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午,我市以“向着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目标不断跨越”为主题,在省会石家庄河北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委书记王景武进行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华回答有关提问。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处长田德锋主持新闻发布会。以下为新闻发布会实录。
田德锋: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各市和雄安新区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中共衡水市委书记王景武先生,请他围绕“向着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湖城目标不断跨越”这个主题,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衡水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同时,我们还请来了中共衡水市委副书记、衡水市人民政府市长吴晓华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关心的提问。首先请王书记作介绍。
王景武: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感谢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给衡水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与大家共同回顾衡水70年来的发展变化,共同展望生态宜居美丽湖城的美好未来。在这里,我代表中共衡水市委、衡水市人民政府和万衡水人民,向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衡水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提到衡水,有5张名片是不得不说的。第一张名片是文化名人。衡水自古就是文兴之地,历史上名人辈出、灿若星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辅佐汉武帝成就一代伟业的儒学大师董仲舒;矢志改革、推动民族大融合的北魏女政治家冯太后;以“头悬梁”闻名于世的孙敬;编纂《五经正义》,被称为“盛世鸿儒”的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千古名句的边塞诗人高适;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京剧大师荀慧生,他们都是衡水人。第二张名片是“两个第一”。年8月,由李大钊介绍入党的弓仲韬,在安平县台城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年8月,在安平县台城特支等三个党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河北省第一个县委——安平县委。“两个第一”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个创举,为党组织在农村的发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第三张名片是衡水湖。衡水湖坐落在我市桃城区和冀州区之间,保护区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75平方公里,被誉为“东亚蓝宝石”“京津冀最美湿地”。青头潜鸭是世界极危物种,全球已不足只。年,国内外专家在衡水湖一次就观测到了只,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衡水湖生态价值的珍贵。第四张名片是基础教育。衡水中学、衡水二中、武邑中学、冀州中学等一批学校名满全国,被称为“衡水高中现象”。可以说,衡水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总体水平在全省来讲是走在前面的,在全国地市这个层面也是走在前面的,和发达地区比也不差。第五张名片是道德高地。这里涌现出了林秀贞、王文忠、吴殿华、范党育、马红等一大批道德模范典型。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太行山上新愚公”的李保国,也是我们衡水人。全社会崇德向善,“平‘语’近人”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六进”活动扎实开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全市蔚然成风。这五张名片是一个有机的统一,集中体现了衡水在儒家文化与水文化的交融下,塑造出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
进入新时代,衡水的战略地位、交通区位、发展基础都发生了深刻转变,与京津文化渊源正在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势,基础教育高地正在成为发展的人才优势。基于对基本市情和所处方位的总体把握,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对标对表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三六八九”工作思路,牢牢守住稳定、发展、生态三条底线,坚定不移走创新引领、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之路,确立了“一三五+”的总体部署,先后实施了“七大会战”、“八个年”攻坚、八大工程,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有新的良好态势。当前,我们正向着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湖城目标大步迈进。
回顾70年历程,衡水的变化是巨大的,也是全方位的。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变化是“六个告别”“六个迎来”。
一是告别了“一穷二白”,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盐碱地土坯房,糠菜半年粮;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这是旧衡水的真实写照。70年来,衡水人民“无中生有”发展产业,战天斗地致富图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倍。农业总产值年仅有1.8亿元,年达到.3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万吨,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吨粮田”,现在我们正着力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工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手工作坊起家,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十大特色产业称霸细分市场,再到今天“3+2”主导产业、“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的创业历程,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壮大之路。第三产业几乎是从“零”出发,发展到现在,增加值增长了多倍,形成了传统服务业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崛起的良好局面。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2.9:41.0:46.1,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二是告别了“小县城”,迎来了生态宜居美丽湖城。全省11个设区市,绝大多数是由地市合并而来,而年衡水撤地建市前,主城区只是一个县城的规制,城区面积只有11.3平方公里。今天的衡水,主城区规划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64.4平方公里。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暨城市规划建设会议上,东峰书记要求衡水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湖城。我们以此为目标,坚定不移走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学习对标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理念,专门聘请为雄安新区做规划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制定了《衡水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年—年)》,拉开了“一湖四区”组团型生态城市框架和发展布局。持续实施城市“双基”工程,启动高铁新城、滏阳河文化带建设,大力推动黑臭水体治理、道路提升等项目,相继建成了文化艺术中心、奥林匹克中心、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城市更加宜居、更加舒适。我们坚持在提升城市质量内涵上做文章,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园林城市等“多城同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时尚化水平全面提升,一座具有“国际范儿”的生态宜居美丽湖城正在冀东南拔地而起。
三是告别了相对封闭,迎来了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衡水距离首都北京公里,过去仅有一条国道相连,进京最少也要6个小时。与石家庄、济南的联结主要靠石德铁路。京九铁路年开通,大广高速京衡段年开通,石济客专年开通,这些基础设施把衡水相继带入了高速时代、高铁时代。未来雄商高铁、石衡沧港城际通车后,京、津、雄、石、济等大城市都在“一小时交通圈”内,衡水将成为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的重要枢纽,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黄金十字交叉处”将更加名副其实。我们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重大历史性机遇,与京津对接合作项目达项、总投资约亿元。建设了衡水科技谷、创新港、科创中心“一谷一港一中心”和“中科院+”、“院士+”等协同创新平台,吴以岭院士、张英泽院士、谢涛令博士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回乡创业。衡水的开放度也在不断提升,连续7年成功举办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今年被国际田联授予“金标赛事”,成为全国第九场“双金赛事”;成功举办了国际智力运动联盟(衡水)世界棋牌大师锦标赛,各项目排名世界前30名的近多名选手参赛,世界最强大脑汇聚衡水;连续成功举办湿地园林与生态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湿地园林与滨水城市高端学术交流会,多位院士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家学者齐聚衡水进行专题研讨和学术交流;成功举办了航空运动嘉年华暨全国动力伞精英赛、国际马联FEI耐力赛等,下半年还将举办第三届世界冀商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进一步提升衡水的国际化建设水平。
四是告别了区域整体贫困,迎来了全面小康。衡水年设专区,年撤销,年国家为便于集中治理贫困又恢复专区设置,可以说是一个“扶贫专区”。11个县(市、区)中,有武邑县、武强县、饶阳县、阜城县4个国定贫困县和枣强县、故城县2个省定贫困县。与贫困作斗争,始终是贯穿衡水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级书记”齐上手,大力推广八步工作法,打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组合拳。到年,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并在全省扶贫成效考核中被评为“好”的档次。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实施“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脱贫攻坚工程”,今年将完成1.65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8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明年进一步巩固提升。到那时,衡水这个因扶贫而组建的地区将历史性地与贫困“说再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大力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奋发图强、苦干实干的结果,也是衡水取得的最了不起的成绩。
五是告别了“黑帽子”,迎来了蓝天碧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守住生态这条底线,把生态环境好、商务成本低、生活质量优,作为衡水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独有的竞争力来打造。坚持精准治霾、科学治霾、铁腕治霾,建设了“两网两系统”环保智慧平台,推出了取暖季公交车免费乘坐、排放达标机动车不限行、“量体裁衣”减排等措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率先摘掉了“全国后十”的黑帽子。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年度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比较大的10个地级市中,我市排名第一,是国务院通报的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我们坚持为子孙后代看护好衡水湖,实施了堵、拆、清、挪、搬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衡水湖水质稳定达到常年三类。东峰书记、许勤省长等省领导多次充分肯定衡水湖的保护工作,并做出重要批示。我们还大力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大规模国土绿化等工程,一体推进衡水湖、滹沱河、滏阳河、大运河治理。随着国家生态补水力度的加大,相信未来衡水的“一湖九河”将实现常年有水、互联互通,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水乡”。
六是告别了缺吃少穿,迎来了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们坚持把群众的“远事看近、小事看大、实事办好”,在河北省首创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尤其是把教育、医疗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牢牢抓在手上,大力实施“教育规范提升工程”“智慧医疗体系培育工程”,推出了主城区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政府统筹管理、公立小学下午课后免费托管、公办中小学营养午餐试点等惠民举措,实施了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组建了河北省首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医院医疗集团,在全国首创了“功能社区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正在一件一件地得到解决。
衡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水命名的城市,这里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有上善若水的淳朴民风,有水滴石穿的坚韧性格,有水天一色的秀美风光。我们相信,在新时代,衡水必然会迎来水到渠成的美好际遇。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前行,奋力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衡水篇章。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我和市长吴晓华同志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田德锋:谢谢王书记,下面开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刚才王景武书记提到,新时代要走创新引领、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之路。请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大背景下,衡水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成效?
王景武: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国家“八纵八横”高铁干线组网,衡水的战略地位、交通区位、发展基础都发生了深刻转变,一个新时代的经济强市、美丽衡水呼之欲出。我们顺应大势、抢抓机遇,树立换道超车跨越发展思维,提出坚定走好创新引领、科技支撑、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把衡水推上高质高速发展的轨道。
第一,抓住实体经济这个根本。衡水的十大特色产业,在细分市场上都是“单打冠军”,但也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间同质化竞争等突出问题。我们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把“3+2”现代产业体系和“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的要求,着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
围绕“坚决去”,我们成功申报“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坚持标准、设计、质量、品牌、信誉“五位一体”推动,综合运用环保、技术、能耗等标准倒逼,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多家“散乱污”企业。
围绕“主动调”,我们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导要素资源向高端特色装备、新型功能材料、食品及生物制品、服务机器人、数字产业等领域加快聚集。基于衡水的交通区位优势,我们提出打造京津冀物流枢纽的目标,与中铁、京东、阿里巴巴、新发地等战略投资者合作,谋划建设了一批物流基地项目,加快绿色货运示范工程创建,衡水菜鸟物流园被评为国家绿色示范园区。我们感到,发展现代服务业关键要在融合上作文章。近年来,我们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大赛事和活动,其本意就在于推动这些赛事和活动背后的产业加快发展。比如,通过举办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带动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在国博举办文华衡水——河北衡水文化展,梳理出衡水与京津的文化渊源,拉近与北京天津的距离,使其转变为协同发展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京津资源到衡水创新创业;通过举办国际智力运动联盟(衡水)世界棋牌大师锦标赛,促进人工智能项目落户衡水。我们的立足点就是充分发挥衡水在文化、教育、旅游、体育赛事等方面的优势,推动这些优势与产业融合。当前,已经布局了音乐产业、马产业和医疗康养、航空运动、水上运动等产业项目,现在看成效已经显现。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抓下去,这些产业将很快成为衡水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
围绕“加快转”,我们大力推动“千企转型”。依托中科绿色技术产业研究院设立“医院”,建立6家“工业诊所”,对多家工业企业进行问诊把脉,“一企一策”推动转型。大力实施特色产业迭代升级“五个一”工程,加快工程橡胶密炼中心、丝网表面处理科技园等项目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核心工艺生产集中、集约。“千企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河北海伟集团石化公司生产的特工级聚丙烯填补国内空白;安平县延伸丝网产业链条,研制开发高铁特种玻璃,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铁特种玻璃产业基地;河北烨和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物玉米纤维项目为国际先进技术,国内仅少数科研机构掌握;饶阳县与中铁通号集团合作,建设了中铁通号饶阳生产基地。
第二,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支撑。没有科技支撑,换道超车、高质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是不可能实现的。近年来,我们下功夫最大的是科技创新,短板补得最快的也是科技创新。重点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定政策,出台科技创新五年行动计划、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九条措施、加大科技投入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对制约科技创新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二是建平台,建成了衡水科技谷、衡水创新港、衡水科创中心“一谷一港一中心”,打造了“中科院+”“院士+”等协同创新平台,与教育部合作建立了“蓝火计划”衡水基地,培育了原动力、衡智众创空间、蓝火众创空间等一批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成立了京津石衡创客联盟,建成院士工作站17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6家。衡水高新区入列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三是增投入,今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将达到5.2亿元,设立1个科技支行、10支基金,资金总规模达到70亿元。我们计划明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1.8%,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7%,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四是活主体,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达到家、和家。中科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设备、中科钒钛产业全系、中美(衡水)国际生命科学产业苑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第三,抓住现代金融这个关键。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我们着力推动金融创新,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和蓝天基金,建成市县两级投融资平台,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我们把用好资本市场放在突出位置,聘请11位上市公司董事长当“产业发展顾问”,联合深圳证券时报举行衡水市资本市场发展研讨会,会同河北省银监局举办河北银行业支持衡水经济发展座谈会,邀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就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指导,联合国富集团开展企业上市“衡水年”活动。衡水老白干集团成功并购联想旗下丰联酒业,养元饮品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瑞丰动力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全市上市挂牌企业累计已达51家,累计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融资近90亿元。我们持续开展“政府陪行长走企业”活动,帮助企业熟悉政策、用好政策、享受政策,今年上半年,累计走访企业家,放款额度亿元。8月1日,我市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投融资、保险项目、保险创新及其他相关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第四,抓住人力资源这个基础。着眼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三支队伍。一是科技人才队伍。深入推进“百千万人才兴衡”行动计划,推出“湖城英才服务卡”制度,开展院士专家衡水行等活动,对接院士专家多人,与35所高校的专家教授开展了合作。中科院朱日祥等6位院士来衡创办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谢涛令博士领衔的数字货币产业园已顺利落地运行,吴以岭院士旗下的中医药、康养旅游等项目也在加快建设。大力实施衡水创新创业——衡水学子“”行动,计划利用5年时间,引进名左右急需人才、3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个左右创新创业领军团队。二是企业家队伍。把民营企业传承作为当务之急,举办民营企业传承与发展培训,鼓励引导老民营企业家有序推进“权力”交接;深入推进企业家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紧扣工业设计、创新领导力、企业上市等高质量发展急需的主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企业管理经营者培训。三是产业工人队伍。坚持产教融合,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提升工程,谋划实施了衡水交通职教园、中德职业学院、北大燕园科教城等一批项目,衡水成为“中国梦大国工匠”大讲堂永久举办地。
河北广播电视台记者:衡水提出打造具有“国际范儿”的美丽湖城。请问,在这方面,衡水市有什么样的考虑?又是怎么开展这项工作的?
王景武:这个问题,请吴晓华市长回答。
吴晓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湖城,是王东峰书记对衡水提出的工作要求,也是全市上下十分向往、为之奋斗的目标。衡水这个城市确实很有特色。一是城市比较年轻。年设市,主城区规划框架已经拉开,但还没有完全定型,改造的任务比较小,今后建设能够轻装上阵,想象空间、发展空间都很大。二是生态本底比较好。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镶嵌在城市中央,这在中国北方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是稀缺资源,并且湖区保护管控基础好,周边没有摆放重污染资产,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底。三是交通区位独特。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为我们加快城市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带来了机遇。作为这座“世界未来之城”正南方第一个设区市,随着京港台高铁的开工建设,衡水在交通区位方面的潜力和优势即将得到释放。衡水湖与白洋淀同为华北地区两大生态湿地、璀璨明珠。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分析,提出打造具有“国际范儿”的生态宜居美丽湖城,努力推动城市规划理念、建设管理水平、创新动能培育、城市开放度全面提升。
第一,在规划设计上坚持国际视野、雄安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雄安新区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这也是指导衡水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基本遵循。我们在城市规划上坚持世界眼光,跳出衡水,放眼全国,面向世界,在区域大背景和城市群中找准衡水的功能定位。坚持国际标准,结合新一轮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全面对标雄安标准,对我们的规划体系进行审视、修编,制定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园林城市3个实施方案,开展达标提标专项行动。坚持中国特色,注重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城市既充满现代感,又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更多体现衡水味道,留住更多乡愁。坚持高点定位,努力把衡水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北方水城”,与雄安新区一道成为京港台高铁走廊上的生态宜居之城、创新活力之城、特色文化之城。
第二,在建设管理上突出新发展理念。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全过程。着眼城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之城。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水为魂、以湖为核、湖城融合,举全市之力抓好衡水湖保护发展。在确定城市布局、开发边界、项目摆放时首先考虑衡水湖生态保护需要,审慎落子,看不准的宁可留白。持续做好生态补水、水环境治理,加快西湖蓄水扩容,积极推进湖区村庄生态搬迁,依托湖东盐河故道打造10平方公里人造湿地,环湖开展高标准、园林式绿化,建设环湖林带,实施河湖连通工程,打造以衡水湖为中心、以滏阳河为主脉河湖相通的“一湖九河”大水系格局,建设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美丽宜居的生态文明城。着眼建设活力创新之城,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水平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发展高端高新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稳定的战略支撑。我们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对接引入京津科技、智力资源,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了“一谷一港一中心”“中科院+”“院士+”等协同创新共同体,一批院士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纷纷落户衡水,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衡水实现应用转化。今年上半年,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3.1%。科技创新对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衡水这座年轻的城市,正在成为众多有识之士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希望之地。
第三,在城市运营上找准区域定位、致力于高水平开放合作。我们积极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大格局,找准定位,放大优势,在扩大开放、深化合作中激发活力、增强竞争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衡水的定位是“一枢纽四基地”,即打造京津冀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建设京津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京津生态屏障保护基地、京津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京津教育医疗和休闲养生功能基地。着眼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我们发挥近邻京津、毗邻雄安,交通和生态条件优势突出的特点,在引进高端资源创新的同时,突出区域对外服务窗口的功能,着力发展文旅、会展、体育休闲等产业,努力走出一条差异化协同发展之路。从年开始,我们已成功举办七届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六次荣获国内“金牌赛事”称号,今年又被国际田联授予“金标赛事”,目前正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赛事进行全方位策划提升。以马拉松赛为开端,连续举办了河北省首届园林博览会、中华民族大赛马等一系列高水平赛事,特别是今年5月成功举办的国际智力运动联盟(衡水)世界棋牌大师锦标赛,向世界打开了又一个认识衡水、了解衡水的窗口,被国际智力运动联盟主席陈泽兰盛赞为中国举办大型智力运动赛事的标杆型案例。现在,衡水湖航空飞行营地正在举行全国跳伞冠军赛,赛前网络围观就突破多万人次。国庆前后,还将举办衡水国际纪录片大会暨衡水湖国际纪实影像放映周、第三届世界冀商大会、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大会等活动。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在极大提升衡水知名度的同时,也促进了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河北日报记者:作为全省唯一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衡水市在深化改革开放、全力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方面,尤其是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创新性的举措,请详细谈一谈。
王景武: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在营商环境上,我们提出了“四最”目标,即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
第一,大破大立,推倒行政审批的“藩篱墙”。为彻底改变以往“以批代管、重审批、轻监管”的计划管理方式,解决政务服务中心“体外循环”“前店后厂”等问题,我们率先在体制机制上“动手术”,年10个县行政审批局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做到了“一个部门一枚公章管审批”,运行了几十年涉及审批事项的近枚公章退出了历史舞台。年,我们又乘势而上,在全省第一个组建市级行政审批局,实现了市县行政审批局全覆盖。
第二,破阻除障,畅通市场主体准入绿色通道。为破解长期以来市场主体准入门槛高、手续繁琐的问题,我们率先在全省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探索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在此基础上,又接力推行营业执照“一窗受理、同步审批、制证送达、一码公示、一照通行、监审协同”运行模式,在全国启用第一张“一照通”营业执照,实现“一照一码”走天下。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实施“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和“行政许可审批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任务,推进企业投资建设项目“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探索推行“一会三书一证”制,为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创新政策,唱响“走遍千山万水、投资就到衡水”的品牌。推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20条、促进民间投资9条意见等政策措施。制定出台推进项目建设“1+8”系列政策文件,从土地、金融、环保、规划、督导等多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组建京沪粤三个招商办事处,相继在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等地开展系列集中招商活动,组织百家央企进衡水、知名民企进衡水等重大活动,与中冶、中建等30余家中字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与京津对接合作项目达项,总投资余亿元。积极与雄安对接,在产业、创新等方面达成7项合作事项,中国雄安(衡水)超级计算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
第四,激活平台,深化开发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全市13家省级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人事薪酬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平台建设等省定改革任务全部落实。特别是衡水高新区围绕打造千亿园区目标,坚持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按照“档案封存、全员聘任、以岗定责、绩效考核”原则,围绕“三个优化、三个打破、三个突出”,深化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实现了有能力的人挑岗位、有需要的岗位选能人,有效激发了干部职工内在活力,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人民网记者:众所周知,衡水湖是衡水的一张靓丽名片,可以说生态优势是衡水的一大显著优势。请问,在当前形势下,衡水在保住绿水蓝天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王景武:这个问题,请吴晓华市长回答。
吴晓华:衡水地处京津冀生态腹地,守护碧水蓝天,是我们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作为后发地区,要实现换道超车、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定走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之路,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近几年下气力最大、感受最深的,是抓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加强衡水湖生态保护。在城市中央坐拥75平方公里的大湖,是衡水的最大生态优势。为了守护好衡水湖这“一盆清水”,近年来我们下大力搬迁了周边家企业、作坊,拆除了60万平方米沿湖各类建筑,封堵了所有入湖排污口,更换燃油船为电动或燃气动力船,一次性全部取缔了1.38万亩网箱、拦网,收割蒲草20万平方米、清除淤泥80万立方米,在环湖周边增加生态涵养林1万亩,实施引黄、引卫等跨流域调水工程,衡水湖水环境明显改善,水质由曾经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个/立方厘米,鸟类由保护区刚建立时的种增加到种。衡水湖真正成为衡水的绿肺、鸟类的天堂。今年3月1日起,衡水市取得立法权后的首部地方性法规《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针对保护区域、管理体系、水质、水位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规范。下一步,我们在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的同时,将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中对生态有重要影响的32个村庄1.8万人进行生态搬迁,分两期5年完成,计划总投资亿元,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衡水湖保护区的影响。
二是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衡水传统产业大群体、小规模特征突出,且原来布局分散,金属加工、工程橡胶、玻璃钢、化工等高排放企业占77.7%。为从根本上、从产业结构上推进减排,我们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坚持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并重,以环境污染治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年以来,在全市大力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先后开展了10余轮次拉网式排查,仅安平一个县就排查整治家,关停取缔家。这些低端企业腾出的市场空间,迅速被一批规上企业、优质企业补上,全县丝网生产总量不降反升,不仅收到了良好的环保效益,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也同步得到提升。
三是实施科学化治理、差异化管控。针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际,依托工业园区开展污染集中处理和第三方治理,通过“一厂一管”,实现专业、集约、高效治理。衡水高新区携手航天凯天公司,探索出了引进专业公司、建设专项工程、搭建专门平台的“三专”模式,大幅改善了区内环境质量,相关做法列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组织制定特色产业行业达标排放标准,实行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全口径差别化管控措施,对家涉气工业企业“一企一策”、精细化减排,目前已经确定23家标杆企业、家民生免停产企业和家一级响应外不停产企业。同时,我们对秋冬季需要错峰生产的企业实行污染排放绩效管理,将管控与企业纳税、排放等级、环保投入等统筹考虑,与重点企业减排装备水平、排放水平挂钩,倒逼企业主动加大治理力度,从源头上消减污染。
四是全力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坚持问题导向、科学施策、铁腕治霾。聘请以中科院大气所研究员王自发为首的多位专家,组建咨询委员会和驻市服务团队,解析污染源,提出靶向治理建议。建成空气质量监测网、污染源自动监控网和监管交办系统、决策分析系统“两网两系统”,线上实时掌控环境信息,线下及时处理现场污染问题。出台了史上最严的“1+27”系列文件,成立最高规格的环保委员会,一周一主题,一周一调度,实施压煤、优企、抑尘、控车、增绿五大攻坚行动。压煤方面,积极竞争入选第一批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主城区热电联供,县城集中供热,农村已发展气代煤、电代煤67.8万户。优企方面,集中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家重点污染源完成达标整治。抑尘方面,主城区个建筑工地全面落实扬尘治理措施,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范围由50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控车方面,建设了12条绕城通道,去年以来淘汰老旧机动车辆,在全国率先实施冬春季公交车免费乘坐政策。增绿方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今年春季完成造林27.9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9%。从源头管控、工程治理两方面入手治理水污染,对主要河流实行“一河一策”,加强断面监测,落实生态补偿。投资18亿元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年底前,9段黑臭水体和1个农村纳污坑塘将实现“双清零”。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真正把绿色生态的理念落实到城区、园区布局上,落实到企业、行业准入上,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让绿色真正成为衡水发展最亮的底色。
中央电视台记者:衡水市近几年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和特色小镇建设上持续发力,在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请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衡水市在“三农”方面有什么样的思考和做法?
王景武:衡水农业可用土地1多万亩,人均2.5亩,耕地面积万亩,人均近2亩,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我们从农业大市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的目标。
第一,抓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一减四增”。按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0亿斤测算,全市可调减非优势区高耗低效粮食面积万亩,调出来的土地将用于发展高效农业。近年来,涌现出饶阳蔬菜、深州蜜桃、武邑红梨、漫河西瓜等一批特色品牌。比如,饶阳县设施瓜菜面积达34万亩,年产设施蔬菜约万吨,其中供应北京市场约万吨,成为北京蔬菜市场的重要供应地。
第二,抓科技农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年与中国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全国第一个与中国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地级市,实施了桃城区的国际设施园艺产业园、武邑县的郑州果树研究所试验站、饶阳县的京津冀蔬菜测试中心等9个项目。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合作建设衡水湖国际香料小镇,着力打造全球香料香药科技孵化中心、国际香料香药科学研究中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标准制定中心。与省农业农村厅共同实施“八大工程”,共建绿色农业示范市。与省农科院就打造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开展全方位合作。我市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衡水(饶阳)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成功获批,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衡水农业科技小镇,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省领先。
第三,抓融合发展。我们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17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80个。大力推进“文农旅”融合,每年举办一届旅发大会,打造了武强周窝音乐小镇、桃城区航空运动小镇、安平马文化小镇、滨湖新区闾里古镇一批特色小镇和华商贵澳都市田园综合体、茂丰以岭生态康养综合体一批融合发展项目。
第四,抓涉农改革。改革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市农业农村改革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基本完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建设实现县级全覆盖,土地流转率、注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省级农村股份合作经营发展示范县和示范组织数量均居全省首位。武邑县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推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创新型金融产品,打通了金融支农的“最后一公里”。针对我市村多村密村小、土地资源大量闲置等突出问题,我们将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生态园区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形成了“三区同建”的改革品牌。“三区同建”示范点开工率、入住率、村庄拆迁率领跑全省,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区达到13个、“三区同建”省级示范点达到78个。全省空心村治理现场会、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当前,我们正在以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为契机,扎实做好乡镇、村庄规划调整工作,大量整合小的村庄,向村庄整合要发展空间。
衡水日报记者:十九大报告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近两年来,衡水市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上,做了大量具体而富有实效的工作。请谈一谈这方面的情况。
王景武:这个问题,请吴晓华市长回答。
吴晓华: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尽心尽力解民忧、办实事。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元和元,增长9.7%和11.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和第三位。
一是让民生实事更加契合民急民需民盼。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政府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提出民生实事候选项目,人大代表在人代会上差额投票确定正式项目,再由政府组织实施并接受监督。在项目选择上,坚持“雪中送炭”,以当年能够“使用”为标准,承诺一件兑现一件、百姓受惠一件。去年确定了12项民生实事,今年确定了20项,各县市区也联动安排了民生实事,涵盖群众关心的就业、上学、医疗、养老等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水平和标准。今年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完成.3亿元,同比又增长了16.5%。
二是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打出产业、教育、健康、就业、科技、社会帮扶组合拳,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累计60余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前,正着力实施“非贫困县非贫困村脱贫攻坚工程”,向贫困发起总攻。
三是织密织牢兜底民生保障网。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劳务输出协作,培育衡水劳务品牌。今年,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的重要指示,探索推行了农村贫困人口集中供养新模式,整合盘活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医疗机构、民办养老机构资源,为农村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失能半失能的无儿无女人员“三类人员”提供基本照料护理服务,确保“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变单一的“物质救助”为“物质救助+身心救助”双重保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类人员”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健康养护难题,收到了政府、医养机构、兜底保障对象及家庭多赢的效果,为兜底脱贫和健康扶贫工作找到新路径。5月23日,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