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文化品味文物之美
安平桥(五里桥)横跨在南安市水头镇与晋江市安海镇的海湾之上,因安海古称安平,故称为“安平桥”,又因桥全长约五里,俗称“五里桥”。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建桥未就,绍兴二十二年()郡守赵令衿续成。
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平桥为石梁桥,长米,宽3-3.8米,共有桥墩座,疏水道孔。桥面每孔用5-8条大石板直铺,石板每条长5-11米,重4.5-25吨。两侧设石栏杆。
墩基采用“睡木沉基法”,较“筏型基础”省工、省料,并达到桥墩能整体均衡沉降的目的,在科学建桥的技术上属创新之举。筑墩时,科学地观察港道深浅,水流缓急,分别筑建长方形、船形、半船形三种形式的桥墩。长方形墩筑于上下游都不深峻的水域;船形墩筑于水流湍急、水域较宽的港道,利于分流排水;半船形墩筑于一面较深的水域,便于迎水分流。
安平桥建成后,又在桥两端筑有方形实心石塔4座,圆形石塔1座。桥上建有超然亭、泗洲亭、水心亭等五亭。泗水亭俗称中亭,是晋、南两市的水域分界处。
中亭建筑规模较大,面阔5间,祀释迦摩尼、观音、关帝及韦驮。门柱镌“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联。
亭前及右侧立明、清碑刻14通,多为修桥碑记。
安平桥(五里桥)是在泉州海外交通贸易高度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地区普遍性造桥活动的典型代表,是中世纪建成的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的造桥技术。安平桥(五里桥)的建造,将滨海港口与城市联成一体,是泉州海洋贸易活动兴盛、交通技术发达的见证。
本文部分照片作者:张梓昌
转自南安文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