兰等人高高兴兴走出宫门,叹着气绝望地说:“楚国啊,你又要受难啦!”

屈原认为楚怀王会醒悟,定会分清是非的。只要楚怀王回心转意,楚国就有办法了。但是楚怀王不再召见他,他越来越忧愁,常常整夜不眠,就写出《离骚》这首长诗,把对楚国的忧愁和自己的怨愤都写了进去。“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表示人在遭遇忧愁的时候,抒发自己的怨愤。

这首长诗传到宫中,子兰等人又有了新的攻击材料,就说屈原把楚怀王比作桀纣。楚怀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职。

郢都的空气快把屈原逼疯了,他只好搬出了郢都,准备住到汉北去。他走几步,停一停,恋恋不舍地回望这座雄伟的郢都城。屈原挂念着国事,到一处就歇几天,打听一下消息。

有一天,他看到一座古庙里的墙壁上,画着天地神灵和古代圣贤的故事。圣君贤王的事迹触动了他的心事,他想不通楚怀王为什么这样糊涂。他对神灵大声喝问:“这世界究竟有没有是非!?”因此写成了《天问》这篇长诗。

神灵没有回答屈原,可事实却对他作了回答。当楚怀王和齐国断绝了邦交,拆散了联盟以后,就派人跟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结果自然是一场空。

就在这时,秦王改变了攻齐的计划,索性联合齐国,分两路迎击楚军。楚军挡不住两国的夹攻,连打几个败仗,秦兵占领了楚国的汉中。

消息传到汉北,把屈原急坏了。他愤怒、叹气,最后决定赶回郢都设法去抵抗秦国。半路上,他接到了楚怀王的命令,派他出使齐国恢复联盟。屈原高兴地想:大王到底回心了!就立刻奔赴齐国。

由于楚怀王违背联盟,齐国十分愤恨。但是屈原是齐王敬重的人,经过一番谈判,就答应撤回助秦攻楚的齐兵。就在屈原尚未返国时,他得到了秦楚议和的消息。他怕楚怀王再受欺骗,连忙辞了齐王,赶回楚国去。

屈原走了几天,忽听传说:张仪又到郢都来了。他不禁连连跺脚,日夜兼程,向郢都赶去。子兰等人听见屈原回来了,连忙来报告王后郑袖。他们都怕屈原再回郢都,让他留在楚怀王面前,日久总是大患。

这天夜里,郑袖就向楚怀王哭诉:“屈原在云梦地方对百姓说,那些阵亡的都是我向大王进言而冤死的。他回来,要替冤死的申冤报仇。”

楚怀王听了大怒:“他敢这样?简直是疯了!”

郑袖趁机进谗:“是疯了,不是疯了怎会对百姓说这样放肆的话?我怕见他,他要在郢都,就让我到江南去。”

第二天,楚怀王下了一道命令:任屈原为三闾大夫,不必进宫,立刻赴任。他派子兰把命令送给屈原。子兰见了屈原,奸笑着向他道喜,传达了楚怀王的命令。

屈原惊呆了,他仰天长叹:“大王,你再不能糊涂哟,楚国的江山,楚国的百姓,全在你的身上啊!”

屈原走了,此后的10多年中,楚国满朝文武都投入郑袖、子兰一*,联盟不久又散了。楚国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失掉了对抗秦兵的力量。秦国占领了楚国北部的8座城池。

楚怀王正在愁闷,忽然接到秦王的来信,请他到秦国武关这个地方,商谈秦楚永世友好的办法。楚怀王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要不去,只怕秦军向南进攻;要去呢?又怕秦国心怀叵测。

子兰首先劝楚怀王:“秦王愿意和好,这机会可失不得。”子兰一*的楚国大夫靳尚也说:“走一遭,至少会有几年的太平。”

楚怀王回到后宫,又听了郑袖一番劝行的话,这才打定了主意,马上写了回信,同意去武关会谈。准备了几天,他和靳尚带了人马动身。

楚怀王才离郢都,就见途中有一匹马飞一般奔来。奔到跟前,马上的人跳下,伏在车前,大声恸哭。楚怀王一看,原来是屈原。

屈原听到了楚怀王要去武关的消息,连夜飞马而来。只听他悲声说道:“大王啊,秦国如虎口,这危险冒不得哟!你要想想楚国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单听小人的说话啊!”

10多年不见,屈原憔悴了。楚怀王见了他,想起这10多年来国势,一天天走下坡,心里也涌起了一阵感伤。楚怀王正在沉思,靳尚站出来狠狠地对屈原说:“今天是大王出门的好日子,你说这些丧气话什么意思?”

屈原气得嘴唇发抖,颤声说道:“你是楚国人,也该替楚国想想,不能把大王送进虎口啊!”

靳尚大怒,迭声叫让开。屈原攀住了车辕不肯放手。靳尚令人把屈原推倒在地,扬鞭催马,簇拥楚怀王而去。屈原爬起来,一边追,一边叫。靳尚只怕楚怀王心里动摇,加快一鞭,那车飞一般去了。

屈原喘着气站住了,眼睁睁望着向西而去的人马,等到不见了影子,还呆呆立在那儿。

果不出屈原所料,不到半个月,靳尚一人一马逃回郢都。原来,楚怀王和人马一到武关,就被秦国扣留,已经送往咸阳了。

消息震惊了全国。郑袖为了安定人心,立太子熊横为顷襄王,她自己掌握国政;任命子兰做管理全国军政的令尹。

这一天,屈原忽然接到楚怀王的死讯。原来,楚怀王被扣押后,几次逃出,又几次被秦兵捉住,最终在顷襄王即位的第三年气死了。秦国把他的枯骨送还楚国。灵柩到达郢都时,楚国百姓个个感到奇耻大辱,沿路都有人失声痛哭。

这事件把屈原的心击碎了,他本来把复兴楚国的希望寄托在楚怀王的醒悟上,现在觉得什么都完了。他在楚怀王灵柩面前哭昏了过去。他要求顷襄王趁各国都在怨恨秦国的机会,设法联络,一同对付秦国。然而,顷襄王在子兰等人的操纵下全然不听。

屈原日夜在宫门前痛哭,期望打动顷襄王。这可恼了郑袖,她立刻叫顷襄王革掉屈原的三闾大夫职位,叫人押送,流放到江南陵阳去,永远不准过江。

屈原到了流放地陵阳,日夜心烦意乱。他的马悲哀地嘶叫着,马夫也回头望着楚国叹气。屈原不禁激动地说:“对,我们是楚国人、楚国马,死也要死在楚国的土地上!”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
1
查看完整版本: 道德经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