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25分钟让你了解林氏迁徙全过程
TUhjnbcbe - 2020/12/28 21:38:00

天下林氏一家亲

团结·分享·互助·共荣

林氏迁徙沙画视频

林坚因赐姓地是在今河南省,故林姓最早的起源地应在今河南省境内。自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其爵,多为大夫。春秋时,林氏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散居周、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国宰相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时称“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因赵王嫉才欲害,林皋父子携带族人,迁徙于西河避难。秦灭赵后,这一支林姓又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西汉初,林皋四世孙林挚,被封为千产侯,食邑千产。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至晋代南迁发展,有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颖,生有二子:懋、禄。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后被晋明帝封为晋安郡主,居住在侯官县都西里。林禄的子孙颇多,后都散居于福建各地,以莆田为盛,成为林氏又一支著名的望族。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同时,早在汉代就有林坚的五十一世孙迁居四川。周平王之子的一支林姓最早繁衍于河南及山西省境的黄河一带。后与林坚一支林姓,在秦、汉之际经陕西迁入甘肃陇西一带,并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望族。总之,秦、汉之际,林氏家族的子孙主要散居于北方的山西、河南、?蕉?、陕西、甘肃等地。以山东的林氏繁衍最为旺盛。至晋室南渡之时,中原士族也因‘永嘉之乱’大举南迁,林氏也随之南迁至江苏的下邳一带,后再南迁至福建。至唐宋之际,林姓族人已遍及我国的南方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地。明、清以后,便广播于全国各地??

周朝时期的迁徙

自公元前年,姬发(周武王)灭商立周,至公元前年赢稷(秦昭王)灭周立秦,前后历经年。林姓在这个时期传衍了30多代。因周代大小诸侯国多次发生动乱,宗室贵族以及黎民百姓四处外窜逃生。林姓族裔也是如此,不囿于最初发祥地博陵,而在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等地都有他们迁徙的足迹,在动乱中繁衍发展。

据史书记载,西周末年林苌和林材等人在周王朝宫廷中担任官职,随着国都东移,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之东南)迁至洛阳(今属河南省)落户。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纷封国自立,彼此征战时时发生。林姓族人当时在赵国、鲁国和齐国等诸侯国都有显山露水的不俗表现。林坚的35世孙林皋在赵国任国相,德高望重,权倾一时。他定居于赵国境内的九门(今河北藁城之西北),娶妻胡氏,生有九子,即:林文、林成、林宣、林化、林德、林修、林明、林勉和林韶。九子皆有大夫官职,赵国人称之为“九龙”。林皋也被誉为“九龙之父”,其门第被赞颂为“个德之门”。因赵国君王器量狭小,对此十分嫉妒,叫人“择其木皋繁者伐之”。林皋知道面临杀身之祸,赶紧率全家老少逃往白云山避难。赵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叹,他说:“贤哉林皋父子也!”

林皋和他的九个儿子所传后裔,成为林姓的一个名门望族,堂号称“九龙堂”。据史书所载,林皋的裔孙林宪在秦始皇焚书之时,将林氏家谱秘藏于自家祖墓之内,逃过了火烧之劫。但后来不知何故,《九龙堂西河林氏族谱》却丢失了。到明清两代,有一些林皋派下的裔人进行此谱的“辑佚”。当然辑佚后的族谱史料价值与原作差之甚远。

在齐、鲁之地(今山东淄博、曲阜等地)则有林既、林雍、林楚、林放和林回等名门望族。在卫国(今河北淇县及卫辉一带)迫有大批林姓族人居住,其中以林类最为著名。林类生活在春秋时代。他披着裘衣在田园里拾着遗穗,边走边唱。有一次,孔子到卫国,远远就看到这位“拾穗行歌”的老人。孔子叫他的学生子贡前去与林类攀谈。子贡问林类为什么会如此乐观呢?林类回答:“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再请教是何缘故。林类则以生与死的辩证观向子贡做了精辟的诠释。林类说,生与死是一返一往的关系,有人死了,又有人生了,这世界才能够持续不息地存在。子贡回到孔子身边,把向林类问答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十分感叹,对众学生说,果不出我预料,这位老人是富有学识的智者。你们尽管可以向他请教。

自林坚起至林芳(林坚的38世孙)的世系传承依次是:林坚、林载、林磋、林虎、林光、林相、林玄、林凤、林翊、林苌、林材、林考、林回、林贞、林英、林乾、林保、林隽、林宏、林类、林繇、林既、林雍、林敏、林楚、林放、林通、林不狃、林欣、林仪、林抚、林鸾、林世元、林伯、林皋、林宣、林微、林芳。其中明确注明居博陵邑者有林坚至林相;明确注明居齐国者有林材、林回、林贞、林英、林宏和林类;明确注明居鲁国者有林雍至林皋。林皋又由鲁国移居赵国。其子林宣等人、其孙林微等人也在赵国建寓。

林坚的20世孙林类据说活了一百多岁(据《列子》一书,孔子适卫“望林类于野”,当时林类已“年百岁”),晚年不是住在齐国,而是住在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的。

林坚的31世孙林抚在卫国任司马之职,也居住于卫国。而迁至秦国都城咸阳(即今陕西省咸阳市)居住者有林微、林芳、林玮、林韶和林稚等人。

林微是林坚的37世孙,在秦国任大夫左卿,受封为关内侯。

林芳是林坚的38世孙,在秦国任屯军仆射。

林玮是林坚的39世孙,在秦国任给事黄门散骑常侍、左将军。

林韶是林坚40世孙,在秦国任郁林郡太守、右将军。

林稚也是林坚40世孙,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年)任会稽郡太守。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林姓族人逐渐扩散,在各个诸侯国都有林姓裔孙繁衍生息,但仍然以北方为主要栖居地。

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代末年连年发生大规模战争,兵民大量死伤和失散。据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自秦公子印与魏国发生战争那年(公元前年)起至周朝初亡的76年间,秦国屠杀或掳去的六国(魏、韩、楚、赵、燕、齐)民众竟达.8万人。公元前年,赢稷在秦国即国君之位,不久即平定了内乱并强化王权专制,继续执行穷兵黩武、扩张势力范围的政策。公元前年,秦国派兵攻西周。西周君王顿首伏罪,尽献其邑36城。七年后,秦国又攻灭东周,周王朝自此全亡。此后秦国连续击破赵、楚、齐、魏、韩、燕的六国“合纵”势力,夺取大片战略要地。秦昭王嬴稷还开辟了黔中(今湖南沅陵之西)、巫郡(今四川巫山一带)、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上*(今山西长治周围)等郡,与六国相比,秦国军政实际控制力量已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为后来秦国打败其他所有诸侯国、实现全中国统一局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秦昭王死后,依次由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和赢政继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正式完成中国的统一。赵国灭亡之后,原居于赵国九门的“九龙堂”林姓望族就迁徙到齐郡邹县(址在今山东省境内)。至西汉之初,分邹县之地置济南郡,故后来统称“济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平陵城。因此,“济南”成为继“西河”之后林姓的第二个重要的发祥地。这一名门望族以“济南堂”为堂号,以“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为堂联。林坚的50世孙林尊,在汉宣帝时代官至太子太傅,成为“济南林姓望族”的开基始祖。后来衍分的支派,如广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晋安林姓、寿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陇西林姓等都以林尊为先祖。

林坚的42世孙林纂(在汉惠帝时代任职中山郡太守)就已经由齐郡邹县迁居于济南,史书就记他为“济南人”。其长兄林辟疆(受封为平棘侯)也是“济南人”。此外,明确记载为“济南人”的还有林坚的43世孙林别、45世林述和林常观、46世林良、47世林元昌、48世林车、49世林凭。以上是在“济南林姓始祖”林尊之先的济南籍历史名人。至于林尊之后的济南籍历史名人则有林坚的51世孙林高(在汉元帝时代任镇远将军、江州刺史)以及52世林苗(在汉成帝时代任平原太守)和林闾(在汉光武帝时代任徐州刺史,生于济南,曾经迁居临邛,汉光武帝中兴时出任徐州刺史)。也有史书称林坚的55世孙林邈(在汉安帝时代任徐州刺史)也是“济南人”。

燕冀地区在秦、汉两代也是林姓裔孙主要的居住地。林坚的41世孙林挚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年)被任命为燕相,封为平棘侯,食邑千户。当时燕都在蓟(今北京市之西南)。林坚的53世孙林鉴在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任职燕太守,封为永安伯。当时燕郡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林坚的42世孙林纂在汉惠帝元年(公元前年)任职中山郡太守,居住于中山郡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林坚的60世孙林丞在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任职散骑常侍,尔后调任冀州刺吏,居于冀州常山高邑(今河北省高邑之东)。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林类、林抚等林姓族人徙居于卫国(今河南省濮阳一带)。他们的后代在秦代继续留住在此地。居于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的有林熹、林谟、林恂、林就、林横等林姓裔孙。林熹是林坚的61世孙,在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任职少府卿。林坚的62世孙林谟在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任职玄菟太守,此后又迁职并州刺史。林恂是林坚的63世孙,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年)任职镇南将军,又先后任太中大夫和镇远大将军,受封为万年侯。林坚的64世孙林就在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任职谏议大夫。林横是林坚的65世孙,在汉安帝永宁二年(公元年)任职谏议大夫。东汉末年,林坚的72世孙林胡任职陈留郡太守,徙居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之东南)。

东汉时代,西河郡址在今山西省离石地区。林坚的68世孙林肇在汉桓帝建和三年(公元年)任西河郡太守,乃率族进驻西河。

秦、汉两代寓居长安地区(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的林姓族人有林治、林亮、林别、林良、林公、林宁、林金、林重、林秉等家族。林治是林坚的40世孙,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年)在秦国任治粟内史,掌管谷货的管理事务,为秦国九卿之一,权势显赫。林亮是林治之弟,在秦始皇三十七年任职侍中、安东将军,与其兄林治一武一文,成为长安林姓望族。林坚的43世孙林别在汉文帝元年(公元前)任职御史大夫。林良是林坚46世孙,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年)任职少府中郎将。林坚的47世孙林公(字元昌)在汉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任职御史中丞。林宁是林坚54世孙,在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任职征南将军。林坚的55世孙林金在王莽摄政的天凤二年(公元15年)任职建武将军。林重是林坚56世孙,在天凤三年任职河南、京兆两郡太守,也常住长安。林坚的57世孙林秉在王莽摄政的地皇二年(公元21年)任职司隶校尉,后来转任司徒、天下军戎大司马等职。以上林姓家族在文与武两条战线上均有出色表现,秦、汉两代在长安地区可谓声名彰著,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据历史记载,西汉时代四川地区已有林姓族人居住。林坚的51世孙林高在汉元帝刘爽(shi,市)当政时,受命为镇远将军,又迁任江州刺史。江州即今四川省重庆市江北地区。林高之子林阊,隐居于成都。他是汉代一位精通经史文学的学者,在蜀郡成都培养一批生徒,其中最有名的是成都人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扬雄作有《甘泉》四赋,极受汉成帝刘骜赏识,此外还著《太玄经》《法言》《广骚》《方言》等,在哲学、方言学和诗赋方面造诣殊深,人们认为与其师林闾的教导有关。

在汉代已有林姓裔孙迁徙至江浙一带。林坚的44世孙林吉在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年)任职广陵太守,受封为高亭侯,食邑三百户。广陵郡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当时林吉率族在此居住。林车是林坚的48世孙,曾任广陵郡太守,在西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晋升为镇国将军。他年老辞去官职,归隐于会稽山(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近),专心致志注释《尚书》。在东汉时代又有林道、林永、林肇、林封、林农、林衮等人寓居于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林道是林坚的66世孙,在汉顺帝永建二年(公元年)任职司隶校尉,后来升任泰州刺史。林道乃该林姓支脉世居广陵之先祖,其子孙遂为广陵人。如林道之子林永,林道之孙林肇等。林封是林坚69世孙,林肇之子,在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年)任职谏议大夫,后遭受时任并州牧的董卓以谗言陷害,罢了秦州刺史之职回归广陵。林坚的70世孙林农也是广陵人,自幼聪明而勤奋,在汉灵帝刘宏执政时任经史博士,在汉献帝刘协执政时任司隶校尉、尚书仆射等职。当时任监察御史的林衮也是广陵人。

秦、汉两代多次爆发大规模战争。公元前年,秦始皇嬴政病死于出巡途中的沙丘平台(今河北省广宗之西北)。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秦始皇遗诏,逼迫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册立少子胡亥为秦二世皇帝。胡亥在位期间,实权控制在赵高手里,继续大修阿房宫和驰道,徭役和赋税比秦始皇时代还要酷重。农民不堪重负,在陈胜和吴广的领导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除了陈胜、吴广之外,还涌现不少“平民领袖”,与遭受秦王朝压迫的旧有六国贵族后裔一起,成为秦末强劲的“倒秦运动”力量。其中有两位突出人物:项羽与刘邦。在陈胜与吴广死后,项羽与刘邦领导的起义军一起抗击秦军主力。他们于公元前年,率兵攻入秦都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嗣后项、刘又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在公元前年,刘邦最后击败项羽,登上皇位,建立了西汉王朝。

经年之后,至公元前32年汉成帝登基时,西汉王朝已走上没落之路。此后几十年间,在河南、四川、陕西和山东等地区接连不断燃起了人民群众反抗与斗争的烈火。况且,天灾与人祸并行。史载汉成帝时代,因饥馑而饿死在道路上的就有几百万人之多。后继的哀帝和平帝在政治上更为腐败,灾害更趋频繁。灾民四出逃亡,社会秩序大乱。

王莽篡夺朝政之后,由于实行的法令更加苛酷,强派的徭役更加繁重,社会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终于导致天凤四年(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史称绿林军大起义和赤眉军大起义)。

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也加入了绿林军,他在昆阳战役中建立了奇功,使昆阳一战大获全胜。他的势力不断壮大,遂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定都于洛阳,自此建立了东汉政权。他还继续了11年的征战,削平了各地的割据势力,于公元36年再次在中国历史上实现了全国一统的新局面,谥号称光武皇帝。

东汉传至汉和帝刘肇之后政局又出现大动荡,地主豪强势力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局部地区的农民起义彼伏此起,竟有百余次之多。加之皇帝宗室、宫中宦官与外戚世家大族的争权斗势接连不断,几代皇帝都沦为权力角逐中的傀儡,社会没有宁日,自然灾害又肆虐惨烈。例如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年),全国有将近1/3的郡国遭遇蝗灾,许多江河洪水泛滥,流民多达数十万户,饿殍遍野。

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年),社会矛盾积重难返,终于爆发了以张角为首的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和以张惰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巴郡农民大起义。张角巧妙地利用“太平道”宣传与组织群众,信徒多达数十万人,遍布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个州。黄巾军的斗争一直坚持到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年),竟达20多年,最后由于州郡官军和地主豪强武装的镇压而遭失败。但是,此后的东汉王朝也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了。

秦、汉两代在陈胜一吴广农民大起义、项羽一刘邦楚汉相争、绿林军大起义、赤眉军大起义、黄巾军大起义、巴郡农民大起义等大规模战争中人口多次迁徙流动,加之多次发生饥馑灾荒,四处逃难者难以计数。随着人口流动的狂潮迭起,林姓诸宗支也多次发生举族迁徙之事。离中原地区较远的山东地区相对集中地居住着较多的林姓子孙。史载有一大批齐鲁西河林氏后裔居住在临淄郡、济北郡和薛郡,这些郡域即今山东省曲阜、淄博、临清、茌平、泰安一带。齐郡邹县(今山东省邹城市)有林宪、林挚等名门望族寓居。林宪是林坚的37世孙,在汉高祖二年(公元前年)任职司隶校尉。

当初秦始皇焚书时,他秘藏林姓宗谱于祖墓,使先世林姓传承次序在很长一段时期不致失传。林挚是林坚41世孙,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年)拜为燕相,封赐平棘侯,食邑千户,承传四代,十分显耀。在济水之东则居住着林封、林农、林祗、林胡和林谭等林姓世家。林封与林农父子在汉灵帝时代曾经遭遇董卓的陷害。董卓对汉灵帝说:“林姓豪强势力过大对汉室大有不利。”灵帝听信谗言,林姓宗族受害者甚多,林封、林农父子遂去官归隐于济水之东(今山东省淄博市附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东汉末年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曹操占据了兖州,刘备占据了豫州,孙策及其弟孙权占据了扬州所属的江东,吕布占据了徐州,袁绍占据了冀州,刘焉占据了益州,刘表占据了荆州……经过长期而剧烈的混战,逐渐形成了曹魏、刘蜀和孙吴三大军事集团鼎足而立的局面,并分别建立起魏、蜀、吴三国分治政权。又经过几十年惊心动魄的征战,以上三国先后都破灭了,却由司马炎揽得了大权。他于公元年建立了晋王朝,改元为泰始元年,是为晋武帝。

西晋王朝共历50多年,多次发生内乱,后期甚至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北部及西部(指今内蒙古、蒙古、青海、西藏及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氐、羌、匈奴、鲜卑、羯等族群)乘机向中原心腹进逼。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年),匈奴族建立的前赵政权攻入晋都洛阳。晋怀帝被虏,包括太子、朝官和兵民在内共计三万余人被杀。不久,怀、愍二帝相继被杀死。晋在淮河以北的土地,几乎全处于北方各少数民族控制之下。晋室不得已而南迁,重新立国于江南,史称“东晋”。司马懿之曾孙司马睿于公元年在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成为晋室中兴之主,是为晋元帝。

江南乃富庶丰饶之地,颇具吸引力。原居住于北方的许多林姓裔孙也纷纷向我国南方转移,主要扩散地点在今江苏、浙江、江西和福建。如《晋书》所载:“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唐人林谓在《闽中记》写道:“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郭四姓先人闽。”

移居江苏及福建的林姓支脉素以林礼祖孙(林礼,子林颖,孙林懋及林禄)最为彰显。林礼是林坚的80世孙,在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年)任职中郎主簿,后升为太子太傅,由世居地博陵郡迁入徐州,遂成为徐州林姓望族之始祖。林颖是林礼之子,在晋愍帝建兴三年(公元年),由徐州别驾升任黄门侍郎,随司马睿渡江南巡,先寓居徐州,后定居下邳。林颖的长子林懋是林坚的82世孙,在晋愍帝执政时期曾任通宜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和侍卫将军等职,后出任下邳郡(址在今江苏省睢宁县及邳州市)太守。林懋太守任满之后,鉴于时局动荡,便慎选下邳郡的梓桐乡定居下来。现今所见的林姓家谱,一般称林懋为“下邳林”的始祖。林懋有六个儿子,都当了大官,地位显贵,时人称之“六龙”。

林禄是林颖的次子,在西晋王朝中历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给事中、黄门侍郎等职,曾随司马睿南渡。司马睿建立东晋王朝之后,他颇受晋元帝司马睿重用,历任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和晋安太守等职。林禄于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年)举家人闽,定居于晋安(郡治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成为“晋安林”的开基始祖。林禄的子孙除寓居晋安郡侯官县之外,后因人丁繁衍兴旺,广泛分布于闽省各地,据称闽林裔孙今已发展到一千万人以上。

林姓族裔人口迁徙继东晋之后在南北朝时期又有发展。自晋室南渡以来政局不稳,社会依然动荡不安。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年),东晋八州都督桓玄谋反,企图颠覆东晋政权,自立为帝。东晋将领刘裕起兵讨伐桓玄,立下了战功。刘裕不断蓄积兵力,于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年)感到羽翼丰满,便取代晋朝政权,建立了宋朝,史称南朝宋武皇帝,开启了南朝年的历史。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国都均在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偏安于南方半壁河山。而在北方则先后出现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政权,史家统称之为北朝,自北魏世祖太武皇帝统一北方之年(公元年)算起至北周静帝大定元年(公元年)为止,共计年。上述南朝与北朝在中华大地对峙达百余年,兵戎相见,征战不已,民无宁日,林姓族人和其他姓氏人群的迁徙也不断发生。

自三国时期经两晋至南北朝时期,林姓宗族中名门望族的分布大致如下:在三国曹魏明帝时,林川家族居于徐州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林泰家族和林池家族居于济水之东(今山东省淄博一带),林豫家族居于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他们是当地的林姓望族。林川是林坚的72世孙,在明帝景初元年(公元年)任职徐州刺史。林泰和林池都是林坚的73世孙。林泰在明帝青龙元年(公元年)任职广威将军兼中书令。林池在明帝太和四年(公元年)任职秦州刺史。林豫是林坚73世孙,在明帝景初三年(公元年)任职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太守兼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太守。

明帝死后齐王曹芳继位。正始二年(公元年)任命林奢为司隶校尉,尔后升职金城太守,居住在金城(今甘肃省永清县西北),成为当地林姓名门望族。林奢是林坚的74世孙,他的儿子林冠在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年)任职秦州刺史,后升尚书令,同样显贵于金城。林坚的74世孙林道固在正始二年(公元年)任谏议大夫,兼任吏部尚书,居于洛阳,世代相承为洛阳林姓望族。

在三国时代,广陵林姓的世族一部分子孙留居于广陵郡(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也有流徙于魏国各地,即今陕西、河北、河南和山东等省份。原汉代“长安林姓望族”在三国时期寓居雍州(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为多,而“西河林姓望族”则以寓居鲁郡、青州、兖州、齐郡等地为多,这些居住点分布在今山东省曲阜、淄博、临清、茌平、泰安和郯城。

至于两晋和南北朝时代,由于战乱和灾荒所逼,中原林姓士族有不少人渡过长江天堑,到南方避难逃生,落地生根之后重新发展成名门望族了。例如林礼、林颖等人迁入徐州,成为“徐州林”的开拓者,林懋成为“下邳林”的始祖,林禄人闽,成为“晋安林”开山鼻祖。原“晋安林”后裔林靖之是林坚的86世孙,在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年)擢升雄战将军,后改调为建阳郡(今福建省建阳市)太守,卸任后遂定居建阳,成为建阳林姓开基祖。林坚的87世孙林宝也是“晋安林”的后裔,在南朝刘宋时代任建州刺史,乃定居于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县),成为当地林姓望族。继续留居在早期祖居地(今山东、河北和河南等地)的有林道明、林胜、林遂之、林遁民、林逢勋、林显、林忠勋、林玉、林惠勋、林奇勋、林殊勋和林业等家族。

林道明是林坚的63世孙,在北魏时代任清河(今山东省临清市)太守。林道明之子林胜,任北齐散骑侍郎,也居山东临清。林遂之是林坚87世孙,在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公元年)任职南海县令,世居山东郯城。林遁民是林遂之的第八子,在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年)任职给事中,后裔在郯城繁衍成望族。林逢勋与林显世居河北,承继博陵林姓大宗的地位。林逢勋是林坚的77世孙,在晋武帝泰始七年(公元年)任职博陵郡太守,他的长子林显在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年)身兼博陵、安定、山阳三郡太守。他俩在博陵是晋初林姓声名荣耀的名门巨族。世居河南的林姓大户人家有林玉、林忠勋、林惠勋、林奇勋、林殊勋和林业。林玉是林坚的76世孙,在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年)任职侍中,兼任司隶校尉。林忠勋、林惠勋、林奇勋和林殊勋都是林玉的儿子。林忠勋在晋惠帝永宁元年(公元年)任职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太守。林惠勋在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年)任太尉兼太傅。林奇勋在晋武帝咸宁四年任职河南尹。林殊勋在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年)任职“太子洗马”,掌经籍,为太子侍从。林业是林坚79世孙,在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年)任司马之职。他们在河南的南阳、洛阳一带都是林姓的名门望族。

此外,在湖南和江苏地区也有林姓的显贵门第。林景是林坚的83世孙,在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年)任通直郎。他跟随征南将军朱宝在乎南作战中立下战功,升任镇南将军、散骑常侍,并受封为桂阳郡(今湖南省郴州市)南平侯,后裔在桂阳寓居发展。例如:林景的长子林绥也受封为桂阳郡南平开国侯。林绥在晋成帝咸康八年(公元年)任职车骑府参军,后在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年)升任远略将军,两年后因立有战功擢升为散骑常侍,赐予侯爵。在建康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则有林遁民家族世居于斯。林遁民是林坚的88世孙,在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公元年)任郡功曹转给事中,其子林玉珍则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年)补功曹之职。在冀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有林廷坚家族,是当地林姓名门望族。林廷坚是林坚的90世孙,在南朝梁时(公元年至年之间)任南冀州刺史,成为当地的权要,名闻遐迩。

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南北朝之末政治更趋腐败、社会频发动乱,中国再度出现“三分天下”的格局。以江东为中心地带形成了南朝萧氏与陈氏军事集团势力范围;以关西为中心地带形成了北周政权统治区;以河北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土地受北齐政权所控制。上述各个统治集团内部都很奢靡腐败,所以都面临着即将迅速崩溃的命运。

此时许多农民倾家荡产,生活十分困苦,迫不得已纷纷揭竿起义。从梁武帝天监四年到大同十年(公元年—年),计40年间仅长江流域与五岭地区就有12次农民起义。在这些武装军事力量角逐的地区,黎民百姓不得安居,遂“捐弃旧乡,奔亡他县,携家出走,流落四方”。林姓宗族也与其他宗族一样出现了人口大批的迁徙流动。

不久,北周显贵杨忠之子杨坚继承先辈“隋国公”爵位,而且将其女嫁给周宣帝宇文赘为皇后,造成杨坚在北周朝廷的特殊地位。尔后杨坚又乘周宣帝驾崩由八岁幼子继位之机,人宫辅政并总揽了朝廷大权。太建十三年(公元年)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王朝,改历开皇。接着他致力于剿灭其他小王国的事业,终于在开皇九年(公元年)统一了全国,从而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政权四分五裂的局面。隋帝国建都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其版图之大相当可观,然而仅维持了37年的统治。由于隋朝内外政策均存在许多重大失误,加上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数次爆发农民暴动,极大地动摇了隋帝国的统治根基。

隋代末年,林坚的91世孙林英由福建长乐迁至洪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一带)寓居,生子林士弘。

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年),在山东与河北一带王薄等人领导的多次农民起义。此后,大大小小的农民暴动连年不断。鄱阳人操师乞与林士弘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操师乞在作战中被流矢射中身亡。大将军林士弘继续率部与隋军作战,在作战过程中扩充队伍至十多万人,于次年徙据虔州(今江西省赣州)。林士弘自立楚国,自称皇帝。后在唐军袭击下,林士弘战败而被迫降唐,不久病故。林士弘的子孙有的避难逃到福建,有的则藏匿于浙江武林山,以求免除祸害。

7年之后,即公元年隋炀帝就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弑杀于江都。为时不到两个月,李渊父子所率领的20万大军长驱直人长安城。李渊受封为唐王,名为大丞相,实际上已开始了唐王朝的统治,不久李渊正式称帝。大唐帝国再次实现了中国统一的局面。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被迫逃奔于巴蜀(今四川地区)。由于唐朝藩镇专横跋扈,社会数度濒临民穷财尽,在僖棠乾符二年(公元年)又引发了王仙芝与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黄巢自起事至事败自杀身亡足有十年之久,其间中国的大片领土都经历过攻战,战乱造成的流民有如泛滥之洪水,四处奔涌。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年),黄巢在王仙芝战死之后被农民起义军推为大王,号称冲天大将军,转战今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各地。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年)十二月攻占了唐朝首府长安,黄巢即了帝位。林坚的世孙林八及为躲避朱温对原唐朝廷大臣大肆杀戮,由彭城港雅村(今福建省惠安县东岭镇所辖的自然村)渡海,航船飘泊北上,在新罗国(朝鲜半岛东南部古国)江华湾登陆,选择僻静之地——平泽居住下来。今林八及的后裔分布于韩国汉城、镇川、釜山等广阔地区,称“海东林姓派系”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年)黄巢死于泰山狼虎谷。此后又有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朱碹、朱瑾等人继起在各地攻掠,所到之处焚烧杀戮,中国全境陷入纷乱之中。至唐昭宗天祐末年(公元年),朱温把唐朝统治格局完全掀翻,接着“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面相继出现,政局的混乱与纷争持续了50多年。

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年),林坚的10l世孙林裕考中了进士。三年后,他被任命为广东琼州县同知,后来又升任琼郡同知,授予“迪功郎”荣誉称号,定居于琼城西关。林裕成为“晋安林姓世系”入琼始祖,其后裔分布于海南18个县市。

周世宗显德七年(公元年)发生了著名的“陈桥驿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回京后即了皇帝之位。此后,宋太祖陆续削平并立的各割据小国,北宋王朝便牢固地控制了全国的统治权,再次出现了中国大一统的格局。

由上述简介显而易见,自“南北朝”之末到“五代十国”之末历时四百多年中,虽然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几段太平日子,但是总体而言社会动乱还是频频出现的,每次较大动乱必然伴随着林姓宗族人口的大迁徙。鉴于隋末社会动荡不安,原居于晋安郡(今福建省福州市)的林智达、林智通、林智遍、林智逞、林智迥等五兄弟毅然于唐初(公元年左右)相率迁徙到长乐县(今属福建省所辖)。他们的后裔林凝择长乐县崇贤乡钦平里鸿山村而居,故长乐林姓宗谱称林凝是鸿山林姓的开基祖。林凝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年)担任大唐左卫将军,他的子孙繁衍众多,而且出了不少能人贤士,使林姓在长乐成为名门望族,为世人所看重。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年)闽广之间(今福建闽南地区与广东潮汕地区)发生原住民暴动。朝廷命令玉钤卫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统率府兵名开进绥安(今福建漳浦县西南50公里)驻守。陈政将军在闽南地区征战九年,终因操劳过度,于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年)病逝。陈政之子陈元光,当时21岁,为驻军所拥戴,继承陈政的统率地位带兵征战,终于平定闽广之间“诸蛮”暴动。陈元光向朝廷建议,在潮州与泉州之间增设漳州,便于管辖。大唐政府批准了陈元光的奏表,于武后垂拱二年(公元年)建置漳州,由陈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林孔著随从陈政将军在闽广征战,屡立战功,受封为军谘祭酒。陈政以第九女嫁林孔著为妻。在陈政病故后,林孔著大力辅佐妻弟陈元光左郎将,使他在管治漳州的军政事务方面得以顺利推展。林孔著因建树殊功受封为经略都护、嘉议大夫,逝世后又追封为谋国将军。他的后裔遂定居于浦南(属今福建漳州市)、东园(属今福建福州市)、兴化(属今福建莆田市),还有——部分迁徙到浙江、广东、广西以及东南亚各地。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北方发生“安史之乱”。安禄山(身兼河东、平卢、范阳三镇节度使)与史思明(时任平卢兵马使)等人带兵叛唐,自范阳攻人洛阳。次年安禄山称帝,自立燕国,改元为“圣武”。安禄山继之遣军人潼关,攻下长安。所过之处烧杀淫掠,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史思明还带兵攻占了黄河以北十三郡地。上述地区的林姓裔孙遭遇浩劫,遂四处逃散,主要分赴今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例如,原大唐谏议大夫林韬就在天宝年间避乱迁至福建晋江县三十三都乌石山下开基。他的孙子林(木赞)因“孝感动天,甘露三降”,唐德宗皇帝下诏书给予褒奖,钦赐置建双阙,旌表门闾,并蠲免其家徭役。许多“姓氏之学”的书籍称林韬与林(木赞)这一宗脉为“阙下林家”,名闻遐迩。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年)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原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战死后,黄巢继位为王,号冲天大将军,立年号为王霸。不久,黄巢率领大军渡江南下,经今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而转战各地。复于广明元年(公元年)七月渡江北上,不久即攻克洛阳、长安等城邑,推翻唐朝政府,自立“大齐”国,改年号为“金统”,黄巢登位称帝。但由于黄巢在政策与策略上都有重大失误,加上大将朱温等人叛变,这次农民大起义终归失败,数十万农民起义大军迅即溃散。黄巢也于中和四年(公元年)在敌军追至的紧急情况之下自杀身亡。在这次前后达10年的农民大起义过程中,林姓裔孙纷纷逃避,向四邻迁徙。就中不少人选择南移路线,即向赣、闽、粤等南方地区疏散。在这股风潮中,有一部分林姓子孙跟随王潮、王审知人闽(二王在福建自立“闽王国”),定居今福建各地,历事既久即成为“闽籍林姓”。

林坚的世孙林惕在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年)由福建莆田“九牧林姓”的祖居地迁入永泰县伏口村。后来子孙繁衍发展,全县近百个村落都有林姓子孙居住。现林姓人口数量占全县人口总数六分之一左右,成为永泰最主要的姓氏之一。

王潮和王审知昆仲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他们由光州南下入闽时带了一批林姓同乡(固始人),其中知名人士有:林廷甲、林穆、林硕德、林阳泰、林元祯、林陶、林靖等人。林廷甲任职骠骑兵马司,随王审知人闽,他及其后裔居住在晋江县凤山、后安一带,自成林姓的一支派系,称“福全后安林姓”。林穆官至左朝奉大夫,于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年)随王审知人闽,卜居于闽县归义里枕峰(今属福建闽侯县)。他的后裔世居闽侯县尚干镇,称“陶江林姓”。林硕德也是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后梁时王审知受封为“闽王”,林硕德也受封为“威武军都统使”和“开闽都统使”,并赐给食邑古侯官县(今福建福州市)。忠烈侯林阳泰、中顺大夫林元祯随王潮人闽后都是卜居福州,他们的后裔也都是定居长乐县的。林阳泰的子孙择长乐县松下镇首祉村等地建居,林元祯的子孙定居于长乐县金峰镇上安村等丰饶之地。林陶由河南固始县人闽,选闽清县潭口乡寓居。林靖原是留后监军,受封为忠烈侯,随王审知人闽后则成为长乐县南乡小祉村的林姓开基祖。

林坚的世孙林裕是大唐端州刺史林苇的曾孙,在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年)考中进士,尔后历任琼州县同知、塬郡同知。晚年时深感时局多艰,为求安定,遂嘱妻儿在琼城

西关定居。林裕成为晋安林姓世系人琼的开基祖,后裔繁茂,分布于海南岛18个县市。


  在五代十国时期,社会依然动荡不安,不少林姓裔孙选择僻静之地生息(木妻)居。林无隐是位能文善诗的才子,五代时官至吴越丞相,后看破红尘,择浙江慈溪大隐村建居,在这里著书写作,身后有文集数十卷,后裔在慈溪繁衍发展,也有的远走高飞侨居国外。林无隐也就成为大隐林姓宗脉始祖。

宋元时期的迁徙

公元年,后周禁军最高首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导演了“黄袍加身”的活剧。他假借民意当上了皇帝。他轻易地推翻了后周政权的统治之后,迅即建立了北宋政权。又经过十多年的南征北战,基本上削平了零零散散的地方分裂势力,结束了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延续两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病故,由其弟宋太宗赵炅继承皇位。赵炅继续以武力征服北汉等割据势力,朝着全国完全统一的目标推进。然而,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地主阶级仍然对广大农民进行着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造成了“贫民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民不聊生”的局面。这种情势迫使许多地区农民举行暴动,以反抗统治者。例如,太平兴国三年(公元年),即北宋政权建立不久,福建仙游县百丈镇林居裔就发动了万余人的农民起义。此后又接连发生彭孙领导的福建汀州连城县的农民起义等多起事件。在我国西南部,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年)由王小波和李顺领导的青城县(今四川省灌县境内)农民大起义也爆发了。这个事件波及面大,起义军人数达到三万多人。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年),陕西和关中发生了严重饥荒,不堪饥饿煎熬的农民在张海等人的带领下啸聚山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大起义。起义军活跃在唐、汝、随、均、襄、邓、房、金、商、虢等十多个州府,在今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广大地区,到处打击官府,抢夺府库的财帛,把粮物散发给贫民百姓。在农民起义军的感召下,邵兴率领一部分官府军士举行兵变。北宋统治者十分恐慌,派了大批禁军前去镇压。经长时间围剿才把震惊京西的农民起义和兵变平息下去。

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年)起,以宋江为领袖的起义军就活跃在梁山泊周围的山东、河北、淮南交接的三角地带进行活动。他们在河朔、京东横冲直撞,对宋朝廷威胁极大。宣和二年,睦州青溪县(今浙江省淳安县)由方腊发动的农民起义也爆发了。起义人数达十万以上,人多势众,不到三个月就攻下了六州五十二县。

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年—年)世居福建长汀县河田乡的一支林姓宗脉为了开拓农耕基地迁入上杭县郭坊乡。元代末年,开基祖林万一的九世孙林彦英又由郭坊迁到广东省平远县从事农业和商业活动。至今林彦英后裔在广东平远就有四万人左右,而迁至四川和湖南的还有两刀多人。

在北方,金兵对北宋王朝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宋钦宗靖康元年、金朝完颜晟天会四年(公元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俘获了宋徽宗及宋钦宗父子,使北宋王朝归于覆灭。金兵又挥师攻占今河南、陕西、山东等北方大片土地,使宋军到处狼狈逃窜。翌年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他初时任用主战派首领李纲为宰相,与金兵实施军事对抗。但是不久之后却罢免李纲之职,起用投降派黄潜善等人,落得节节败退,向南方逃窜,经扬州等地,抵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苟且喘息。赵构迁都临安,使南宋政权延续多年。他任用奸臣秦桧为宰相,设计杀害抗金名将岳飞,与金主完颜亮订立绍兴和议”,割地纳贡称臣,妄图偏安于一隅。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年),范汝为在吉阳(今福建省建瓯县西北)发动农民暴动。起义军十余万人。绍兴三年(公元年),江西虔州和吉州的农民也联合组织暴动,声势浩大,影响所及达江西、福建和广东交接地区,时间达一年多。在湖南的洞庭湖一带、郴州、宜章等地也多次爆发农民起义。在这段时期,北方女真族贵族武装又渡过长江,侵入江南,蹂躏了南方大片土地。南宋官兵对入侵的金兵望风溃逃,而对黎民百姓却极尽劫掠压榨之能事。诚如史籍所载:“自江西至湖南,无问郡县与村落,极目灰烬,所至残破,十室九空……官兵盗贼劫掠一同,城市乡村搜索殆遍。”在上述动乱过程中,林姓族人纷纷四处逃难,其中以迁徙到今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为多。

林从周在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5年)考中了进士,曾任开封府推官、浙东提点刑狱等职。他办事不避权贵,秉公决断,不循私情,为此得罪了一些营私舞弊的贪官污吏。林从周深感北宋吏治昏庸腐败,遂弃官退避至广东潮州,后裔子孙就在潮汕一带繁衍发展。林通在宋仁宗执政时(公元3年—年)担任御史,但他深感时局动乱,故辞去官职到广西富川隐居。后人把林通隐居过的豹山称为“豹隐”,这里成为一处名胜古迹。林福贤在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年—重年)随枢密副使狄青将军到广西平乱,立有战功,擢升为。广西邕州知府。解职后,林福贤就选择广西武缘县(今武鸣县)僻静处定居。如今武鸣林姓子孙兴旺,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姓。

福建莆田北螺村渔民林玉和妻子,率二子五孙驾船沿海由南向北航行,历尽艰难险阻,到了山东荣成的“成山角”(胶东半鸟的东端,与日本、韩国仅一水之隔,据说这里是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寻求仙药出发地)。林玉等人就在这里定居,他们把开基地称为“林屯”,后来子孙兴旺,此地成为林姓聚居的新村落。林玉初到之时重操旧业,在渤海捕鱼,然后上岸贩卖鱼虾。大约70年后,林玉的后裔又迁入山东文登县东关开垦荒地,以务农维生。

至南宋时期,时局更为动乱,致使更多的林姓裔孙纷纷向南方迁徙。林稼翁在南宋时官居广东盐运使司事,在宋末战乱中弃官率族人迁徙到福建闽侯永庆里尚干乡,成为这里林姓的开基祖。林茂桂在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公元年—1年)曾任开封府尹,时逢金兵入侵,南宋朝廷为奸臣所把持,他看到朝政日非,遂弃官率族人到广东揭阳渔湖都定居。林瑛,生于南宋理宗绍定六年(公元1年),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中了进士后官居国子祭酒。南宋赵员祥兴二年(公元9年),元兵向宋朝廷进逼,林瑛遂弃官徙居于广东潮州莲塘村,后裔子孙繁衍众多,分布于今潮、汕一带,成为这里的名门望族。

在南宋理宗宝祐年间(公元年—年)林评事考中了进士,嗣后历任奉直大夫、大理寺评事等职。时值元兵南下,宋室岌岌可危,林评事率宗室眷属奔赴广东大埔县隐居。林瀚海也是南宋进士,被朝廷招婿为驸马。他本来居住在福建莆田涵头,因深感兵荒马乱,忧虑世态炎凉,有意寻求一个僻静去处度日,故扶老携幼迁入广东揭阳县金坑乡,后裔繁衍众多。

宋末,浙江临安(杭州)人林鳌曾任南剑州令。当时元兵大举入侵,南宋朝廷陷于危险境地,林鳌主张坚决抗御元兵,想不到因此而得罪朝中投降派当权者。林鳌只得弃官避祸,离开祖居地找一僻静之处藏匿求生。他举家迁至福建长乐县的壶井洽屿,遂在此地开基繁衍。

宋末,林萃夫随南宋末代皇帝赵呙逃跑至崖山。在元军的紧迫之下,林萃夫投海殉忠。他的儿子林子震等三兄弟避难迁至广东雷州半岛,后裔繁衍至今有万余人,可谓兴旺。林玉原籍福建莆田北螺村,在南宋时代他为了逃避战乱,带领两个儿子和五个孙子及其家眷,驾船沿海岸线向北方航行。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山东荣成县成山角林屯,全家以捕鱼维持生计,然后择山东文登县东关定居,子孙繁衍众多,分居于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朝鲜半岛等地。

宋未,有“林半街”之称的河田在惨遭血洗之后,林七郎后裔多数已经流落他乡。

公元1年,在蒙古斡难河头举行了一次忽里勒台大会。与会者推举帖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从此正式建立了由军事将领把持的蒙古政权。掌握军、政大权的蒙古贵族大肆扩张他们的军队——元军的势力范围,先后兼并了金、西辽、西夏等政权,转而把进攻的矛头直接指向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

南宋朝廷在投降派贾似道等人的把持下,对于元军进攻显得束手无策。在南宋恭宗德祐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6年)元军包围了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不战而胜,轻而易举地拿下此城,并擒获了南宋恭帝赵显。三年后,幼帝赵日丙在元军的追赶下蹈海而死,从此南宋政权彻底失败,元朝统一中国。

此外,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年),福建莆田梁山人林凤章任职广东平州教谕,故迁入广东,子孙遂分布于广东惠州和雷州等地,也有些后裔迁往江西袁州和广西钦州等地。宋代福建福清人林文德也因被授予宁化县知事的官职,所以迁入福建宁化县城西关石壁村居住,今子孙分布在宁化县各乡镇,还有的迁居于邻近各县,如迁往长汀、永定、龙岩、上杭和漳平县。

元朝的建立并没有减少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相反地,这一斗争越演越烈,政局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局面。全国各地人民在元朝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下也多次举行大规模的起义。例如早在至元元年(公元1年)就爆发了舍利威领导的云南东部各族人民联合的大起义,参加的人众达十万余人。至元二十四年(公元年),林雄在浙江温州发动了农民大起义,起义军也达四万多人。同年,钟明亮在闽、赣、粤率众暴动,规模也相当大,影响也比较久远。至正二十二年(公元年)明玉珍在南京领导了红巾军暴动,对元朝廷的打击也十分沉重。此外还有河北滦城韩山童领导的“北方白莲会”和江西袁州彭莹玉领导的“南方白莲会”斗争等。

元代惠宗至元六年(公元年)考中状元的林济孙,在京城任官十余年,历任翰林院修撰、侍讲等职。他深感时局动乱,不忍违心行事,遂辞官引退,在福建仙游县宝幢山下建舍授徒讲学。林坚的重21世孙林千一也是生活在元代,他在江西当了好几年的官,对官场乱象痛心疾首,弃官后由原籍福建永定县西坡村迁入湖北麻城居住。他的后裔子孙许多人徙居于湖北黄冈县九龙山(今称林家山)、河南光山和安徽金寨县等地,今衍传人口有三万多人。林闾原是济南林姓宗族的后裔,在元朝末年由海上人闽(福建),寓居于泉州。林闾经常航运货物到南洋各国进行贸易活动。

元代末年,福建长汀县河田乡居住着许多林姓族人,他们尊奉林七郎为开基祖。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年),林七郎众多裔孙激于义愤,打死了长汀知县郑从吉,惹下了大祸。元朝廷官兵到长汀县河田乡镇压,逼使林姓民众连夜逃离祖居地,奔往邻近各县(上杭、永定、连城、宁化、清流和归化等县)。

明清时期的迁徙

元末,朝廷统治力量十分衰微,天下大乱,起义军蜂拥而起,且互相攻杀。至正十二年(公元重年),出身贫苦、从小出家当和尚的朱元璋在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市)老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他在一系列作战中骁勇善谋,多次赢得重大胜利,因此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军事势力,提高自己在起义军中的地位。在“羽毛丰满”之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四年(公元年)自称吴王。四年后他就在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称帝建国,国号大明,改元为洪武。他进而攻克元朝大都,至此元朝宣告灭亡。不久,朱元璋又削平四川、云南和辽东等地的军事割据势力,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明代,林姓族裔的迁徙更为频繁。林廷显世居福建莆田,因到广东南海县觉得这里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就在当地娶妻生子,此后子孙兴旺发达。他的孙子林天毓娶雷州张氏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幺子林球就迁到母亲的娘家雷州溪头村落户,成为雷州林姓的开基祖,子孙繁衍众多,扩展到厚福村、白村等地,后裔多至数万人。林法珊祖居地在福建武平县中堡村,他于明世宗嘉靖年间(公元年—年)迁入江西瑞金沙洲坝,现今沙洲填镇林姓裔孙有千余人,还有许多人迁往江西省各地谋生。明代嘉靖六年(公元年)林远观由福建海澄县六都四图河村迁入同安县溪浦下林家村,从事农业和商业活动,尔后子孙繁衍众多,散居同安县各地。

明朝的政权并不稳固。因土地私有制畸形发展,农村失业人口急剧增加,随时酝酿着爆发大规模暴动的可能性。自永乐(公元1年)之后竟没有一个时期不发生暴动。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发生。李白成、张献忠、马守应、贺锦等人都分别领导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林凤在海上举行的起义也是明代农民起义一个相当典型的事件。林凤是广东潮州人,为反抗明朝重重压迫,他在广东屯聚了水军和陆军各数千人,拥有船只近百艘。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年),他率领自己的武装船队,在台湾海峡与明达福建总兵胡守仁的水师作战。在这次激战中,林凤吃了败仗,遂率领船队和数千士兵到菲律宾。

明代由于社会多次出现动荡,许多林姓裔孙迁徙到僻静之处定居。例如,林士敏原籍福建莆田县,他在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0年左右)官至刑部郎中,后贬职为江苏常州宜兴县教谕。林士敏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是仕途多艰,遂避居于宜兴专心治学,有《芹边集》和《匡庐小稿》等传世。

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4年),朝廷举行选拔画师的考试。林郊因画技高超,遂毅然赴京应试,竟考中第一名。朝廷授予锦衣卫镇抚之职。他对官场乌烟瘴气深感失望,十年后辞去官职,到广东南海过澹泊清静的日子。林怀远原籍山东青州府鹞鸭圹村,在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年)得贡生后擢升广西宾州知州。林怀远为官廉正,深孚民意,为黎民百姓所拥戴。他看到当时北方时局混乱,遂选择广西宾州居住下来,在这里传宗接代,子孙众多,成为当地一个名门望族。

明代,林秀一之父林茂为朝廷立了战功,封为绥远将军,赐田一千亩,为屯田垦荒而定居在湖北沔阳的杨庄院林家脑。林秀一因子承父业,继续在此屯田。有一年奉明朝廷之命运粮往南京,不料阴雨连绵,粮食被雨淋湿发生霉变。按明朝律法,有杀头之祸。林秀一惧罪只得逃避,迁至湖北汉川县南湖陡步头的白果树村,换姓改名躲过劫难,直至他的七世孙(名叫大本)才开始恢复林姓。

明崇祯年间灾荒频频发生,农民起义的烽火也愈烧愈烈。崇祯十七年(公元年),李白成率领的起义军终于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不得不自缢于煤山(亦称万岁山)。整个明廷的统治势力自此完全瓦解。大明统治者在作垂死挣扎时曾经引满洲清兵人关,这使当时的社会冲突迅速转化为以种族矛盾为主的斗争中去。中国骤然出现一大批“反清复明”的武装军事集团,例如潘茂、王俊、张名振、钱应魁、张煌言、李定国、刘文秀、马进忠、李来亨和郑成功等人曾经是“反清复明”的武装力量首领。

张天如等人组织的“复社”规模尤其浩大,它的成员遍布于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贵州、山东、山西等地,计有5人。在台湾,沈光文组织的“福台新咏社”也有不少人参加,影响力也很大。更有以宗教迷信为结集同志的手段者,他们组织起各种“会*”来对抗满清政府,例如三合会和白莲教等。林爽文在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公元年)在台湾就以天地会(又称三合会)来组织暴动,但后来被清军镇压。此次暴动虽然失败,但是会*的力量却潜存于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和广西的民众之中,甚至扩展到暹逻、印度、南洋、檀香山和美洲的华人群体中。后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都曾经充分地利用这些反清的会*势力。清代社会的多次动荡迫使林姓裔孙四处逃奔,再次形成人口的大迁徙。

此外,明初有林九郎,原居于福建龙岩县,因游学到了安溪县湖头乡,遂定居于此,子孙繁衍甚众,成为安溪儒林的林姓支脉,是当地的一大旺族。明代中期林宗亮,原居于福建莆田县,因任职龙岩教谕,择龙岩县白土乡圣坑口村定居,在前妻陈氏死

后继娶龙岩李氏女为妻,在教谕任满时,李氏眷恋白土乡,岳父与岳母也一再挽留,最后决定定居于当地,不再迂回祖居地莆田了。林宗亮的七世孙林国柱于清世祖顺治十年(公元年)迁入江西的萍乡,成为萍乡林姓开基祖。现萍乡林姓后裔人口众多,已近四千人。

林姓支脉传至第十世林凤山,被派往台湾做官,此后子孙就在台湾居住,至今已三百余年,又传了十多代。林凤山的兄弟林公达、林公鹑、林公起也在清初迁入台湾淡水地区,此后儒林林姓还陆续有人赴台定居。林起龙祖籍福清(今福建省福清县),在康熙初年任职户部侍郎和漕运总督等,举家迁入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县)。

清代因胶东多次发生灾荒,林姓子孙又分批迁入辽东、海参崴、朝鲜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

迁徙台湾

台湾现有人口0万左右,绝大部分是祖先或本人由祖国大陆渡海迁入的。其中,福建籍的人约占80%。台湾各姓氏之中,林姓列为第二大姓,有人口多万,多数系由福建渡海入台的。

距今两万年之前,中国大陆中原地区就有移民人台。尔后在距今0年至年前中国大陆古越族一部分人也迁人台湾,他们分布在台湾广大的山区,成为今天所称“原住民”高山族同胞。而大批汉族人民(包括“河洛人”和“客家人”等)人台,始自东晋时代直到上世纪中叶。

相传东晋时代有一批林姓渔民航海到达澎湖、台湾等地,他们以打渔为生。史载唐代中国商人林灵仙经常来往于大陆与台湾之间,他是当时有名的富商,可称早期人台经商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至17世纪更有大批大陆人民有组织地进入台湾,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垦荒和开发。明代熹宗天启元年(公元年),闽南商人林福、林翼、颜思齐、郑芝龙等28人因不满当时政治腐败横征暴敛,故结盟共谋生路。众人推举海澄(今属福建省龙海市)人颜思齐为盟主。是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公历10月5日),颜思齐率领的船队(共13艘帆船)航至台湾笨港(北港),众人在此登陆人台。林福、林翼等人在颜思齐的领导下以台湾诸罗山为根据地,安寮建寨,开始大规模的垦荒活动。他们还招纳亲族渡海人台湾,一时迅速扩展到几千家,聚居于几十个村落,从事农耕渔航和经营商业。他们在笨港东南部的一片平野之地,按照中国古代“井田”区划的先例划成九个区域。中央之区筑垒高台建成“开台王府”。东区建成“读书堂”,供子弟诵经学文。南区设立“军营”,供人演兵习武,经常操练队伍,以防外敌人侵。西区盖了“天妃祠”,奉祀宋代福建湄洲人林默娘为“海上女神”。北区辟为仓储之地,收藏粮食与货物。因笨港又名海湾,这里又筑起高台,演化为有“台”有“湾”之地,故居民就称之为“台湾”。此名越传越广,后来将全岛也称作“台湾”了。在明代先民抵达笨港人台之处建有“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后人以此作为永久纪念。此外,台湾岛上还有“思齐阁”、“怀笨楼”和奉祀林默娘的“妈祖庙”等一系列建筑,表达人们对先民历尽艰辛开疆拓土的缅怀之情。

年至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以武力强行侵占台湾。在此期间,还有许许多多福建籍和广东籍的沿海居民人台垦荒务农与经商。年至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两万多人横渡海峡“驱荷复台”。嗣后又有两万多名眷属随军赴台屯田开荒。在20多年中还有大约20多万大陆沿海居民迁入台湾岛各地。北自基隆和淡水,南至恒春和台南,都有他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拓荒创业的足迹。年,满清政府委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2万多名水师将士,分乘多艘战船,与郑成功之孙郑克块的军事势力激战于澎湖。施琅率领的满清朝廷官兵由于占据了有利的天然条件,又因大批将士勇猛鏖战,终于在台湾海峡大获全胜,一举攻克澎湖诸岛。郑克块在施琅强大的军事与政治攻势下,不得不宣布台湾全体郑军向清廷投降,台湾与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自此时至年台湾不幸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其间年台湾人口激增15倍,并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大陆沿海地区也获得疆土安宁和经济繁荣发展,台海两岸的优势互补而相得益彰。此期间更有大量大陆移民率族人台。林姓族亲在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末人台者也非少数,现择要列举数例于下。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公元重年),郑成功以思明(今福建厦门市)为军事据点,在这里招慕勇悍的将士,组建“亲军虎卫镇”御林军。福建龙溪人林凤武艺高强,人选为“虎卫镇协将”。顺治十八年(公元年),林凤随郑成功队伍人台,并奉命在台南曾文溪北屯兵垦荒。后人为纪念林凤将此地称为“林凤营”。福建同安人林圯也在郑成,功麾下任“参军”之职,随郑军人台,奉命在云林的浊水溪畔屯兵垦荒。后裔子孙居于台北县竹山镇,为缅怀林圯开基之功,后人称此地为林圯埔。当年林圯开垦台湾斗六门,林姓聚族而居,经多年繁衍发展,今斗六门林姓居民达数万人之众。清圣祖康熙年间(公元年—年),福建漳州人林天生、林万福和林浮意等亲率林姓族人到台湾嘉义等地定居。在此期间,漳州人林永跃等林姓宗亲则赴台北拓荒。当时尚是人烟稀少荒野之地,到处荆棘丛生。林永跃等人沿着淡水河主流和支流摸索前进,开始对台北地区的拓荒工作,历尽千辛万苦。

漳浦盘龙(今属福建省漳浦县西区)人林成祖在清世宗雍正十二年(公元年)率领族人迁入台湾大甲、彰化等地,他们先后垦田数万亩,开凿了大甲圳、大安圳、永半圳和暗坑圳,引水灌田,农作物获得丰收,从而发了大财,成为名甲一方的巨富。后裔分布在彰化一带甚众。陈埭海尾(今属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人林文进在清高宗乾隆十年(公元年)率族入台,择淡水厅八里坌保大坪而居,在此地拓荒开垦,繁衍发展。今台湾桃园县芦竹乡坑仔村顶社有多林姓居民,尊林文进为他们的开基祖。福建平和人林石在清高宗乾隆十九年(公元年)迁入台湾台中县雾峰乡,成为雾峰林姓始祖。林石的后裔子孙出了不少历史名人,如清代福建陆路提督、太子少保林文察,清代台湾抚垦局局长林朝栋,民国初年著名企业家林祖密等人。林文察曾经因为“平叛”有功,受奖大片山地。他雇人种植大量樟脑树并经营樟脑工商实业,产品销往日本等地,赢得巨额利润,成了台中首富,并有“台湾樟脑王”之称。

白石堡莆山(今属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埔美村)人林应寅在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公元年)迁入台湾淡水厅兴直堡新庄(今属台北县新庄市)。林应寅之子林平侯善于经营商业和农业,是19世纪初享有盛誉的台湾巨富。林应寅之孙林国华等人是台湾“日据时期”的商业巨子。他们的后裔有一支迁居于台北县板桥镇,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朝鲜半岛

殷商之末,纣王昏庸无道。纣王的叔父箕子(比干的弟弟)规劝纣王按纲纪行事,纣王却恼羞成怒,欲杀箕子。箕子为了保全生命假装发疯。纣王把箕子囚禁起来。后来,周武王伐纣成功,即赴朝歌解救箕子。箕子被释放后带领一批殷商臣民(据说多达五千人)迁入朝鲜半岛。他们融人朝鲜民族,参与朝鲜人民建国立业。至今朝鲜平壤的乙密台西侧留有“箕林”,还有“箕子墓”和“箕子祠”,以作永久纪念。

据历史记载,我国唐代末年林八及家族由福建惠安县东岭镇彭城港雅村海滨出发,乘船北上到达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古国)江华湾。他们登陆后寓居在平泽县,至今已传39代。林八及家族的后裔子孙今分布于釜山、安东、汉城、镇川、扶安、醴泉、庆州等地,约万人。

林八及的高祖林蕴是唐太子詹事林披的第六子,在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年)考中进士,任职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是林姓“唐九牧”的第六房开基祖。林八及的曾祖林愿在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年)考中进士,任职国子祭酒。林八及生逢唐末乱世,为了躲避“朱温篡唐”之祸,于唐哀帝天祐四年(公元年)左右迁入新罗。林八及子孙蕃衍众多,出了不少名人,在韩国当了大官的有:金紫光禄大夫林成美和林自美;礼部侍郎林彦;监察使林骘;咸安郡知事林维仲等。自年以来,韩国林姓宗亲多次组团来中国寻根访祖。当他们找到资料,证实先祖林八及当年下海出国地点在福建省惠安县东岭镇时,更是万分欣喜。韩国林姓宗亲以自己是“唐九牧”林姓第六房的后裔而感到光荣与自豪。

朝鲜半岛在近现代也出现许多林姓名人,他们的祖先是由中国林姓家族移居那里的。例如著名的近代文学家林悌(—年)。他创作小说《鼠狱说》、《花史》、《愁城记》、《元生梦游录》和许多诗歌,他是一位著名诗人,同时他也是一名政治家,在李朝时期任职礼曹正郎等官。林巨正(?—年)是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林春秋是现代朝鲜的政治活动家。他们都是商末周初林坚的后裔子孙。

马来半岛

中国和马来半岛的交往早在公元前13至公元前12世纪便已开始。马来西亚彭亨州的淡美岭河曾经出土中国汉代铜鼓,可以证明中、马之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史书还记载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年)东石(今属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人林銮等乘船到达渤泥(渤泥在婆罗洲的北部及西部,今属马来西亚和文莱所管辖)。这些中国人在那里居住和进行贸易活动,因此古代阿拉伯人把这个地区称作“小中国”。

近现代以来林姓子孙迁居马来西亚的更多。清代毛穴广村(今属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人林推迁生于穆宗同治三年(公元年),长成后渡海迁居马来西亚,靠渡船业勤俭发家。年他创办“瑞丰盛轮船局”经营海运业。年他主持“加奴龙运钨矿”的开采,顾用矿工千余人,被誉为马来西亚“钨矿大王”。年,林推迁与林和坂创办“和丰银行”,还被委任为马来西亚“太平局绅”。年被选为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总理。林推迁一生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医院和华侨学校,在华人中享有很高声誉。林瑞撮生于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公元年),壮年旅居马来西亚,落地生根,现后裔子孙人丁兴旺。据《后坝林姓族谱》所载,林瑞撮是福建省南安县后坝村林姓开基祖林国严的十一世孙,先祖乃“唐九牧”林姓二房主、时任容州刺史的林藻。林梧桐原籍福建省安溪县蓬莱镇,年到马来西亚吉隆坡谋生,年创办建发建筑工程公司,年组建云顶高原开发有限公司(拥有一系列大酒店和各种娱乐设施的大公司),成了马来西亚的巨贾大富。林庆金原籍福建省惠安县,在解放前到马来西亚谋生,起初由补鞋做起,靠勤俭发家,现已拥有一个包括40多个企业的商工集团,成为马来西亚著名的房地产商和“朱古力大王”。他热心社会活动,被选为“槟城建屋发展商公会主席”和“槟城中华总商会委员”。林良实在马来西亚是一位由学术界跨人政界的典型代表。他于3年生于马来西亚吡叻江沙。青年时期他在新加坡大学学医,获得医学土学位。毕业后从事医业。年,林良实当选为“马华公会”总会长。他在马来西亚政府中先后担任财政部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交通部部长等要职。

日本

中国人移居日本由来已久。相传公元前年至年,秦代就有徐福等数千人到达日本,此后融人大和民族。现在日本国歌山县还遗留徐福墓,供人瞻仰礼拜。有许多日本人的族谱中记载着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国。即使以现代旅日华侨而言,人数也在数十万人。1年成立日本神户华侨总会,林同春当选为会长。林同春于年7月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县东瀚村,年4月随母亲许月宋到日本神户港寻找早先赴日的父亲林斯灿,此后一直定居于日本。现在他是一位深孚众望的旅日华侨领袖。

早在中国唐、宋时代,许多中国商人和僧人东渡东瀛,日本的寺殿建筑、佛像铸造、经书印刷、医药方剂、食品烹饪和文字发明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仿效中国的痕迹。古代在日本当官、研学和传教的林姓宗亲以林从杰、林罗山和林隐元为杰出代表。明宪宗成化四年(公元年)华侨林从杰在日本任职通事,颇有名气。林罗山是在中国明代到日本的,后来成了日本江户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著有《大学要旨》、《四书集注抄》和《本朝编年录》等,在日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清世祖顺治十一年(公元年),林隐元(祖籍福建省福清县上迳乡东林村)应日本长崎兴福寺和崇福寺的邀请,在郑成功部下的护送下东渡扶桑,到日本弘扬佛法,在日本开创佛教黄檗宗,成为开山第一代黄檗禅宗祖师。日本的科学文化,诸如建筑、医学、绘画、雕塑、书法,甚至蔬菜选种等方面都因林隐元大师旅居日本近20年而引起很大变化。清圣祖康熙年间(公元年—年)福建省漳浦县林攀龙率林姓宗亲人台,他的八世孙林清池迁居日本,是日本著名企业家,年荣任日本林氏宗亲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越南

中国西汉时代,淮南王刘安曾经组织文人食客编撰《淮南子》巨著,书中记载公元前年秦始皇曾经发兵50万攻略百越,占领今越南之北部,嗣后设置“象郡”,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广西合浦地区和越南北部湾河内一带。史书还记载汉武帝曾经在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平定“南越之乱”,尔后设置南越九郡,其中交趾郡设在今越南河内。由于中国与越南在陆、海两者皆为毗邻,故自古以来交往甚密。林姓族人自重5世纪起便陆续由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由陆、海两路进入越南,融汇人越南民族。在西贡(今越南胡志明市)建有“林氏大宗祠”和“西河九龙堂”。越南的林姓宗亲多次组团到中国寻根访祖。郭瑞明先生曾经在《厦门人物》一书记述旅越林姓裔孙林啸溟等人的情况。林啸溟1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嘉禾里(即今厦门市),21岁时到越南定居于堤岸市,曾参加“同盟会”,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他在越南创办“啸溟学校”,任校长一职,还亲自为华侨学生讲授文史课程。在林啸溟的倡议下,越南堤岸建立了“九龙堂林氏宗亲会”,后来又扩大为“五帮西河堂林氏宗亲总会”,林啸溟任名誉会长。

菲律宾

中国在周朝、秦朝与菲律宾已有往来,人员及货物相互交流。宋、元时代移居菲律宾(当时称“吕宋岛”)的中国人更多。明代,郑和多次下西洋,也曾经到达菲律宾。明神宗万历二年(公元年),广东饶平人林凤(当时是一支海上武装力量的首领)曾率领士兵0人、水手0人、妇女0人和不少技工及农民,由广东南澳岛出发,分乘62艘船舰辗转到达菲律宾群岛。他们与岛上的西班牙殖民者作战,结果失利。有一些人跑了,其余部分留在吕宋岛上繁衍生息发展,其中不少是林姓族人。当年林凤等人携带农具和各种农作物种籽到菲律宾(吕宋),教当地人民进行农耕,促进这里以狩猎为主的社会迅速转化为以种植业为主的社会。

林云梯,清穆宗同治五年(公元年)出生于福建同安县嘉禾里(今属厦门市)。13岁时因偶然机遇由轮船带到菲律宾,起初在商店里当一名小伙计,后来发家致富,在菲律宾棉布、眨上成为巨擘,获得“棉布大王”的雅称。他发了大财不忘赈济灾民和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林云梯的第四子林珠光继承父、业,参与创办菲律宾华兴银行,也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林珠光捐献巨资在家乡兴办教育和体育事业,获得很好的声誉。菲律宾的华人华侨有多种组织,其中以“华人公会”为典型代表。它的最高领导叫“甲必丹”,由华人华侨代表选出,再由国王批准任命。林旺在年荣任“甲必丹”一职,事隔不久,林光合也在年登上“甲必丹”座位。在菲律宾的华侨社会中享有盛誉的还有林文质、林杰生、林安邦和林为亨等人。在他们的积极倡议下,年8月成立了“小吕宋中华商务局”,这是菲华社团中一个权威性的组织。旅居在菲律宾的华侨以马尼拉市为最多。年,住在马尼拉的林广进等倡建了“西河堂林氏宗亲会”。8年,林朝宝等筹资在马尼拉建筑了雄伟壮观的“西河堂大楼”,后来把这座大楼作为“旅菲西河林氏宗亲总会”会址。菲律宾的其他地方,如宿务、三宝颜、怡朗、纳卯等地也相继成立了“旅菲西河林氏宗亲会分会”。年,在菲律宾的林、萧、沈、叶、尤、钟六个姓宗亲成立了“菲律宾六兰堂宗亲总会”,把华侨的族亲力量进一步整合起来。年成立了“菲律宾林氏各同乡会宗亲总会”。

印度尼西亚

盛唐时代中国与印尼的交往频繁。至宋代我国航海与造船技术有较大进步,中国商船满载茶、瓷和绸等物品到印尼,而后由印尼载回香料、胡椒和药材等返中国。当时有不少林姓宗亲搭乘中国帆船迁入印尼。他们多数来自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和江苏等地。到明代,郑和船队多次航经苏门答腊和爪哇,有不少林姓船员为岛上风光和生活条件所吸引,遂留在印尼居住下来。自17世纪印尼沦为荷兰殖民地,大量招慕和诱骗华工前往印尼,华侨人数猛增,至年已达万人。5年8月印尼宣布独立,此后华侨人数又迅速增加,目前达万人以上,其中以福建籍为最多,约占半数。闽籍和粤籍华侨林姓人数又位居榜首。年4月成立“印尼林氏宗亲总会”,聘请林绍良为该会永远名誉理事长。

林绍良于年被评为世界十二大银行家之一,是印尼华侨中的巨富。他祖籍是福建省福清县,22岁时(年)由福清前往印尼谋生。经几十年的拼搏,林绍良事业有成,现为印尼沙林集团董事会主席。该集团包括近家公司和银行。

泰国

泰国(旧称暹罗)也有许多林姓族人居住着。我国各朝代都有使节、商贾、农民和工匠前往泰国(暹罗)。例如元代就遣使人暹3次,明代更遣使人暹达18次。暹王拉摩甘亨在14世纪初曾经组团前来中国访问,会见元朝皇帝,并从中国带回工匠数百名,到泰国制造历史上声名远播的“宋加禄磁器”。

明代嘉靖末年,中国东南沿海海上武装集团首领林道乾(祖籍广东潮州惠来县)率领兵民两千多人到泰国南部的北大年定居,后裔子孙繁衍众多。在古暹罗吞武里皇朝的时期,该王国皆旌扬书勒林氏的开基祖林洛(祖籍中国福建),林洛得到帝王青睐,官运亨通,任职“神通事阿顺”,并奉命作为友好使者率使团访问中国。他在节基王当政时又升官至“拍耶皆可沙”。林洛之弟林因靠经商起家,在泰国风炉业界颇亨盛名。后来林因弃商从政,是负责税务的大臣。林洛的长子林通真在古暹罗国政务局当官,第三子林戌和第四子林銮勒都是古暹罗国的御侍官。泰国古代史上有三位林姓皇妃,林洛的女儿、林因的女儿和林銮勒的女儿先后被暹罗王娶作皇妃。林銮勒之子摩拉,曾在暹罗王五世时奉命率兵打老挝,官位至暹国“披丕碧差叻”。摩拉子也取泰国名,叫“昭披耶玛祖希吞”,在泰王国历任司法部长、大理院院长、国玺部长、皇室御秘等要职。

銮察·打干哥颂是按泰国习惯起的名字,他的先祖林贤富是由广东澄海在清代咸丰年间(公元年—年)迁居于泰国的。銮察年轻时在英国留学,回泰国后从事警政,官至上将警察总监,由于勤政廉政,所以声誉甚佳。他还担任“泰国林氏宗亲总会永远名誉顾问”。泰国原副国务院长乃素吉也是林姓子孙,祖籍广东省澄海县,其祖父叫林妈意,在清代末年由广东迁入泰国清迈地区落籍谋生。曾任“泰国行”行长的乃丕戍与乃素吉同样,是广东澄海林姓的后裔,在泰国清迈构成望族,名闻遐迩。

新加坡

新加坡古时称龙牙门、丹眉流、单马令、凌牙门等。那时人烟稀少。年1月,岛上只有华侨30人和马来人人。后来新加坡辟为自由港,人口激增,华侨人数的增长尤为迅猛。年,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年并人马来西亚,两年后脱离马来西亚宣布独立,据新加坡在年8月所作人口调查,华人华侨占总人口的76.7%,不但数量多,而且影响力特别大。新加坡的林姓家族可由林文庆、林萃龙和林廷洽等家族为典型代表。林文庆,年生于新加坡。他的祖父林玛彭在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公元年)自祖居地福建海澄县五贯村渡海迁居于南洋槟榔屿。父亲林天尧居新加坡经商,事业有成。林文庆早年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回到新加坡挂牌行医。尔后投身经营新加坡新兴的橡胶种植业,获得巨大成功。—年,林文庆受华侨领袖陈嘉庚之聘,出任中国厦门大学校长。他的长子林可胜于年生于新加坡,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年被选为中国医学会会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命赴缅甸参加对日作战,任军医总监,两次荣获美国总统勋章,功名卓著。林萃龙于重年生于新加坡。他的祖父林巨经商,父亲林清沙则是行医,这一林姓家族在新加坡也颇有影响力。林廷洽在清穆宗同治十三年(公元年)由福建同安县马巷镇井头村赴新加坡,从事驳船货运业。他的儿子林金殿继承父业发扬光大,成为实力雄厚的华侨实业家。年,林金殿会同林姓族人林路等余人在新加坡组建“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影响很大。

林姓除了到亚洲许多国家以外,还远布于美洲、欧洲和澳洲各地。在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都有林姓族人在那里定居。

这里是林氏宗亲驿站,

我们一直坚持在做,

聚集连接全球林氏儿女,

弘扬学习林氏先祖优秀品德!

扬我林氏德风!

如果可以,请您点击右下角六?

并转发分享给林氏家人!

来源:林氏宗亲驿站

林氏族范

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士农工商,各守一业。

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谨,事君必忠敬,居官必廉慎,处乡里必和平。

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

毋富而骄,毋贫而滥,毋信妇言伤骨肉,毋言人过长短,毋忌嫉贤能,伤人害物,毋出入公府,营私召怨,毋奸盗谲诈,饮博门讼,毋满盈不戒,妙微不谨,毋坏名丧节,灾己辱先。

善者嘉之,贫难,死丧,疾病周恤之,不善者劝诲之,不改,兴众弃之,不许入祠,以共绵诗礼仁厚之泽,敬之,戒之,毋忽!

联系请加

?林氏宗亲驿站

0砥砺前行

林氏团结的大家庭

林氏资源的大平台

团结凝聚·积极向上

互助共荣·有正能量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协商,谢谢!

相关阅读:

林家唯一现任省委书记,六年从正局到正部长级!

厉害了!这位林家人三年时间从厦门市公安局长升任中国公安部副部长!

国庆庆典中,有这些林家人!

《破冰行动》编剧,请给林氏一个说法!

壮观!造价上亿的广东汕头林氏宗祠,金碧辉煌,气势磅礴!

造价0万!超漂亮的广东普宁林氏大宗祠!

香港东区法院审判暴乱人士名单,这三名不肖子不配做林氏子孙

林郑月娥呼吁香港社会各界反对暴力、维护法治,全球0万林氏宗亲支持林家媳妇!

林氏公益

年第九届广东东莞林氏宗亲高考奖学晚会

林氏人物(8)

林木声

林氏贤才集锦(1)

广东篇

广东惠州林氏企业交流会暨迎春年会

最全高清图片!视频!年纪念亘古忠臣比干诞辰0周年盛典!

抢先看!卫辉比干庙大门落成剪彩仪式暨纪念比干诞辰0年

这是我见过最高大上的林氏宣传片,请林家人分享起来

自豪!央视讲述姓林的光辉历史,请转给姓林的看看!

林氏盛况,这么震撼的场面,目前也只有林氏宗亲了

林氏祖先圣象,林家人快快分享收藏瞻仰

林氏家歌——《情连世林》

《林氏之歌》—慷慨激昂,听后满腔热血沸腾

《林氏宣传片》,献给全球0万林家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25分钟让你了解林氏迁徙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