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是一种既普通而又特殊的建筑物。
普通,因为它是过河跨谷所必需,而河流峡谷则遍布大地,随处可遇;
特殊,因为它是空中的道路,结构复杂,施工困难。
随着各种不同的地区自然和社会发展条件,人们创造出各种规模和类型的桥梁。
潮州广济桥在我国的所有桥梁中,石拱桥、石板是最为普遍的。但是,另有一种较为少见,以廊屋或其他建筑覆盖桥身的桥梁类型,它就是廊桥。
在我国数千年的桥梁发展史中,廊桥以其丰富的类型与文化内涵,成为我国古桥中的一朵奇葩。
松江大仓桥01.廊桥的诞生“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桥梁也是如此。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本没有桥梁。
原始社会的先民们遇到溪流浅滩,抛石水中(称为“矴步”);遇到急流险谷,架独木为桥,这便成了最原始的两种桥梁形式。
泰顺仕水碇步独木桥只是,尽管矴步和独木桥虽然易于建造,足以应付一些山涧、小溪。可当水面稍微宽阔,独木桥便不能再胜任了。
贵州凯里山区的架木桥这个时候,若是在水面之上分段打下木柱,其上铺木板,甚至直接架起原木。这样一来,桥梁的跨度不就能大大增加吗?
于是,木构的梁桥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此后,石构梁桥、石拱桥也纷纷出现,桥梁的类型日益丰富,逐渐能够满足跨过不同河流的需求。
晋江安平桥不过,以上所有的桥梁,都是没有顶棚的。若是在风雨交加、大雪纷飞的天气里,桥梁表面就会变得湿滑。
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过桥,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可如果在桥面之上加盖顶棚,不是就能解决这一困扰,让行人风雨无阻了吗?
腾冲通济桥廊桥的另一个名称“风雨桥”即是对这一功能最好的诠释。除能够荫蔽行人之外,能遮风避雨的桥廊对于对于木构的桥面也是很好的保护。
野猪箐桥另一方面,廊桥华美的外形也吸引了人们为了美观而建造它。
中国古人对于楼阁情有独钟,高大华美的楼阁,或为求仙问道、弘扬佛法之用,或点缀于名山大川,既可供人登临远眺,又丰富了景观的人文气息。
若将楼阁与桥梁相结合,则可呈现出楼阁卧于江波之上、跨于山涧悬崖之间的壮美景观。因此,建造廊桥,有时不仅仅是为了遮风避雨,也可能是为了追求美观的外观。
建水双龙桥瘦西湖五亭桥中国最早的廊桥诞生于何时?我们无法对此给出一个确凿无疑的回答,但早在战国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就已经有了廊桥存在的一些端倪。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
一般认为,复道为上下有道,中间用木板隔开,阁道即是木构梁加在顶盖和栅栏的空中楼廊,这种道路既能遮风避雨,又安全保密。因此,秦代在渭河上架设的复道和阁道,可能就是一种廊桥。
雍和宫万福阁到了宋金时期,仿造大木结构的小木作房屋模型十分发达,古人将一些理想中的建筑形象,通过这些建筑模型表现出来。
在《营造法式》以及一些古建筑实物中,我们可以见到一种被称为“天宫楼阁”的小木作,大致形态是腾空而起的天宫楼阁通过圜桥与南、北两端壁藏的平坐及上层楼阁相连。
薄伽教藏殿天宫楼阁如华严寺辽代薄伽教藏殿中的天宫楼阁,面阔共五间,中央三间向前探出,形成独立之歇山屋盖楼体,虽然没有完全覆盖桥身,但与后世一种桥身+阁殿的廊桥类型差别不大,可能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廊桥实物。
薄伽教藏殿天宫楼阁南村二仙庙小木作帐龛此外,在一些古画中有时也能见到对廊桥的描画,如五代南唐画家巨然的《万壑松风图》中就有一座横跨于山涧之上的廊桥。
万壑松风图或是由于遮风避雨的需要,或是为了追求华美壮丽的外观,廊桥,这种中国古建筑美学的典范都在中国古代不可避免地诞生了,而它的种类与流变,同样纷繁复杂。
02.廊桥的无限可能廊桥,这个在今天被广泛使用的词语,并不是一个严谨的专业术语,“廊桥”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亦不多见。
实际上,它是很多种桥梁的统称,只要在桥面上覆盖有廊屋或者楼阁,即可称为“廊桥”,而这个称呼流行的时间也不过只有二三十年。
南渡广济桥中国廊桥的种类繁多。如果按结构类型划分,中国的廊桥可以分为木柱廊桥、石柱廊桥、石墩廊桥、平梁桥、伸臂廊桥、撑木廊桥、编木拱廊桥、下部为石梁和石拱,上部为木构廊屋的廊桥、砖石廊屋廊桥等等;
若按建筑类型划分,可以分为廊道、廊+阁、廊+楼等等;桥上的建筑可以是廊道,也可以是殿堂、楼阁、亭榭,或是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建筑类型的结合。
这种丰富性,产生于中国极为复杂多元的地理环境,也是由于中国廊桥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史所造成的。
从桥梁进化的普遍规律来看,木柱廊桥、石柱廊桥、平梁桥应当是出现最早的几种廊桥,它的建造方法十分简单,在分段架设的木梁之上构筑廊屋即可。
有时,工匠在造木柱廊桥与石柱廊桥时会将中部抬高,两侧逐段降低,整座廊桥因此具有了平缓而优美的弧度,如长虹卧于水波之上。
拙政园小飞虹木渎古桥不过,如果想要跨过水面宽阔且深的大江大河,基础羸弱的木柱廊桥与石柱廊桥便不敷其用了,而石墩廊桥则是很好的一种选择。
石墩廊桥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西、湖南、湖北和贵州,建造方法是先在水中打下石墩,在石墩之间搭起木梁、伸臂梁或者编木拱,再在上方构筑起廊屋。
每个地方的石墩廊桥风格都有所差异,浙闽的较为平素,但做法较为多元,在石墩之间不仅采用常见的伸臂梁,有时还会用编木拱。
婺源清华彩虹桥湘、桂、黔三省,特别是湖南省,有较多的多孔石墩木伸臂梁桥,这些地区的石墩廊桥较之福建的同类型廊桥,能够取得更大的桥跨,减少河道挡水。
在上述省份的部分地区,木伸臂桥的廊屋,已渐由原有的遮风避雨的功能,逐渐变为建筑艺术品。
连城云龙桥特别是在侗族聚居的地方,以侗族的特别建筑形式,使桥梁和村寨成为有机的整体,廊桥上隔段设置的楼阁,与侗族鼓楼外形类似,都极具民族特色与装饰效果。
芷江龙津桥三江程阳桥平梁桥、伸臂廊桥、八字撑木廊桥、编木拱廊桥这几种桥,则存在明显的技术演进关系,这一点在浙闽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
景宁护关桥平梁桥是最早出现的,从技术上讲也最容易实现,在浙闽地区的小河与溪流之上,有时仍然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不过,要应对更加宽阔的河流和深谷,则要另想办法。如果水流平缓,水面开阔,建造石墩伸臂梁桥即是一种最好的解决方法。
龙泉永和桥在浙闽地区,石墩伸臂廊桥在宋代就已经成熟,至今有些仍然沿用着宋代的桥墩。
泰顺永庆桥桥墩从明中晚期开始,浙闽地区山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山林货物外输与当地居民生活交通的需求,使得道路、桥梁大为增加。
然而,传统的伸臂梁桥、石墩廊桥若是遭遇深涧宽谷,便无法胜任,此时便轮到了八字撑廊桥和编木拱桥的登场。
相比于前两者,八字撑廊桥与编木拱桥能取得更大的单跨,于是,一道道跨河穿谷的飞虹便开始在地势险要的浙闽山区出现,成为青山绿水中美丽的人文风景线。
如龙桥——现存最早的编木拱桥在浙闽地区种类纷繁的廊桥中,结构最为独特、最值得一看的莫过于编木拱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它都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编木拱桥并非浙闽地区所独有,实际上它在国内其他地区(如汴水虹桥)乃至国外一些地区也有出现,但唯有在浙闽地区,建造编木拱桥成为了一种系统的技艺,拥有传承数代的巧匠家族,甚至在一定时期,建造编木拱桥成为浙闽山区的一种风尚。
闽北大山间的廊桥编木拱桥的建造技术可能受到了一种在民间流行的“筷子桥”游戏的启发——一段段较短的木材通过“编织”的方式,构成了相互节制的“三节苗”和“五节苗”系统,最终达到了二十多米、三十多米甚至接近四十米的跨度。
这种以较短木材取得较大跨度的编木拱结构,是中国桥梁技术中最独到的成就之一。
筷子桥结构编木拱桥结构拆分《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杨梅洲桥的编木拱结构刘妍老师供图除了上述的几种较为多见的结构,实际上,廊桥也可以是两种或多种不同结构的混合体。
甘肃渭源的卧桥,即是编木拱与伸臂梁的结合体,重庆酉阳桥是伸臂梁与八字撑木的混合。
酉阳桥图源/微博纸上匠而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地区的近代廊桥,虽然大多数都采用的是简单原始的伸臂梁,但神奇的是,这些桥当中也引入了西方桥梁常见的一种桁架结构。
伸臂梁是一种依靠杠杆原理,木材层层叠压悬挑的结构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廊桥没有像浙闽地区一样已经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所以才乐于吸收来自于西洋的先进建筑技术。
云南廊桥中的类桁架结构有时,廊桥还会与石拱桥相结合。在这种桥梁中,桥拱与拱券之上的建筑是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因此,给了工匠们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
在石拱券上面,可以建造形态丰富、高大华美的木构楼阁,如石屏洄澜桥阁、泰顺毓文桥、介休环翠桥阁、扬州五亭桥等。
洄澜桥阁环翠桥阁最为令人惊艳的可能是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在壁立千仞的深谷之间,一座拱桥飞跨于两侧崖壁,其上覆有一座殿堂,仿佛悬于空中。如此仙境,甚至成为了电影《卧虎藏龙》最后一幕的取景地。
苍岩山福庆寺桥楼殿得益于我国极为多元的地理环境,各地区人民因地制宜,在建造廊桥时使用了多样的建筑结构,发展出了多元的建筑风格,它们散落于全国各地,体现着历代工匠们的无穷巧思。
实际上,历经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这些廊桥已经不仅仅是一座供人渡河的、简简单单的“桥”了,而是承载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03.文化·廊桥社交,是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之一。而社交就需要拥有公共空间。在古代中国的城镇中,寺庙、戏楼、茶楼常被用作社交的公共空间,但在乡下,廊桥承担起了这一功能。
廊桥似乎天然适合扮演这一角色——桥上的廊屋可以遮风挡雨,纵长而开放的空间适合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
胡桥刘妍老师供图以浙闽廊桥为例,几乎每一座桥的廊内设有长凳,当地的老人们至今仍喜欢在坐在桥内聊天,消磨闲暇时光;
寿宁仙宫桥的内部甚至成了棋牌室,每当夏日来临之际,在其中打牌的人们人声鼎沸,小摊小贩们的生意也来到了一年中最好的时候。
寿宁仙宫桥内打牌的人们刘妍老师供图在景宁大漈乡,当地人甚至把戏台搬进了桥中。每当过节之时,当地人就会聚集至桥上在桥上共同听戏,这座桥的桥体也因此比一般的要宽阔很多。
在廊桥里唱大戏——这绝对是只有福建人才会想出来的主意。现在,桥上的一些房间甚至还成为了当地老年协会活动的地方。
胡桥内部的戏台刘妍老师供图在一些廊桥之上,还形成了繁荣的市场或商业街。在古时,建造廊桥的地方往往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四面八方的行人商旅都汇聚于此,跨过江河,商业活动也就应运而生。
起初,可能只是不定期、偶然发生的交易,慢慢地有了定期组织的集市,在发展到后来,桥上出现了固定的摊位,整座桥梁竟成了一条繁荣的商业街。
芷江龙津桥内部的商业街除了服务当地百姓、为商家提供能获取利益的场所之外,廊桥也关怀着过路的芸芸众生。在桥头设置茶亭照料众人,是浙闽一带常见的公益事业。
“捐资建造永安桥以济旅行之险,又建茶堂,供人居住,一则临守此桥,永无毁破,二则烹茶以解行旅之渴”这块光绪年间的田产碑即是这种公益事业的生动见证。
还有一些浙闽廊桥的廊内设有简易的木板床,供往来的旅者或无家可归者临时休憩。
廊桥中的木板床中国古代的廊桥不仅充当着功能多样的公共空间,也为神明提供了小巧的容身之所,承担起了沟通人界与神界的重任。
中国人相信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河有河神,而很多廊桥,也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桥神。
在廊桥的中部和桥两头,往往会设置神龛,供奉桥神或者是其他可以保佑平安的神明,即使没有神龛,人们也会在桥头燃上一炷香祈求平安。
云龙中州桥桥头的燃香在古代,人们出远门十分艰险,稍有不慎就可能永远无法回来,因此,他们就会在桥梁这样的道路节点上求神拜佛。
虽然不一定真的管用,但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在未知的前路之上,还有这么一方小小的心灵寄托。
泰顺廊桥神龛有时候,浙闽地区的廊桥可能扮演着更为复杂的功能。
位于景宁的高演环胜桥是其中最为特别的——它的一层设置私塾,二三层供奉关帝、文昌君。
当地的文脉兴盛,在这座桥中也可见一斑。
高演环胜桥还有一些廊桥与桥旁的庙宇、祠堂形成了奇妙的共生关系:桥梁可能因庙宇、祠堂而命名,庙宇、祠堂之名也可能源自于桥梁,以至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很难说清楚是先有桥还是先有庙了。
不过,确实也有一些廊桥与周围庙宇祠堂的关系仍可考证,如寿宁县城中的仙宫桥即因桥旁有马仙宫而得名,在建成两百余年之后,马仙宫已湮没不见,而乾隆年间重建的仙宫桥仍保存完好,“仙宫桥”这一名称成为了曾有的庙宇的最后见证。
寿宁仙宫桥因看重桥梁便捷的交通位置而选址建造的庙宇祠堂亦不少。
据《薛氏家谱》所载,万历年间,薛氏宗祠被移建于锦溪桥旁,应当就是看中了当地良好的交通条件;在锦溪桥被冲毁后,又因为宗祠的原因而再度重建……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
泰顺薛宅桥而在苏州,一座被称为“桥驮庙”的古桥——普安桥更进一步地展现了这种奇妙的共生关系。
在这座古桥上建有关帝庙,关帝庙庙房竟占去了桥梁面积的83%;在庙前仍有桥面,供行人、车辆通行,是桥与庙结合的生动写照。
普安桥纵观世界范围内的诸多国家、诸多类型的廊桥,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中国的廊桥承担了如此丰富的公共空间功能(越南、日本的廊桥可能包含部分中国廊桥的功能,但不是全部),并且至今仍保持着巨大的活力,默默地欢迎南来北往的行人们。
有时候,它甚至抽象成为了一种符号,与园林、传统民居等一道,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乡愁的寄托。
越南廊桥日本廊桥参考文献:
刘妍,《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
唐寰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蒋烨,《中国廊桥建筑与文化研究》
-END-文案编辑丨鸿慈永祜图片整理丨鸿慈永祜图片来源于鸿慈永祜拍摄及部分网络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