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李毅峰牛入画来谈佛教与壁画中的牛
TUhjnbcbe - 2024/3/25 16:57:00
白癜风医的好吗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辛丑牛年,自然要说说“牛”这个话题才应景。

80年代末以来,我曾参与编纂了卷的《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其中在《中国壁画全集》之“敦煌”“新疆”和“西藏”三部书的编辑过程中,多次赴实地考察,回想其中有许多涉及与佛教故事和佛经义理相关的“牛”的绘画作品,很有趣味。

今天就来从佛教入理说说壁画中的牛吧。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一、佛教说牛

在佛教兴起的印度,自其古代的风俗中就认为牛是神圣的动物,牛的性格也为佛家修炼者所尊崇的榜样,所以对牛倍加爱护。

中国民间对牛也十分尊重,有“黄毛菩萨”的称号。

《清异录》载:“有田老不喜杀牛,曰,天下人吃用,皆从此黄毛菩萨身上发生。”

莫高窟第窟西魏《释迦牟尼说法图》

在佛教中,动物与人一样,都是独立自主的生命,在庞大的佛教体系中,不仅包括数量众多的佛、菩萨,还有许多动物和植物,它们都与佛教的历史和许多佛、菩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莫高窟第窟北魏《萨埵本生》

据佛教经典记载,佛陀在过去生中,就曾示现为动物身,以动物身来实践救度众生的菩萨行。

佛陀在四十九年的讲经说法中,为了更形象地表达出某个事物的特征和性质,经常用动物来做比喻以便使信众能生动明了。其中,还有许多关于动物的寓言故事在为众生宣讲佛法的同时,把深刻的内涵和真理融入其中,让闻者更易切入了解经的含义。

比如《法句譬喻经·卷一》中的“一牛断三命”、《杂譬喻经》中的“祭牛”等都被编绘成佛教故事和本生故事绘画以教育众生。

佛陀在讲《佛说生经》第四卷《佛说水牛经》中,即用牛来比喻自身的沉稳和忍辱的精神。

莫高窟第窟北凉《佛说法图》

《华严经》讲“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强调修佛就要利益众生,为众生布施奉献。

牛与佛教有着殊胜的因缘,连佛陀的诸名号中,都有“人中牛王”之称,来称赞佛陀的德行广大无边。

《瑜伽师地论》中记载,因如来能调御大众,故有“牛王”之称。

《无量寿经》五:“犹如牛王,无能胜故。”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其中就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

因为在佛教中,牛的修行已经具足威仪与德行,被认为是高贵的动物。

牛的眼神温柔、承受、稳定、平静和包容,所以,佛经中以“牛眼睫相”来形容佛陀的眼睫毛又细又长又顺,好像牛的眼睫毛一样而具有牛的品德。

莫高窟第窟西魏《降魔变》

《法华经.譬喻品》中,分别用羊车、鹿车、牛车,来代表佛法中的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而代表佛教最高佛阶的大乘妙法就是由牛来承驾。

此外,禅宗也用牛来比喻众生的根性,如著名的“十牛图”,就是以牧牛为主题,以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原、入廛垂手等十个次第来代表修行的十个境界。

二、牛入佛画

佛教进入中国后,在与本土文化思想的融合过程中,也把佛中牛意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生发,使牛的精神性更广泛地借助于各类艺术表现深入民心,成为中华大地理想化的人格推崇。

北魏以来石窟开凿及其壁画,就涉及了许多关于牛的内容,为今天研究牛文化及佛教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我们见北朝的佚名壁画《牧牛图》,新疆克孜尔第77窟的说法图壁画的一部分,以及重庆市大足县宝顶山石刻中的一组石刻图都有以此为喻。

莫高窟第窟西魏《受惊的野牛》

敦煌莫高窟第窟中描绘了一只受惊的野牛,创作于距今多年前的西魏时期。以准确而流畅的线,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牛的雄健姿态以及山林中狩猎的紧张情境,堪比19世纪的欧洲印象派绘画。

中国古代的画工们,在信仰的支撑下,巧妙地从大自然、社会生产及诸多的佛教故事中广泛取材,以画示法,创作出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牛。

莫高窟第23窟盛唐《雨中耕作》

莫高窟第61窟五代《农作》

莫高窟第窟盛唐《耕牛》

莫高窟第23窟有一幅描绘唐代农耕生活的“雨中耕作图”,第61窟南壁绘有五代农民以牛进行农作的图。第窟的壁画中的牛“犁地图”,还记录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农具曲辕犁。

莫高窟第窟盛唐《牛王救太子》

在第窟,有一幅讲述了佛经《报恩经变·恶友品》中的向善故事“牛王救太子”的壁画。利师跋国有善、恶两位太子。为替百姓寻找摩尼宝珠,两人出海历险找到。不料恶友太子心起歹意,竟夺走宝珠,并将其兄的眼睛刺瞎。善良的牛王在看到因眼伤和饥饿晕倒的善太子后,轻轻舔舐伤眼,将刺舔出。画面牛的姿态各异,描绘生动,色调和构成关系自然天成,具当代意识。

莫高窟第61窟五代《牛车》

莫高窟第窟中唐《群牛》

莫高窟第61窟南壁五代时期创作的豪华通辀“牛车”,车舆描绘细腻,装饰富丽堂皇,为研究古代车辆构造和装饰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中唐时期绘于莫高窟第窟西壁龛内的群牛,没骨画法,形的把握准确,大气。

榆林窟第25窟中唐《耕牛》

五代时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东西峭壁上的榆林窟第16窟,有“狮子搏牛”壁画。第25窟北壁中唐的耕牛奋力牵引犁头的形象,勾线填染,土红与赭石的色调与斑驳的墙壁混为一体。

莫高窟第61窟五代《金牛座》

另外,还有见证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金牛座之“牛”。在莫高窟第61窟的甬道,绘有西方文化中的“黄道十二宫”,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十二星座”。其中金牛座之牛,绘画风格是有些异域风情。

佛教禅宗的教育重在启迪人的智慧,历代禅学者们拨开冗长枯燥的佛教义理思辩,教人以“自悟、体认”“明心见性”为方法,以自“心”为“自我”“自性”的主宰。同时他们又将“自性”与“佛”划上等号,强调成佛不需向外驰求,“自性即佛”。在实践中,禅就是人的全部生活本身。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人性”的牛就成了许多禅学者们“禅思”的对象。以牛喻禅曾经盛极一时。

传世普明禅师的《牧牛图》即是讲渐修法门。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渐修的过程。“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虽是牧牛,但已不再呈现名相,不再着了痕迹,而是二者高度圆融,高度统一,物我双忘的境地。

后来文人画中虽然也有许多的放牛图,但他们则更多的是把放牧生活以及安闲的田园风趣和乡土气息融进笔墨,使得人们忽略了其宗教含义,而沉醉于云缠雾绕的林泉山水之中,以世外人之心体味牧人和牛儿的各种质朴、生动的情态,纵享天伦了。

莫高窟第窟晚唐《白牛》

在藏传佛教壁画中也有很多关于牛题材的绘画,像“降阎魔尊”就是其中一尊。“降阎魔尊”,又称地狱主,是一个象征智慧的护法神。据说他也是由文殊菩萨降伏阎地狱主王变现的。他的形象与大威德金刚很相似:水牛头,是象征他降伏鬼神的方法和威力。他的两脚踩在一头大水牛身上,右腿屈,踏水牛头,以显示降伏水牛(即阎王)的骄傲;左腿伸,踏在水牛臀部,以降服它的残暴。

与水牛有关的诸尊中,还如大威德明王,以水牛为坐骑。依《大日经疏》卷六记载:其身六面、六臂、六足以水牛为坐骑,面有三目、色如玄云作极忿怒之状。另外在《八字文殊轨》中则说其水牛为座,身材高大且遍身火焰,展现出极忿怒形。

佛教壁画中的牛还很多,不胜枚举。佛教讲,众生平等,无有差别,只是因果不同,在世间示现的相也各不相同。其中的牛,因其功德修行,虽是动物,其精神性,是许多世间人所不具备的,其品行已经具有人格化身和内在灵魂的知行榜样。“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等等美誉,已经成为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从“师牛”做起。

吾观佛牛入画: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心性光明,芬芳自来。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毅峰牛入画来谈佛教与壁画中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