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闵子骞仁善至孝安贫乐道刚正不阿
TUhjnbcbe - 2021/12/23 21:07:00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

闵子骞(前--前),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费县)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以孝行和刚正不阿的品格被孔子屡次称赞,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闵子骞的孝行为人称道,后世皇帝也对他屡屡加以追封。孔子称赞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也因此被后世作为孝子的楷模。关于闵子骞的故事,在孔子的言行录《论语》、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及宋代《闵子单衣记》中均有记载。

闵子骞为人寡言稳重,不言则以,言则必中,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代帝王因闵子骞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下面是关于闵子骞的三个故事,反映出他仁善至孝、安贫乐道、刚正不阿的高洁品性。

故事一:曹溪一滴

“曹溪一滴”是一个与闵子骞有关的成语。孔子广纳门生,门下弟子三千。但圣人也要生活,所以要成为其弟子也是要交学费的,这个学费就是“束脩((shùxiū)”,也就是干肉条。闵子骞家贫,交不起干肉条,就用曹溪之水为孔子准备了一缸精心酿制的美酒。同窗有人讥笑说:“曹溪的水,怎么能和束脩相比呢?”孔夫子是个关心弟子的好老师,他听闻此事,就在上课时故意说道:“闵子骞不远千里来求学,其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脩百条。”从此,曹溪一滴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故事二:单衣顺母

闵子骞的母亲去世比较早,父亲娶了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继母对他不好,常常虐待他。一年冬天,后母用芦花给他做衣服,而给他的两个弟弟做的是棉衣。芦花做的衣服看起来很蓬松,但是不保暖。刚好他父亲带他外出,他驾车行至萧县返村时,因为天气太冷,冷风飕飕,衣服又不保暖,他冻得发抖。父亲看了以后很生气,衣服已经穿得这么厚了还在发抖,是不是有意要诋毁后母。一气之下,就拿起鞭子抽打闵子骞。结果一鞭子打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父亲这才明了,原来是后母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很生气。回到家里,当下就要把他的后母休掉。可是子骞对后母并不记恨,反而有些同情后母,小子骞觉的不能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休掉后母,于是他跪下来对自己的父亲说:“父亲,请你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毕竟还有两个小弟弟呀!有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会挨饿受冻的(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古人认为,闵子骞在处理与后母的关系时能保持纯良的心,是大孝的体现,因此将其列入“二十四孝”之一。

故事三:辞官不受

闵子骞为人所称道的,除了孝道还有其正直的品性。当时季氏把持鲁国朝政,其倒行逆施引起很多人不满。这时候,季氏的季恒子找到了闵子骞,让他去自己的封地费邑(今费县)做长官。闵子骞对季氏不齿,因此不愿为季氏效力,他对来人说:“就给我推辞了这个事吧,要是再来,我就要到齐国去了!”不过,后来在老师孔子的授意下,闵子骞还是上任了。他在费邑行仁政,施德治,不出一年,费邑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秋粮刚刚收获,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阳虎便赶来催缴赋税。闵子骞说:“官税刚刚收了一部分,等收齐后我亲自送到国库里去。”阳虎摆摆手,说:“费邑是季氏的私邑,官税直接交给季氏就行啦。”闵子骞是个实在人,不由地问道:“我生在鲁国,长在鲁国,如今又为费邑宰,怎么从没听说过费邑是私人的邑地呢?”阳虎不耐烦地说道:“鲁定公以弟继承兄位,也是不合理的,这都是季氏拥戴他的结果。如今国家大权掌握在季氏手中,这费邑还不是季氏家的吗?”闵子骞听了,憋了一肚子气。自己全心全意治理费邑,原以为是替国家出力,没想到干来干去竟是为私人卖命,于是决定辞去官职。他在辞呈中假说父亲年高体弱,老病缠身,要归家侍候老父,以尽孝道。因忠孝不能两全,所以要辞去费邑宰的职务。鲁君闻知,连忙派人劝阻,但闵子骞主意已定,坚辞官职。不待鲁君批准,就匆匆离任,隐居到汶水之滨,从此再也不肯出山为官啦!

闵子骞高洁的品性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百善孝为先。孝爱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是一种理念与精神,是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责任意识的源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传承和创新孝文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闵子骞全心全意治理费邑,行仁政,施德治。对于广大公职人员来说,造福一方且不谈,扪心自问,履职尽责,敬业乐业我们都做到了吗?总而言之,我们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先贤伟人身上学习优秀品质,不断提高自我,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闵子骞仁善至孝安贫乐道刚正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