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淮,水墨安徽——读山,亲水,醉安徽,黄山的雄奇,古徽州的别致风貌,道不完的徽州情,讲不完的徽皖故事,欢迎来到安徽省!
铜陵的历史文化?可能最显著的就是铜文化了。作为中国古铜都,铜陵的铜采冶历史有三千多年。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绵延至今。其次是佛教文化,古时地藏王上九华山修行,在大通大士阁舍舟登岸休息,更有乾隆赐的九华山头天门的匾额。商业文化,古时大通是安徽四大商埠,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是皖南门户,清朝曾国藩在大通设盐务局、大通营,统辖诸省盐务,中英<《江宁条约》补充条约>增开大通为通商口岸。大通商铺林立。有“小上海”之称。此外还有道家文化、红色文化、农业文化、科学文化……
铜陵市,简称“铜”,安徽省辖地级市,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东与芜湖市接壤,南与池州市交界,西与安庆市毗邻,北与合肥市相邻,总面积.87平方千米。
铜陵,别名铜都,古称定陵、义安,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安徽省首个千亿元企业来自铜陵。铜陵的历史文化代表为皖江文化。
铜陵处于国家东西和安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京福高铁与宁安高铁、京台高速与沪渝高速在此交汇,坐拥长江岸线.6千米,境内的铜陵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国家首批对台直航港口和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铜陵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市,是全国八大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流域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
历史沿革
夏朝、商朝时期,铜陵地区属扬州。
周朝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
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鄣郡。西汉时期,鄣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
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年),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
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南唐保大九年(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城关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年),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江南道(路),后改属江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县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六年(年),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中华民国元年(年)1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年6月至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铜陵解放。
年4月21日,铜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年2月4日,铜陵县改属安庆专区。
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1年3月1日,铜陵县由原属池州地区划归铜陵市辖。
位置境域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东与芜湖市繁昌区、南陵县接壤,南与池州市贵池区、青阳县交界,西与安庆市宜秀区、迎江区、桐城市毗邻,北与合肥市庐江县、芜湖市无为市相邻。介于东经°04’—°09’、北纬30°38’—31°09’之间,南北最长约56千米,东西最宽约.9千米,总面积.87平方千米。东距芜湖市60千米左右,西距池州市30千米、安庆市80千米左右,距省会合肥市千米。
地形地貌
铜陵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境内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结,呈北东向展布,大都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灰岩、页岩和砂岩组成。海拔—米为主,多褶皱型山、丘,少数为断层山,一般坡度都在25—30°左右,山体比较完整,山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中部丘陵、岗地起伏,也呈北东向展布,丘陵的组成物质与南部丘陵相似,岗地由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下、中统组成。
气候特征
铜陵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虽然铜陵地处欧亚大陆之东部,距海洋千米,但受江浙一带山系所阻挡,海洋性气候并不明显,冬夏温差比较显著,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冬季受内蒙古高压控制,北方冷空气南侵,天气晴朗、寒冷、干燥,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天气炎热,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渡的季节,春季南北气流交锋频繁,锋面进退不定,造成雨水偏多,天气多变,常出现低温连绵阴雨天气。秋季以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退缩,内蒙古高压增强,铜陵地区又渐受北方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少雨,出现秋季干旱。
水系水文
河流:铜陵市境内的地表水主要是长江铜陵段,有55千米,最高洪水位16.64米(年),最低水位3.29米(年),年平均流量29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立方米/秒(年)。
湖泊:天井湖位于铜陵市区西北部长江西路北侧,水面亩,平均水深1.5米。桂家湖位于铜陵市区西南7.5千米,水面亩。
地下水:铜陵地下水以交替带潜水为主,靠降水补给,滨江冲积平原孔隙水及石灰岩丘陵地区的岩溶裂隙水是其主要类型。含水层面积为49.5平方千米。含水层厚度沿江一带36.32—61.54米,支流两岸5—15米。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南唐保大九年(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县治由顺安移于古铜官镇,即今义安区五松镇。至此,历史上“铜陵”地名第一次出现。“铜陵”二字的来历,未见有正式文字记载,其说法有三种:一是“产铜之山陵”说,因此地产铜,又是丘陵地区,故名;二是“产铜原属南陵”说,故取名“铜陵”;三是“铜地原属‘陵阳说”,铜陵地区汉时归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取“陵阳”之陵,合为“铜陵”。
方言
铜陵地区主要通行吴语、江淮官话等。
铜陵本地话为吴语—宣州片方言,分为:当地话、圩里话、山佬话三种。当地话是指铜陵县(现义安区)所使用的方言,属吴语方言,主要分布于顺安、西湖、朱村部分、城关部分等地;沿江一带讲的是圩里话,分布于:城关部分、钟仓、流潭、太平、和平等地;山佬话主要是指山区居民讲的话,分布于:钟鸣、金榔、新桥部分、朱村部分等地。
铜陵市区除吴语外亦有江淮官话,类似南京官话,比较接近普通话。19世纪的太平天国兵燹使皖南地区的土著人口锐减,战后本省江北、河南、湖北移民大量涌入城区和部分乡镇,极大地改变了本地区的方言面貌。新移民带来的客籍方言(江淮官话等)已在土著式微的条件下反客为主;除市区外,铜陵董店、大通、新建、老洲、陈瑶湖、周潭以及枞阳县等地所讲的话属于安庆方言,俗称“桐城腔”;胥坝、安平、老洲乡等地所用语言属无为腔。
青铜文化
唐代诗人李白一生遍历名山大川,在其晚年曾两次巡游到铜陵,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铜陵的采铜业在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李白理所当然地要把它记录在诗文中。唐天宝十三年(年)李白巡游秋浦,往来于铜陵、贵池之间,写下了组诗《秋浦歌》,其中第十四首写道: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很有感染力的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工人劳作的佳篇,有很多高的文学地位和价值。
同年,在另一首《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中,李白以他惯有的浪漫主义手法写道:
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
陶公矍铄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
这首诗是李白告诉杜秀才在铜陵期间对冶铜场景的感受。自李白之后,历代名人学士纷踏而来,多有诗文传世。李白的作品开以采冶铜入诗的先河。
皖江文化
铜陵属于皖江文化圈。古皖文化源远流长,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的特点,开放创新意识浓。
皖江文化系指长江流域安徽段两岸共生的地域文化,其区域范围西起宿松小孤山,东抵马鞍山采石矶,前后绵延八百里,向南包括池州、铜陵、芜湖、宣城、马鞍山,向北辐射安庆、合肥、滁州。皖江文化涉及实用文化、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涵盖文学、戏曲、书画、玉石、雕刻等诸多领域。
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包含以张英、张廷玉、陈独秀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以京剧、黄梅戏徽剧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李公麟、邓石如为代表的书画文化。以敬敷书院、省立安徽大学、发达的基础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以禅宗二祖、三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桐城派文化、新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