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门,是家人。三年后,是路人。十年后,是仇人。二十年,(互)不是人。”这句民谚在不少家庭、家族,被一代又一代女性演绎的真切现实。
“兄弟好,不如妯娌好,儿子孝,不如媳妇孝。妯娌和,家家和。妯娌亲,辈儿辈儿亲”,这些乡俗民语,同样被许多庄户、巷闾,展示得形象具体。
当把这几句乡间俚语连缀一起,注目着泛黄的老照片时,我眼前闪烁的,是三位贤淑女性进至我们家庭的幕幕过往,几十年的同门为妻,叠化出妯娌们亲睦相处共执家和的生动画面。
我的祖父母把四个儿子带到了人间,排位第二的我父亲和母亲含辛茹苦,拉扯我们兄弟五个落地成人。伯父家仅有一子,三叔、四叔两家久居异地的生活格局,形成了伯父家儿子与我们家五个哥儿们亲如一母的故园大家庭框架。
二嫂(图中前排左一)来到我们家时,长期担任村干部的父亲正在政治运动中挨斗、受批,二哥也从解放军部队复员为民。眼瞅着大哥妻子走后,二哥婚事又遭迥况,母亲暗自落泪,感叹苍天欺人。谁知刚从饶阳县高中毕业(史称“老三届”学生)的二嫂颇有主见,一眼相中二哥,结婚三日即送被招工的丈夫远赴津门,夫妻互敬,生活几十年,育有一女二子,幸福快乐。每当小有收获,家人把盏,二嫂总会告诉丈夫:“大嫂子不在,我就是弟妹中挑头儿的,我得带好弟妹们……”
七十年代末,四哥戎马军营,以文艺兵的音乐技艺和“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军人英姿,赢得了身为民办教员的四嫂(图中前排右一)芳心。后为国办教师的四嫂与曾为军人、艺人、农民的四哥,不但把一双儿女教育、调理的执岗公职,还身体力行,为大家庭的团结和睦不懈努力。我的妻子(图中后排左一)原本工作在东北城市哈尔滨,八十年代初,随父亲调回安平老家后,被安排在县城一家工厂,惟愿嫁与人民教师的择偶观,推使她与曾为中学教员的我,于年迈入婚姻殿堂。年春节,工作在天津的二哥、二嫂回到故园,连同四哥、四嫂与我们一家,举杯共祝父母二老健康长寿,父亲先是饮下杯酒,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咱们这个大家庭今年开个吹风会儿。眼下,老大家的女人回不来,老三聋哑,没说上人,老二、老四、老五都结了婚,你们都有了小家,但分家各过,不能忘了咱们这个大家。远的不说,就近而言,村里、村外不团结的家庭还真有,兄弟之间恶事相向也有发生。为什么呢?往细里看,往深里想,原因虽然很多,但大都因为妯娌们关系没处好。咱们这个大家庭,打从上一辈儿到现在都很融洽,我与你们的母亲就指望着,兄弟、妯娌之间互进互让、互帮互助,凡事多替别人想,有利都让别人得,在相夫教子中,带出一个好家风,比一比看谁为大家庭贡献多,通过你们努力,在村里树个好名望……”
时光作证,父亲唯一的这次家庭“讲话”,不但成为了我们兄弟的行为指南,也润化为妯娌们心想事做的共同守则。生活在天津的二嫂,在经济上从未对公婆有过丝毫吝啬,二老离世时,主动要求“多出费用”。几十年光景,她与二哥一起,先后介绍我的大哥、三哥、四哥到津门打工,并亲自为弟兄们联络生意,帮婆家人发展经济。年5月,闻讯我与妻子有事外出,二嫂请假回到安平,守护照顾我家正待中考的女儿,她对孩子说:“大侄女,你只管用心学习,家里的事我全兜,你有出息是咱们全家的光彩。二大娘从天津赶来帮你,是应该的,我可是老高中毕业啊,你在学习上有难题,我能帮你解析……”四嫂是守护公婆终身的贤媳。从进王家门,在带好一双儿女的同时,努力积极地推进大家庭的和谐与亲切。送走公婆后,她支持四哥接纳照顾残疾的"老三“一起过日子,并使单身的“三哥”,以七十多岁的享年,体面离界。
四哥住在村里,有几分耕地,四嫂最常说的话就是:“老五,你和弟妹要多家来,咱包饺子”。一有新鲜粮食、蔬菜下来,四嫂也总记着让孩子们“先给你五叔家送去”。那年值逢我的父母百年诞辰,四嫂与天津二哥一家、我们一家商议:“爹娘养大咱们不容易,眼下村里公墓、坟茔连片,咱得为逝去的二老立碑铭念……”。每逢纪念日,四嫂总要嘱咐儿女:“要给你们老爷爷、老奶奶、大爷爷、大奶奶、爷爷、奶奶、大伯、三伯,连同亲叔伯大伯都上点钱,让他们在那边都能过得好……”我的妻子自小失母,与我成家后,倍觉孝顺老人、团结兄弟是兴家之要。上世纪初期,十块钱不是小数,但每月的8号,妻子必会送到婆母手中一张"大团结";大哥家嫂子离开后,他有个与我同龄的儿子,十几岁时被找回到我们村里,我的妻子常把家里日常用品赠与“大侄子、大侄媳妇”;二哥家儿子染恙,妻子立马要我“多寄些钱给孩子看病”,对待聋哑三哥,妻子不但常做些饭菜让我送去,偶尔三哥进城,妻子会打开衣柜,让三哥随意选用我的衣物;四嫂按政策由民办转为国办教师时,妻子叮嘱我“一定要帮助办成”;对四嫂家两个孩子,妻子告诉我"咱得帮四哥四嫂,把子女的工作安排好……"
亲如姐妹的二嫂、四嫂和我的妻子,还把大伯家我的"叔伯嫂子”(图中后排右一)视若同根,对大伯、大娘,连同他们家的里里外外,都给予关爱照顾,每有家务,亲妯娌、叔伯妯娌摽把儿齐力,把各小家组成的大家庭,维系经营得顺达兴旺。
年进入腊月,父母去世后第一个春节迎时而至,“这个年怎么过”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各家过各家的,还是如同父母健在时,一大家子共度?二嫂下达了“都回老家团结过年”的集合令。这年的正月初一,按照村里传统,我们兄弟五个、连同伯父家儿子,会同二嫂、四嫂、我的妻子、伯父家嫂子,在一同上拜长辈后,兄弟、妯娌们分别留下了今生唯一的亲和定格。伴着祥和欢乐的气氛,有几分文化水儿的二嫂感慨吟句:"两芳(二嫂名艳芳,我妻名淑芳)雪君(回嫂名玖雪,叔伯嫂子名满君)一条心,家和业达万事兴。兄弟团结齐努力,幸福生活到王门。”
闻讯前来,我们喊叔的村*支部书记王根平说:“柳(我父亲小名儿)哥、柳嫂要能看到你们一大家子这么团结,不定会多么高兴呢。我做主,今年必须得给你们家挂上'双文明户'的红牌!”(县文联主席王彦博供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