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河南深入山东的这个尖角,为何能够对结束清
TUhjnbcbe - 2024/3/14 15:48:00
白癜风早期治疗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3.html

在我国的地图上,在河南省东北部有一个伸向了山东省内部的一个“角”,这个角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统筹治理黄河以及金堤河力量,对河南省、山东省交界处的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撤销了一个寿张县,把山东省的范县划给了河南省,并且在不久之后,在那个角上又新设了一个台前县,所以,今天河南省的那个“角”就是范县、台前县的行政区域。

河南省伸入山东省的“角”

以上这些信息是大家都知道的,并且“大运河时空”百家号在不久前也以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的那个省界“尖角”,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为题,发了一篇历史科普文章。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果把连接我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看做是一条绳索的话,河南省的这个“角”则更像是一柄切断绳索的“利刃”,在台前县那里把京杭大运河拦腰截断,使得大运河黄河以北的运河至今还不能通航。

京杭大运河到了台前境内,河道“不见了”

如果打开河南省濮阳市的地图,在其东北方向最靠外的台前县的上、下两侧,会发现都标注着“运河”的图例,但是偏偏在台前县范围内则没有运河的标识,好像京杭大运河到了这一段忽然消失了一样。

红线所示为台前县境内消失的大运河河段

不过在绘制于清朝中期的《山东运河全图》里,从今天的金堤河北侧的“张秋镇”到黄河南岸的“戴庙镇”中间是有运河连接的,并且还有大大小小的村庄、密密麻麻的闸坝以及与运河交叉而过的沙河、赵王河、盐河、小盐河等河流。

《山东运河全国》里这一带的运河

结合今天的卫星地图测距,这段消失的运河河道约有11公里以上,与之同时消失不见的还有那些闸坝以及河流,今天都被河南省的那个“角”所取代。

消失的河段大约距离

明清时这一区域应该有的河段、村庄

明清时,这一带是经济发达的商业中心

其实在历史上,这一带就像《山东运河全图》里绘制的那样,并不存在特征如此明显的那个“角”的。并且也不像上个世纪的年至年由于交通不便、位置偏僻成为冀鲁豫(前期为鲁西)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反而在明清时因为地处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中间部分,与向东而去的盐河交汇,成为了物资汇集、人员交流的商贸物流中心。

河南省的这个“角”的两条边,一条是金堤河、另一条则是黄河,在清朝咸丰五年(年)之前,由于黄河还是往南经淮河入于黄海,虽然这里地势不高,大小河道众多,但缺乏黄河这样的大型河流,所以那时还没有形成像今天这样的“角”。

明朝的张秋镇,也是安平镇

元朝时把大运河自山东省临清向南取直后,经过明朝的数次开凿、疏浚以及补充水源,终于使京杭大运河发挥出了全部运能,明朝的漕粮全部改为了漕河运输,刺激了这一带的经济迅速的繁荣了起来。

位于这里的张秋镇成为了“漕渠出于齐鲁之郊,旋之若带,张秋其禬结也。”(于慎行《安平镇治序》)意思大约就是说在运河就像是在山东省西部的衣带一样盘旋,而张秋镇就是带子上的衣结。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此亦迁史所称陶、宛、邯郸都会之区也。”(出处同上)这大概就像是司马迁史记里所说的定陶、大宛、邯郸一样的大都会吧。

正是因为张秋镇的繁荣,在明清时期它和北方的临清一起并称为山东省两大经济重镇,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之称。

黄河决口之后,这一带形势图

但是无论多么辉煌的繁荣,在自然灾害面前轻易就能成为泡影。清朝咸丰五年(公元年),黄河自河南兰阳铜瓦厢(今河南省兰考县)决口,水势凶猛,经长垣、东明、鄄城、濮阳、范县、寿张、直冲运河,这一带的运河河道完全淤塞、断流,依托漕运、贸易流通而兴起的商业、手工业,当交通优势不存在时,经济就会迅速衰弱,店铺关张、资本外迁、人口外逃,《阳谷县志》上对张秋的“始而萧条,继而凋零,不啻迅风之扫秋叶,百年之间,城郭是而风景非”描述正是这一真实写照。

其实,不仅仅是咸丰五年(年)这次黄河决口使运河断航,在历史上还有很多次

黄河在河南省西部冲出群山之后的束缚之后,由于泥沙含量巨大,在下游就形成了“地上河”、“悬河”,因此也造就了它“善淤、善徙、善决”的特点。特别是在南宋建炎二年(年),为了阻止金兵南下,人为决口,造成了黄河河道南迁,在此后的多年里,虽然黄河以向东南经淮水入黄海为常态,但也是时常决口,河水下泄为灾,这一点在清朝前期修撰的《东阿县志》里有着充分的记载。

《东阿县志》中明朝水灾的记载

《东阿县志》中清初的水灾记载

由于这一带地处东汉至金朝时黄河的河道附近,北侧东汉王景所修黄河南堤到了此时却成为洪水北流的障碍,再加上其他大小河道,就成为了黄河泛滥之水的绝佳“通道”。对这一次次的黄河决口、泛滥,朝廷都拿出巨大的精力、人力、物力进行治理,为的就是确保漕运这条京城的生命线。

明朝弘治五年三月黄河决口之后,冲溃了张秋东堤,皇帝派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都御史刘大夏用了八年的时间治理决口以及张秋一带的河道,由于这次治理的比较彻底,明朝的漕运迎来了较长一段的安稳期,皇帝一高兴就把张秋镇赐名为“安平镇”。

在张秋这个镇一级的区域里,还有各级的治河机构,有工部的管河分司,临近的寿张、阳谷、东阿等三县都在这里设置了管河主薄。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要治河、保漕运。

正是有从上到下的共同重视以及努力,虽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漕运经常遇到洪水冲开堤坝、淤塞河道等严重问题,但是很快就得到了维修和疏通,漕运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还是能够正常运行的。

但是咸丰五年(年)的黄河决口,却彻底“终结”了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的运输

可能这一年的洪水以及决口在历史上来说,也算不得最大的一次。但是清朝到了18世纪嘉庆道光帝之后,官员腐败、社会各类矛盾显现,黄河下游河道淤废严重,一般洪水时就已普遍漫滩,防御不慎就会决口,如遇较大洪水决口、改道就不可避免。

据《山东通志》记载的这次决口:“两股由直隶东明南北分注,经山东濮阳、范县,至张秋镇,穿过运河,漫入大清河归海”。

铜瓦厢决口处

按照之前的的做法,黄河决口之后就要立刻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堵住黄河大堤决口处,断绝来水。二是及时把黄河水流冲毁之处修理、疏通。通过这两个方法恢复漕运。但是年的清廷,已经顾不上去维修这条“生命线”,因为有了比漕运更加使之焦头烂额的事情发生。

康熙曾经在宫中的柱子之上写了三藩、河务、漕运六个字,以示这三件事情是清朝的头等大事。但是如果发生了或许导致国家灭亡的事情之后,这些事恐怕就得让步了。在年左右,差点打到京师的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刚刚被消灭,这一带又有捻军、义和团等起义军出没。清庭分身乏术,再加上外国势力的时常觊觎,国库因连年用兵已近枯竭。所以对治河保漕如此大事也只能“有心无力”。

太平军北伐经过这一带

决口第二年就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捻军起义也波及这一带

对遭受洪水灾害地区治水的呼声,均以“军务未平,饷粮不继”进行推诿,河堤也是“一时断难兴筑”。甚至咸丰皇帝干脆下谕:

“若能因势利导,设法疏消,使横流有所归宿,通畅入海,不致旁趋无定,则附近民田庐舍尚可保卫。所有兰阳漫口,即可暂行缓堵。”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对于决口形成的河道如果能够因势利导的话,只要水不乱流,河道旁边的田地和房屋基本上能得到保护,那么兰阳铜瓦厢那的决口,就停下别堵了。

正是因为没钱、无力以及皇帝的放任,黄河在铜瓦厢以下的广大地带漫流持续了约20年,所涉及区域达36个州县。直到同治十二年(年),李鸿章在经过大量访察、测量之后,上书皇帝,因铜瓦厢决口经过多年冲刷已不可能堵住、安徽省境内的黄河旧道河床太高、漕运途径可放弃河运改为海运,决定把黄河河道保持在山东省境内,不再回归向南旧道。并且“河改北道,山东的灾害诚可忧虑,但这可以采取加强两岸的堤防、民埝等办法来解决,尚不能构成大患。”在河道两岸相继修起堤防约束河道。在这近20年的漫长时间里,河沙淤积严重,大运河河道没有得到疏通,在此期间的今天台前县运河段淤积严重,无法行船,今天河南省的那个“角”已初步形成。

年这一带的运河图,运道已绕开张秋对岸,改由陶城埠北入运河

此外,运河运输还在艰难的进行着,年时可以绕开这个河段,经盐河、黄河,逆水再到张秋入运河。光绪七年(年),又在陶城埠附近开凿了新运河入黄河,运河河道不再经过张秋。年,随着漕粮改折、海运与铁路的兴起,罢漕运。从此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的河段运输逐步停止。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黄河的改道改变了清末的漕运状态,后来清廷无力疏浚原河道,造成运河河道转移,再加上因为铁路及海运的发展导致黄河以北的大运河河道弃用,从这个角度看来,形容河南省深入山东省的那个角就是斩断清朝大运河运输的“利刃”是一点也不为过的。漕运的结束以及黄河改道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给本来就摇摇欲坠的清朝统治起到了加速作用。

您是这么认为的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南深入山东的这个尖角,为何能够对结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