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潇湘八景湖南永恒的文化地标访湖南科技
TUhjnbcbe - 2023/2/18 18:57:00

专家简介:张京华,湖南科技学院二级教授,国学院院长,湖南省濂溪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出版《湘楚文明史研究》《湖南朝阳岩摩崖石刻考释》《道州月岩摩崖石刻》《永州摩崖石刻拓片精选》《鬻子笺证》《湘妃考》等。

张京华图/傅汝萍

日本横山大观(-)绘《潇湘八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奉清清

“不到潇湘岂有诗”!千百年来,湖南一直以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而著称于世。其中,“潇湘八景”更是名传遐迩、意象万千。那么,“潇湘八景”具体有哪些?它是实景?还是诗情?还是画意?它如何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尤其是东亚地区人民对自然之美的描绘、发掘?最近,湖南日报记者采访了地处潇湘源头的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院长张京华教授。

1

“潇湘八景”是一个覆盖湖南全省的实景概念

湖南日报:张教授好。说起“潇湘八景”,人们总是耳熟能详,但又有点语焉不详。它具体是哪八景?请您先介绍一下何为“潇湘八景”?

张京华:顾名思义,“潇湘八景”是潇湘沿岸的八景。因此,首先我们要明确,“潇湘八景”是一个覆盖湖南全省的实景概念。

我们知道,湘江上游,由两水相会于永州。其中湘水从阳海山来,潇水从九嶷山来。两水相会后,浩浩荡荡一路向北,直达洞庭,合流长江。沿途风景美不胜收,而最美则以沿流分布、纵贯全省的“八景”为代表。

我们不妨从源头而下,一览这“八景”之美:永州城东的潇湘夜雨、衡阳市回雁峰的平沙落雁、衡山县城北清凉寺的烟寺晚钟、湘潭与长沙接壤处昭山的山市晴岚、橘子洲的江天暮雪、湘阴县城江边的远浦归帆、洞庭湖的洞庭秋月,以及西洞庭桃源武陵溪的渔村夕照。

可以说,这“潇湘八景”,无一不是三湘大地的文化地标。

2

“潇湘八景”是绘画、题诗、书法、音乐的交集,是文学、史学、艺术的合成

湖南日报:既然“潇湘八景”是“文化地标”,那它蕴含的“文化”是什么?它是景?还是对景的赞美或者描摹?

张京华:“不到潇湘岂有诗”,“潇湘八景”它自然是“诗”。“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它自然也是画。其实,我认为,“潇湘八景”是绘画、题诗、书法、音乐的交集,是文学、史学、艺术的合成。

当然,“潇湘八景”首先是湖南的实景,然后是“图”,而“图”通常是八幅一套的组图;然后是诗或词,同时诗词作为书法作品题写在画卷上;然后又可以表现为音乐,譬如琴曲《潇湘水云》《湘妃怨》《平沙落雁》,二弦曲《渔村夕照》。

从宋代以来,士大夫们依据湘江流域的自然风光,绘制出八幅一组的极富诗意的山水图画。以李成、宋迪、王洪、牧溪等人为滥觞,《潇湘八景图》以淡墨为主调,呈现出淡泊闲远的自然景象,建构起飘然脱俗的美学景象。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

宋迪字复古,见到宋迪的作品,大诗人苏轼立即写了《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其一说道:“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

诗之佳者别称为“有声画”,画之佳者别称为“无声诗”。宋孙绍远编录唐宋人题画诗,共八卷二十六门,名为《声画集》。以诗称画、以画称诗,这一样式始于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说:“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遂作潇湘八景诗八首。

3

清深、清慧是“潇湘八景”的灵魂,也是湖湘文化的早期风貌

湖南日报:湘楚文明,源远流深。3年前,我曾经就湘楚文化的源与流问题向您讨教。潇湘八景在湘楚文化中,应该也存在一个源与流的问题,能请您简单作个介绍吗?

张京华:“潇湘”二字,出处极古。《山海经》载“潇湘之渊”“潇湘之川”“潇湘之浦”,《淮南子》佚文载“弋钓潇湘”“钓射潇湘”“躬钓潇湘”,桓谭《新论》佚文载“潇湘之乐”,王子年《拾遗记》载“潇湘洞庭之乐”。后来柳宗元的名句“独钓寒江雪”典故出于此。

东汉张衡的《四愁诗》,东南西北各一首,南方这一首说:“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桂林与零陵都在南岭,一在岭南,一在岭北,可以统称苍梧。湘水与潇水都是江水支流,可以统称湘水或江水,而潇水的特征就是“清深”。《说文解字》说:“潇,水名。”又说:“潚,深清也。”《水经注》说:“潇者,水清深也。”而潇水古代又称深水,马王堆出土《地形图》的中心位置,山体旁标出“帝舜”二字,一道泉源呈弯曲状从中央流出,旁注“深水原”三字。深水原即潇水源,徐霞客《楚游日记》称之为“潇源水”,又称“三分石水”。所以张衡《四愁诗》“湘水深”一语可谓对潇湘特征的最早吟咏,“湘水深”并非泛泛言之,而是依据字训而来的典型描写。后来陈子昂《感遇诗》说“箕山有高節,湘水有清源”,杜甫《祠南夕望》说“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典故均出于此。

东晋罗含著《湘川记》,描述说:“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摴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五色鲜明。是纳‘潇湘’之名矣。”是对潇湘水文地质特征的细致考察。后来刘禹锡《海阳湖别浩初师并引》说,“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乘是气,往往清慧而文”,是对潇湘清深的人文发挥。

自屈原《九歌》之《湘君》《湘夫人》而下,“潇湘”语料频繁出现在包括诗词、散文、音乐、绘画等的古典文学艺术中,反复歌咏,久久不息,遂成为古典文学艺术中的风格基调和永恒意象。

到了宋代,中国古代的文治达到顶峰,出现了所谓的“文人画”,于是“潇湘八景图”就应运而生了。北宋仁宗时,宋迪本人曾经亲自到达永州,在零陵澹岩留下石刻,写道:“嘉祐八年三月初八日,转运判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宋迪游。”宋迪所绘《潇湘八景图》已经失传,但此图应当作*祐八年;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澹岩石刻为据,将《潇湘八景图》的诞生时间定为嘉祐八年,亦即公元年。

除了《潇湘八景图》的迷人,也有《潇湘八景诗》的惊艳。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其书法《白云居碑帖》也流传至今。米芾在诗序中说道:“潇湘之景可得闻乎?洞庭南来,浩淼沉碧,迭嶂层岩,绵衍千里,际以天宇之虚碧,杂以烟霞之吞吐,风帆沙鸟,出没往来,水竹云林,映带左右,朝昏之气不同,四时之候不一,此则潇湘之大观也。”

“潇湘八景”产生于湖南,它的风格是幽眇旷远,或说清旷平远,与这种风格对应的是湘江的清深与湘民的清慧。清深、清慧是“潇湘八景”的灵魂,也是湖湘文化的早期风貌。

4

“潇湘八景”是社会生活百态的包容

湖南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浸润“潇湘八景”之中的,有怎样的文化意境和生活意趣?

张京华:“八景”的“八”有“多”的含义,“八景”作为完整的一组,蕴含着多元、多样、多姿多彩的精神,是士大夫文化、佛教文化、市井文化、农耕渔猎文化的融汇。概言之,“潇湘八景”是社会生活百态的包容。

“潇湘夜雨”的主题又表现为“湘妃思舜”“湘灵鼓瑟”“江妃二女”,寄寓的是上古虞舜与娥皇、女英的故事。故事出现极早,见于《尚书》《孟子》《列女传》等书,是历代士大夫最严肃的吟咏主题。

“平沙落雁”“洞庭秋月”“江天暮雪”是四时之景的主题。“平沙落雁”讲来雁、归雁,和《月令》《夏小正》的记载吻合,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说“衡阳雁去无留意”。“洞庭秋月”是洞庭湖的秋景,“江天暮雪”是长沙的冬景。

“远浦归帆”讲舟船中的行旅,去国怀乡,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陆龟蒙《木兰花诗》“洞庭波浪渺无津,日日征帆送远人”。

“渔村夕照”讲江岸的渔村,江南是鱼米之乡,司马迁早已说过,“楚越之地,饭稻羹鱼”。黄昏将临,渔舟归来,酒旗斜矗,是渔村最热闹的时候。

5

“潇湘八景”是“三湘”概念的美学表达,是湖湘文化的全覆盖,全国各地的“八景”,都是“潇湘八景”的时空放射

湖南日报: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我们知道,不仅湖南有“潇湘八景”,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这样成组的景观出现。请问它们之间,有无内在的联系?

张京华:水石原本无情物,但一经人的品题,顿时就有了光辉和温度,流淌出文化与韵律。实景的八景由于文人墨客的歌咏描摹,就有了它与人类的唱和,产生了无尽的美学价值。“潇湘八景”这一概念出自两宋书画家之笔、诗人学者之口,关涉到东方审美思想中的大部分内容,涵义宏深。

可以这样说,全国各地的八景,都是“潇湘八景”的时空放射。

北京有燕京八景、圆明园四十景,南京有金陵八景、金陵四十景,西安有长安八景、关中八景,杭州有西湖十景、西湖十八景、西湖四十八景。

清乾隆御定的燕京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万历《杭州府志》和康熙《浙江通志》记录的西湖十景为: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荷风、两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全国许多地方,古代无不有八景。一山一水,一城一邑,甚至一村一院,也往往品题出八景。

“八景”的数目,最常见的是八个,多的有十景、十六景、四十景,少的也有四景。

总计全国见于史书方志记载的“八景”,如果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当在1万组以上。但“寻根问祖”,它们都是“潇湘八景”的投影。这种成组、对称的景观设计更具普及性,易于启发普通人的自然审美;也更具地方性,易于唤起小地方的乡愁。

6

“潇湘八景”是东亚八景的滥觞,是“不在场”的美学准绳,是汉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

湖南日报:“潇湘八景”是全国八景之祖,也是东亚八景的滥觞。余年来,“潇湘八景”恰如升腾的斑斓烟花,在时间和空间中放射,具体路径是怎样的?

张京华:东亚八景都以“潇湘八景”为滥觞,“潇湘八景”是东亚各国“不在场”的美学准绳,也是东亚汉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

“潇湘八景”在北宋已经传到韩国。高丽时代,画院文臣李宁,书状官李仁老、陈澕,先后出使宋朝。到朝鲜时代,安平大君李瑢见到宋宁宗的潇湘八景诗书帖,想其景,赋其诗,画其图,取李仁老、陈澕所作八景诗,又命当世善诗者赋诗,最后将十九人的题咏蝉联为一卷,称为《匪懈堂潇湘八景诗卷》。在李朝时代,以郑敾所绘《潇湘八景图》最为杰出。

日本在13世纪前后,由宋元僧人大休正念、一山一宁传入“潇湘八景”,诗僧们开始写作潇湘八景诗。此后收藏、绘画潇湘八景图蔚然成风,以潇湘八景为样板创意出新的八景,如“琶湖八景”“近江八景”“金泽八景”等等数不胜数。

日本僧人元政《琶湖八景并序》说:“世之言景者,必称‘潇湘八景’,而孩提之儿亦能言之,盖‘潇湘’其景之绝胜者乎!”人见竹洞《潇湘八景诗序》说:“六曲之屏,八景之图,开则稳坐潇湘之云,迭则平铺洞庭之流。”本多忠统《僧法常画跋》写道:“僧法常所画《潇湘八景》,潇湘、洞庭、远浦,御府所藏也,其余列侯藏之。晴岚、落雁、秋月三者,笔势极妙。”

日本画师高木文年出版了第一篇“潇湘八景”的研究论文《牧溪、玉涧潇湘八景图及其传来研究》,论文最后写道:“历史变迁,兵燹人灾,几经乱世,承天佑,吾侪有幸尚能于五百年后之今日惠赏这些真迹,实感欣慰。……这些真迹在中国已无存,我必须说存于我国依然是无价之宝。”(冉毅教授译文)日本根津美术馆、出光美术馆都有“潇湘八景图”特藏。根津美术馆年出版的《潇湘八景画集》写道:“潇湘八景是源于中国湖南的从湘水和潇水二川合流到湘阴一带汇入洞庭湖地域的最佳风景,八幅风景反映了四季朝夕的不同变化。”

相传,日本幕府武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都曾千方百计收罗《潇湘八景图》。日本茶商松平治曾以天价两黄金购藏玉涧所绘的《山市晴岚》。

“八景”的审美观在日本获得了新生。日本全国市町村教育委员会自年开始调查传统八景、派生八景、风行时代、八景绘画、照片及史料中的八景记载,编制东亚潇湘八景产生时代和地域分布图表,统计出全日本的实地八景共计处,建成“日本八景数据库”。

在古代,朝鲜国王、日本幕府将军以及其他文人画家大都无缘亲临潇湘之地,但是他们借助于诗画而想象,用“神游潇湘”的方式根植各自的审美。

就一城一地而言,假如说,唐代的长安对日本影响最大,那么就宋代这一段来说,就是湖南的“潇湘八景”对日本的影响最大。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八景”的品题,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美好向往,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于人居环境的审美追求。“潇湘”有远意、无限意。“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说不尽的潇湘,永远的潇湘意。

[责编:曾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1
查看完整版本: 潇湘八景湖南永恒的文化地标访湖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