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榕小粉丝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石龙坑小学班郭双莹同学
给大家拜年啦!
中国地大物博
文化博大精深
各地风俗、习俗也不尽相同
在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也存在着以南北为代表的习俗差异
这也是过年一大看点
现今社会流动、全国各地交流频繁,让很多人不得不了解、适应、融入当地习俗。
今天就是大年初一,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
马上又到了全国人民花式过年的时候。虽然现在年味没有以前浓了,但我们还是离不开各种过年习俗,例如拜年、贴春联、逛花市等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每个地方庆祝新年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地习俗都有哪些不同吧!
01.湖南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长沙的“年财佬、出天行”。大年三十夜,长沙农村家家户户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蔸(或松、栗等树蔸),叫“年财佬”。到了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分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
邵阳的“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湖南邵阳的团年是腊月廿九,意味着春节前“集合”“清点人丁”,和如今大家理解的团年饭意思不同。过年虽然是年三十,但是用餐仪式分为两个:三十和初一的早餐是两个正餐,全家人在天亮之前吃完。拜年也讲究顺序:“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也就是初一给父母拜年,初二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四给姑姑阿姨拜年。
郴州的“大块吃肉”。在湖南郴州农村,过年会有一道特别客气的菜,就是大块肉。这大块肉名副其实,每块至少半斤以上,每个客人一次要把这整块肉都吃下去。郴州地区过年期间还有很多特别的忌讳,比如不能说“剪刀”两个字,因为会把好运“剪掉”。
02.广东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醒狮舞。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于佛山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人们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
客家盆菜。一般也称为大盘菜,大盘菜源于客家人传统的“发财大盘菜”。它是用一个大大的盘子,将食物都放到里面,和在一起,融汇出一种特有滋味。丰富的材料一层层叠进大盘之中,最易吸收肴汁的材料通常放在下面。吃的时候每围一盘,一层一层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浓,令人大有渐入佳景之快。一般盆菜由十五种食材组成,萝卜、油豆腐和肉皮放在最底层,白切鸡、卤鹅、扣肉逐层而上,最后是鲍鱼和九节虾。客家人过年庆祝、红白二事都会在客家围屋内大摆盆菜宴,具有喜庆团聚的意义。
潮汕劳热。即游神节,在潮州话是“热闹”的意思。它是一个节日,这一天要把神像从宗祠中抬出来游遍村子。各个地方“劳热”的日子都不同。一般来说,是从大年初一开始,会持续两个多月的时间。潮州人会搭建祭拜的地方叫“神前”,把祭品摆在这个地方,等待神像的到来。潮州乃至临近的汕头、揭阳等地区,各个乡村都会举办名为“劳热”的民俗庆典活动。照习俗会,这一天会请来亲朋好友,人山人海,播放电影,做木偶戏,表演潮剧等。
03.云南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挂甘蔗。每年春节前,昆明的民众都可以看见农贸市场里甘蔗堆成小山,来买甘蔗的人络绎不绝。人们经过对比挑选,都会买上两根,扛在肩上搬回家。人们买的甘蔗头部都要带一点根须,尾部要有长长的绿叶。到了除夕夜里十二点,人们要把两根甘蔗根冲上倒过来放在房门后面,含义“翻梢”,预示着一年从头甜到尾。两根甘蔗则代表好事成双。
铺松毛。老昆明人还有过年在门前栽“松蓬”的习俗,只是如今城市化以后已经不多见了。过去昆明人过年时家家都要从山上挖一棵松树回来栽在门前,树下用松毛做一个包,插上香,祈求来年好运气和一家人吉祥如意。人们在吃年夜饭时把松针撒在地上,松枝插在门前,这叫“松蓬”,象征新的一年清吉平安。这个习俗为云南独有。传说彝族兄弟崇拜松树,过年时要栽种松树。这个风俗后来传给汉族,然后演变成“松蓬”。
聚财宝。传说正月初一是扫帚的生日,人们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财气,招致霉运。今天云南的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动扫帚,不倒垃圾,每家每户准备一只大桶用来盛废水,当天不能倒掉。
04.四川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忌动刀。俗话说:“过年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过春节的时候,四川人忌讳动刀子和剪子,因为刀、剪都太过锋利,容易伤着人流血。年节喜庆时分,很多人认为流血见红十分晦气,故有这样的说法。再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俗语:“正月剃头死舅舅”,也让人十分的忌讳。因为许多老年人都会在过年前,提前让家里人剪指甲、剃头发,免得拖到正月里去。
扫扬尘。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人们就可以扫扬尘了。传说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菩萨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所以之前的痕迹不能扫掉,之后就可以打扫了。四川民间的说法是,扫除一切不干不净的东西,也蕴意扫走霉运、病痛等,迎接新的一年。
吃汤圆、挂面、红豆粽子。在四川人的传统习俗中,一碗汤圆象征的是生活的圆圆满满,甜甜美美。正月初一这天,多数四川人的早餐除了汤圆还有挂面,吃挂面寓意着财源广进。在四川的大邑、邛崃等地,初一早上还流行吃红豆粽子,寓意生活红红火火。
05.陕西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分性别拜年。初一早晨,大家族的男子们组成一队,去家族里的每一个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头跪拜。到了中午十二点,大家族的女子们又组成一队,去家族里的每一个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头跪拜。
初五打穷。初五这天,一大早就要放鞭炮,把家里的贫穷都打出去,放炮要早,晚了,别人家的穷就跑到自己家了。况且,这一天,不能去别人家瞎转悠,免得把自家的穷气带给别人。
七不出八不入。老人们讲究出行要看老黄历,正月初七这天,只能呆在自己家里,不适合出远门,出远门不吉利、不安全。初八人们不能从外地回自己的家。
不梳头、不动刀子、不动针。正月里,大清早不能梳头、不能动刀子,这都是不吉利的。等过了中午十二点才可以做这些事。不动针,主要是指女子不做针线活,特别是晚上,动了针,自己的孩子容易生奇奇怪怪的病。
06.山西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做花馍。山西人过年,家庭主妇都要做花馍,特别是做“枣山馍”。“枣山馍”用面粉嵌红枣蒸成三角形状,取意米面如山。上面饰以面塑的龙、凤、如意、福寿、瓜果等。大者有十几斤重,往往是女主人灵巧手艺的代表佳作,逐渐演化成了室内灶前陈列的面塑工艺品。
点旺火。晋北煤矿资源丰富,点旺火是当地春节期间的特色节俗。每逢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旺火,以图吉利,预祝全年兴旺好运。人们搭建旺火通常有三项讲究:一是选上好的煤,精心将原煤切割成方块;二是造型美观,最终的形状是又黑又亮的宝瓶,保证燃烧时不塌陷;三是逐年增高,每年垒得尽量比往年高一些,喻意一年比一年好。垒好后的旺火,远远望去,犹如硕大的花苞,吉祥喜庆,象征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07.山东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请家堂。山东人在年三十傍晚黄昏,过年的重头戏才开始——请家堂。“请家堂”,就是举行仪式把逝去的先祖、亲人请回家过年。在山东,这是年三十最为隆重和严肃的年事活动。请家堂的仪式要在年三十的黄昏举行,彼时先要摆好供桌设好香案,有的还要挂上“家堂轴子”(一种按辈分填有祖先名讳画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类似中堂的年画),供品则要放鸡鸭鱼肉和点心。这些准备完毕后,要由家中的男性长辈到路口或门前空旷处,燃纸叩首并引领已故亲人回家过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初五晚间,还要“送家堂”。破五。正月初五,旧时称为“破五”。这一天山东人家家都要包饺子,俗谓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忌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们则燃放鞭炮,叫做“送年”。初五晚间,家家户户“送家堂”:供上水饺,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轴子”,再到街上为祖先送行,这就意味着年节已经过去,各种禁忌均可打破。在山东,这一天是忌“串亲”的。08.河北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邯郸除夕扔愁帽。旧时河北邯郸人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各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头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老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深州、武强、安平的“放灯”。河北衡水北部的深州、武强、安平三县,元宵节都有“放灯”的习俗。在深州,正月十五俗称“小年”。旧时,这一天各家各户要张灯结彩,中午吃馒头、肉菜、放鞭炮。人们互相宴饮,夜不为禁。这天晚上,人们用黄米面做成灯盏,用麦莛作灯捻,蘸食用油点着,散放在屋内屋外的角落。还有人习惯把灯在自己或其他亲属的头顶、四肢放一放,据说可以消灾祈福,这叫“散灯”或“祭灯”,也叫“十五的神灯”。正月十六,人们步行到寺庙上香或游玩,叫“散百病”。妇女在这一天回娘家,中午一般吃饺子,晚上用锯末、香头做成灯放在屋旁、路边、水坑边,叫“放灯”,也有“十六的鬼灯”之说。09.河南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骂灶火。虽然说河南的习俗有很多,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是真正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却不多。骂灶火是其中之一,这个风俗在三门峡灵宝市尤盛。当地人只要反穿皮袄,就可以去别的村子里对骂,但是有三不骂:一是庄稼汉,二是外来户,三是大闺女。村里的干部、人尖子常常就成了被骂的对象。这种对骂也是分输赢的,为了赢,各个村子里还会挑选专门的人才,进行培养。除了骂之外,还会斗舞。
补补丁。在郑州及周边一带,春节习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说。正月初五吃面皮补“补丁”,一是因为新年期间有很多忌讳,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骂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图吉利。另外一个说法是为了“补窟窿”。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过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债,老百姓管这些债叫“窟窿”。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种表达方式。
偷灯头儿。正月十五豫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有的地方自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灯”。人们将“面灯”或“灯馍”收起来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10.江苏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打酱油、迎新春。江苏镇江有“不打酱油不过年,打了酱油过好年”的习俗,在春节前排队打酱油便成了镇江独特的民俗文化。
处处聚财寻元宝。苏州人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叫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
打神鼓。江宁人春节有“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每天的仪式都有讲究: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异常热烈。
烤头风。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祛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11.浙江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庆田蚕。浙江乌程县的人们,大年初一那天会把草绑在长竿上面,然后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结束后再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为止。
茶碗茶。绍兴人春节用“茶碗茶”待客,里面要加上橄榄和金橘;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开门炮。正月初一,浙江人有“开门炮”的风俗。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打“开门炮”,一般认为,越早越好。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人们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有讲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灾难,并表示接新年。三发鞭炮越是声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红花满地,喜气洋洋,此时,年味最浓。
12.上海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年夜饭不能喝汤。上海人年夜饭不能喝汤。他们的年夜饭餐桌上还要出现发芽豆和黄豆芽,有“升和发”的意思。除了这些,上海还有一个有趣的旧习俗,就是在除夕吃饭的时候,不能淘汤,不然第二年出门办事或者是旅行会遭雨淋。
初一吃汤圆。初一拂晓,人们都穿戴整齐,合家向长辈拜年,平辈间相互拜年。长辈还要给孩子们送红纸包的压岁钱,祝贺他们增加一岁。上海人习惯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汤圆,意味新年圆圆满满,而且要有汤水,寓意有财有势。
买活鲤鱼。大年初四,很多上海人都会买活鲜鲤鱼“接财神”。因“鲤”和“利”读音相近,再因从水里抓出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的时候,头尾翘起,像大元宝似的。
13.安徽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凌晨四点就“完年”。在安徽的宿松地区,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早饭”。性急的人家甚至四点多钟就“完年”了。
红蜡烛不许灭掉。在安徽西北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正月初一,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之类。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年饭是在中午吃。在定远县很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饭”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时因为生意好,才很无奈地把“年饭”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为了赶在中午吃年饭,干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中午的“年饭”。
14.福建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围炉守岁。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这场景既温馨又幸福。
做大岁。过完除夕,莆田人还要隆重地“做大岁”,就是在正月初四、初五再重新过个年。这样的风俗在全国独有。在莆田人心中,“做大岁”要比普遍的围炉还要重要,因为“做大岁”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莆田人祖祖辈辈都不会忘记。
跳火群。现在晋江、惠安一带仍有这种民俗活动。除夕夜,吃完年夜饭,人们都会在天井或自家门口“跳火群”,边跳边念“跳出去,出外平安得福气;跳入来,年年保庇大发财;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满厝内。”跳火群的人们期盼来年运道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太平面。在老福州人眼里,春节时有些食品是铁打不动的,比如青红酒、太平面、年糕、肉燕、鱼丸和肉丸。正月初一煮年糕吃,寓年年高升之意。而太平面通常是福州人正月初一的头餐,很是重要。因为由线面、高汤和两个鸭蛋组成的太平面寓意一整年平平安安。
15.湖北春节习俗(点击空白处查看内容)
▼
武汉拜年习俗。拜年在武汉很有讲究,初一拜父族的爷爷奶奶伯伯;初二拜母族的外公外婆舅舅;初三拜妻族的岳父岳母;初四拜亲友;初五是财神生日,商店复业接财神,蛮多做生意的人都要到归元寺烧头炷香,祈求新年财源滚滚。初六把初一累积起来的垃圾倒掉,这叫“送穷”。武汉还有蛮多有关过年的歇后语:像腊月下油面——有盐(言)在先;三十夜里吃藕——看穿了;跛子拜年——以歪就歪等。
黄石人团年饭的鱼不能吃。黄石人的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在大家围坐饭桌之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祭祖仪式之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鱼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家人边吃边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其实,新年习俗的差异不只存在于省份之间,不同的城市,乡镇,甚至家庭,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你家乡的过年风俗又有哪些呢?欢迎在评论区互动留言,跟全国各地的大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吧!等你哟!
来源:综合整理自网络声明:本号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