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溪村的“振兴密码”
全江玲
两里一碾坊,三里一油坊,一座座古朴的风雨桥倒映溪上,一处处吊脚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走进永定区马头溪村,“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景色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让人目不暇接。
然而,这样美丽的山村,曾一度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养在深闺人未识”,百姓生活在贫困中。村*总支书记郑明华说,青年外出务工,妇孺留守务农,是这个深山土家村落的常态。
*建引领下,这个小山村焕发新活力。
*员先锋助推产业振兴
脱贫之前的马头溪村困在交通,更困在产业。
“‘产业建在哪里,路就通到哪里’。这是年初我们村*总支*员大会商讨后的结论。”郑明华说,正是这个目标,村里每名*员率先垂范,自发捐款筹资15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坚定走起乡村旅游、绿色发展的路子。从此,水、电、路等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一一被击破,一个个乡村旅游项目落地建设。
如今,马头溪西线10.8公里柏油自行车游道竣工,各地骑行爱好者纷至沓来;新修沿河徒步石板游道2万米、串户石板游道米,游客沿河散步,风光无限;新修、整修风雨桥、钢索桥、公路桥等过河桥梁9座,桥桥有特色,步步有意境;建成马头溪生态文化广场及生态停车广场……
与此同时,亩杨梅基地、亩石榴基地以及千亩油菜花农业观光长廊、千亩板栗基地、千亩油茶基地,形成春赏花、夏玩水、秋尝果、冬看雪的农业休闲产业,受益链条覆盖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8万元。
搭上乡村旅游快车,村民张月英开了一家名叫“山水农家”的农家乐。七个住宿房间,几张桌子,能住能就餐,生意越做越红火。“旅游旺季的时候每天都是满房,平均算下来年营业额有十几万元。比起以前打工,现在既不用离开家又能挣钱。
脱贫户龚安平搞起了养殖场,近4年出栏土鸡只、土鸡蛋20万枚,年收入10多万元,去年他还做起了电商,为村民销售土特产。
“我们还致力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员,发挥*员先锋模范、致富带富作用。”郑明华介绍说,目前村里*员养殖大户有12个,成功打造了黄牛、黑猪、山羊、乌鸡等品牌,市场行情非常不错。
组织引领塑造乡村文明
马头溪村有一座村史馆。馆内多件农耕用具,成为馆里的一件件宝贝。郑明华介绍说,马头溪村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到村里游玩观景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说起建设村史馆的初衷,郑明华表示:“村史馆是让游客们了解这一方土地的人文历史和传说故事的渠道,能让游客留下回忆,记住乡愁。”
郑明华告诉记者,为建好村史馆,马头溪村*总支积极发动*员群众,总支班子多次上门入户,宣传建设村史馆的重大意义和目的。通过努力,村民提供了大量村史资料,并自发捐献了多件农耕用具。
与此同时,大力整合全村文化资源,对全村栋吊脚楼建档立卡,签订村、组、户保护责任状,挂牌保护。对明清以来损坏的吊脚楼进行修缮加固。对风雨桥、水碾坊、古槽门等建筑建立文字、图片、视频档案,责任到人重点保护,并向文物部门申报。抢救、挖掘、整理、传承土家民歌,以及舞蹈、戏剧、农耕文化艺术,引导民间老艺人,成立传承队伍。传承保留土家打夯、打草上树、鸡罩捕鱼等习俗……
脱贫户全庆根利用自家吊脚楼打造“关水坪农家乐”,再通过纯正的土家菜肴吸引海内外游客,一年收入10来万元,日子过得很红火。“这吊脚楼可得好好保护,很多客人就是被它吸引来的。”全庆根说。
“来到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到土家族的民俗传统,还能直观感受老物件魅力,体验感非常不错。”对于马头溪村的魅力,游客秦先生连连赞叹。
支部引领强根基,*建铸魂促发展。近些年,马头溪村*总支围绕“文化兴村,产业强村,生态美村,旅游名村”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建融合,使这个边远山村从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数据显示,年,马头溪村接待游客32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多元,已成为张家界乡村旅游的“头牌”。
编辑丨唐生英
值班主任丨杨旭东
终审丨周和平
出品丨掌上张家界
本平台为张家界日报社所有。任何单位、个人使用、转载或者传播张家界日报社旗下媒体版权内容的,必须事先获得书面授权。除法定合理使用范畴外,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传播其享有版权的作品(作品形式不限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