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安平》纪录片之《夏日小吃·豆腐花》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型厝豆花
夏日小吃,盛满儿时回忆
炎炎夏日的午后,小巷深处不时传来阵阵豆腐花的叫卖声。一根扁担,两个陶罐便是他们做生意的行当。对闽南人来说,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还有什么比那一碗白嫩嫩、甜丝丝的豆腐花更消暑的呢?
童年时代最甜的味道在我年幼的时候,每每到了炎热的仲夏季节,孩子们总是依偎在门框上,手中拿着一只大花碗,另外一手汗津津地捏着几毛钱,等待卖豆腐花的老伯到来。望眼欲穿地等了好久,老伯终于来了。远远地,孩子们就可以看见那矮胖身材的老伯挑着扁担摇摇晃晃地走过来,脖子上挂着一条白毛巾,扁担两头晃着用箩筐装着的大陶罐,陶罐里面装的当然就是孩子们期待中的豆腐花了。
等不及老伯走到家门口,孩子们便飞奔过去,把碗和钱递给了老伯,用怯生生的童音告诉他买多少钱的。那时候豆腐花五毛钱一碗,老伯接过碗和钱,打开罩在陶罐上用白色麻布包扎多层的盖子,拿出一把特制的扁平勺子,小心翼翼地舀出一片一片雪白的豆腐花,放入大花碗中,再浇上少许糖水和香蕉水,生怕弄碎了鲜嫩的豆腐花。洁白光滑的豆腐花呈现在天真的孩童面前,还没等到嘴里,他们早已按捺不住了。
终于把美味的豆腐花买到手了,兄弟姐妹们欢天喜地,敲着碗儿,就像过节一样。按人头把豆腐花分成小份之后,孩子们在自己的碗里加上一点白糖水,迫不及待地舀一勺入口,豆腐花质感光滑,一下子就滑溜到肚子里头了,但是那清甜柔嫩的滋味,却在口中久久不散,令人只觉两颊芬芳,暑渴顿消。
时光飞逝,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担担抬抬上街卖豆腐花的人渐渐稀少了,倒是不少饮品店以豆腐花为招牌食品,甚至超市里我们也能买到保质期很长的豆腐花,林林总总,花样百出。但不知道是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嘴刁了,还是做豆腐花技术不如从前,吃起来,却怎么也找不到过去那种味道了。
越来越珍贵的滋味在东大街与海八南路的交汇处,一到下午三点,人们总能看见一个老伯在卖豆腐花。老伯忙碌的身影不停地擦拭桌子、装豆腐花、收钱,动作是那么地娴熟。我走过去要了一碗。当老伯揭开盖子的时候,散发着淡淡豆香的热气飘散出来,陶罐里的豆腐花白嫩嫩的,泛着柔和的光泽。老伯用一把薄薄的紫铜勺一下一下轻舀着热气腾腾的豆腐花,盛在瓷碗中,浇上糖水和香蕉水。
“这位老伯做的豆腐花是全安海最好吃的,前不久台湾某高校的一位教授还特意前来找他拜师学艺……”老伯听到旁人这样的介绍,只是淡淡一笑,并没有更多的话语。在和老伯闲聊的过程中,我得知他是安海型厝人,名叫颜建设,做豆腐花已三十多年了,每天大约卖一到两罐,天热时卖得多一些。老伯在安海口碑不错,来光顾的都是些老顾客。他从来都不吆喝,生意却一直很好。
停留在老伯摊前的短短十几分钟里,来吃豆腐花的人络绎不绝,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尤以中年人居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他颤颤巍巍地驻着拐杖穿过马路,徐徐向老伯的摊位走过来。还没等老人过马路,颜老伯已经忙碌了起来,端碗、揭盖……正当我困惑时,老伯解释道:“这位老人家住在井林,隔三差五来安海,每次都会来吃上一碗豆腐花,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了。”老人家一在商店前的台阶上坐下,老伯立刻将已经盛好了的豆腐花送到了他的手中。
或许充满童年回忆的豆腐花的滋味终有一天会消逝,但是,如果还有可能的话,我们仍然会去寻觅,会永远期待着在古镇安海的某个街头巷尾,依然可以听到那悠扬的叫卖声“卖豆腐花咯,好吃的豆腐花……”
制作工序▲先将黄豆洗净,去除杂质,接着把黄豆置于水中浸泡约四五个小时。
▲将浸泡好的黄豆分批放进搅拌机搅碎,搅拌时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上磨磨成生豆浆。
▲将豆浆放在大锅里熬,入锅后直到熬开前不可以搅拌。待豆浆熬开后把浮面的泡沫除去,去掉豆浆中的杂质,这样做出来的豆腐花会更加软滑。
▲将熬开的豆浆倒进滤布中,通过摇动滤布,使纯豆浆从滤布滤出。过滤到一定程度,需要用夹板夹住过滤布中剩下的豆渣,将残留的豆浆挤净,直到所有的豆浆都从滤布中挤出,豆腐渣就和豆浆完全分离了。
▲将调好的石膏粉与水搅拌均匀,置放于缸中,然后将滚烫的豆浆冲下,一边冲一边搅匀,直至缸倒满为止。这是做豆腐花最关键的工艺,点卤水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这缸豆腐花味道是否可口。在这一步上,每一个豆腐倌都有自己的诀窍,密不传人。
▲豆浆倒入缸中之后,以毛巾盖住,再覆以锅盖,静置二十分钟。过程中切忌移动,否则豆浆无法凝结。待豆浆凝结成脑(豆浆分离为豆腐花和清水)后,用扁勺除去面上的浮沫,一缸甜美可口的豆腐花就算做成了。
▲将蔗糖与清水按一定的比例置于锅中熬成糖浆,食用时在豆腐花中加入少许提味。
▲内容选自《守艺安平:传统手工艺读册》
策划
许著华
视频摄制
冯雯雯
视频文案
李晓瑜
设计
吴少鹏陈鱿鱿
原创图文,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阿嬷的厝
书店的另一种可能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守艺安平》石将军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