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春秋末期鲁国人,今山东新泰市放城镇人。著名学者,据史书记载,他是殷商忠臣比干的后裔,一生致力于研究“礼”,终生不仕,隐居泰山,高卧山林,放浪于松石云水之间,向进山香客宣传孔子的学说,并给当地山民传授礼、乐、书、数等文化知识,做了很多好事。他虚心好学,多次问“礼”于孔子,造诣颇深,在当时已久负盛名。
林放对礼的传播和发扬光大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受到历代帝王,文人的敬仰,汉代的文翁(公学始祖,今安徽舒城县人)为林放绘制了肖像,唐代曾在其故里新泰市放城修林放祠,山东曲阜城外有“林放问礼处”的遗迹。宋真宗赵恒追封林放为长山侯,并从祀孔子庙廷。当时知名的朝臣散大夫刁衎(今江苏南京人)作《先贤林放赞》一首,对林放高度赞扬。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似人形。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形体都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大”的原义就是人,人为“万物之灵”,古人以为人为“大”,故延伸为“大小”之“大”,后特创造了一个“人”字代表“人”。“大”也延伸为重大,重要。如“天下大事”,进而延伸为尊敬,如“大王”,“大作”等,用作某些专称时,如“大夫”,该读称dai。
奢:奢华,排场大。
丧:亾也,从哭,从亾(同亡),会意字。甲骨文从三“口”,会哭丧之意。金文从噩,从亡。小篆讹变为从“哭”,从“亾”。
“丧”的原义是丧失,丧亡。如《韩非子-五蠱》:“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丧”由丧失延伸指死亡。如任昉《奏弹刘整》:“刘氏丧王”。也延伸指丧仪、丧事,即人死后殓、奠、殡、葬等事宜。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本文中的丧指丧事。
易:变化的意思,这里指繁琐复杂。多变。
戚:悲恸,伤心的意思。
全文理解为: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礼,形式上与其奢华,不如从俭。办丧事的时候,与其形式上的多变,繁琐复杂,不如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哀伤”。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由于周公的特殊贡献,所以鲁国被特许可以使用“天子之礼”,所以鲁国又被称为“礼仪之邦”。孔子曾被“公派”到周地留学,主攻礼仪。回国后,孔子负责国家祭祀活动,是个不折不扣的“礼学”大师,所以经常有人向他咨询“礼”学。
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认为如果把礼仪礼制理解为形式上的华丽奢侈,倒不如简朴一些更好。
有些人在办丧事的时候,追求场面很大,礼数周全,但内心却并不是真正的哀伤,这样的礼是单纯做给别人看的,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礼的根本其实就是上一章所说的“仁”。
林姓始祖—忠臣比干
比干,子姓,沐邑(今河南淇县)人,商朝帝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官少师神灵(相当于丞相),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商王帝乙,后又托孤辅佐帝辛(商纣王)。
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减轻赋税徭役,富国强兵。帝辛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周朝尊比干为“国神”,孔子称微子、箕子、比干为“殷三仁”,比干被道教界尊为文曲星,民间尊其为文财神。
比干被害时,其夫人有孕在身,害怕被牵连,带了几名侍女逃出朝歌(商朝国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于一山林之中的石室内生下一男孩,取名“泉”。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天下大定,武王派人四处寻找比干后人,得知其遗孤生于山林之中,赐姓“林”改其名为“坚”。并把他封于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比干则成为林氏之太始祖。
比干对国家的忠心为历代帝王所赞颂,魏孝文帝拓跋宏立比干庙,唐太宗封比干为“忠烈公”,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乾隆)祭文题诗。清宣宗(道光)修复比干庙等等。在诗人屈原的《楚辞-九章-涉江》中,有提到“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zuhai)”,表达作者对伍子胥和比干在帝王面前以死强谏的大无畏精神的高度赞扬。
林姓始祖除了比干还有周平王姬宜臼的庶子姬林开,林开的子孙以祖辈名字为氏。西周时期有种官职叫林衡,也叫林人,主要负责掌管林木,植树,养护浇灌等,其后人也以“林”为氏。还有少数民族改姓“林”的,如满族的“林佳氏”,清朝灭亡后,“林佳氏”改姓“林”。
林姓源于中原,但如今的林姓人口大部分集中在福建,广东,浙江,台湾四省,这也是我国人口迁徙文化的一大奇观。福建是林姓人口的第一大省,约有万林姓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百分之14.8,也就是说,福建省7个人中,有一个是姓林的。
福建的林姓人口又主要集中在福州和莆田两市。有个说法:走在福州街头,称男陌生人为“陈先生”,称女的陌生人为“林女士”,八成不会有错。在莆田,有“陈林半天下”的说法。在福州长乐区建有比干文化陈列馆。
西晋时期的安东琅琊王府将军,黄门侍郎林禄是入闽林姓始祖。如今的福州林姓名人可以信手拈来:林则徐,林觉民,林长民,林徽因,林森,林鸿,林纾,林正英,林文镜,林紹良等。
林禄的第四代孙林格是入莆(福建莆田市)林姓始祖。莆田被称为“海滨邹鲁”,自古文化昌盛,名人辈出,北宋时期的林默娘懂医学,会看天象,为莆田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善事,死后被后人尊为“妈祖女神”,人们建妈祖庙,天后宫祭祀妈祖以求平安健康。
如今妈祖信众遍布全球,为台湾第一宗教信仰。在海南省海口市的琼山,建有比干妈祖文化园,被称为海口最美庙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林默娘和陈靖姑(福建古田县人),何仙姑(福建武平县人)并称为福建三大女神。
唐开元年间的高平(今山东菏泽市)太守林万宠生三子:林攒,林披,林昌。北宋时,林攒的后裔林杞任知州,他的九个儿子也任知州,被称为“宋九牧”、“父子十知州”。林万宠的次子林披官至太子詹事,睦州(今浙江淳安一带)刺史,林披生九子,九子全部官至刺史,世称“九牧林”。
林万宠三子林昌官至兵部司马,生子林萍,官至沣州司马,唐太和年间,归隐,迁居今莆田市仙游县游洋乡,世称“游洋林”。林昌成为“游洋林”始祖。如今的漳州,龙岩,台湾的林氏后人大部分源出“游洋林”。
莆田林氏后裔有一脉迁到江西景德镇,隋代大业十二年(公元年),隋炀帝无道,天下大乱,林士弘率领当地农民发动起义,并大败隋军,一度据有江西,广东等广大地区,不久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今南昌市)。林士弘的楚国存在了七年,林楚被灭后,林士弘家族逃匿到浙江杭州山中,改姓“柴”,后裔又迁居到今河北省邢台县一带,史上赫赫有名的“周世宗”柴荣即林士弘后裔。
明代思想家,哲学家,“三一教”创世人林兆恩(号龙江)也是莆田人,林兆恩中秀才后屡试不第,后遍访道行之士,研求心身性命之学,糅佛、道、儒三家学说为一体,创立了“三一教”,并在闽、赣、浙、苏等地义务行医传教。福州是他的主要活动地,他在洪塘金山寺建一小楼。作为常驻之地,后又在不远处的龙江寺居住,传说他曾携老母长住此地,以制售竹捞篱谋生,奉母至孝。
今龙江寺南面的一乡间小道得名“捞篱弄”。抗倭名将戚继光、学者陈第等曾慕名造访求道。
三一教不仅在国内一些地方流行,十九世纪末,随着“下南洋”的移民热潮,“三一教”传到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光在马来西亚的“三一教堂”超过一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