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清新福建解读泉州安平桥
TUhjnbcbe - 2024/3/8 17:53:00
北京白癜风专科哪里最好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去福建之前就知道福建省有四大石桥非常有名,泉州市独占两座,一座是洛阳桥,一座就是本文要说的安平桥。

安平桥位于泉州市下属的晋江市安海镇,横跨安海湾,东起晋江市安海镇,西接南安市水头镇,实际上安海、水头两镇各占一段,习惯上都称之位于晋江市安海镇。

去之前看资料得知安平桥是古代建在海湾之上的石桥,脑补海湾后得出的画面是如今常见的那种跨海大桥之壮观,不免心向往之。及至实地,眼中的安平桥是这样子的:

00:43

古朴沧桑,水波不惊,如一条其貌不扬的巨石长龙静卧一汪湖水之上,悠然看着我这个兴致勃勃慕名而来的远方人。想象中的壮观呢?想象中的海湾呢?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促人思考。

为了寻找海湾,我需要上帝视角,然后没有双迎风飞翔的翅膀,只得借助卫星地图了。如下图:

图中黄色方框内就是安平桥所在范围,确实是从东西方向上连接起安海镇与水头镇,九溪水从上方而来,注入下方的安海湾内,但是安平桥的下方如今已成陆地,如今地形的形成一是因为安海湾本就是淤泥质海湾,九溪水带着泥沙而下,受下方的海潮顶托,沧海桑田的活注脚;另外上个世纪六七年代围海造田等人为活动加速了安平桥下方地形的改变。所以如今的安平桥找不到横跨海湾的痕迹,更像是建在湿地公园内的景观桥了。

让我们的眼光沿着历史的长河回溯到南宋吧。安平桥建于公元年,那年南宋小朝廷的大头目赵构正和秦桧忙着筹划如何对北方的金国称臣,以求偏安长江以南,岳飞还在忙着挥师北伐抗金,图谋收复故土。宋朝虽军事上给人羸弱印象,经济上却傲视中国所有的封建朝代,彼时的安海港因远离前线,海外交通贸易进入鼎盛时期,出现“港通天下商船,贾胡与居民互市”的繁荣景象。

然而上有山洪,下有海潮,间有台风侵袭,给两岸居民的生活与生产、商贸活动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危险,当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与现实的条件产生冲突时,建桥便成了解决矛盾的最佳选择。

先来了解下现存安平桥的数据:安平桥全长米,桥面宽3~3.8米,有疏水道孔,桥墩座,桥板条,桥板长5~11米,宽0.6~1米,厚0.5~1米,重4~5吨,最大则重25吨。整个工程包括桥栏、桥台及附属建筑等需石材立方米。

在南宋那个年代,建造这么一座桥除了技术上的难度,人力与财力也是个巨大的考验。那时候的安海人民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据史料记载,建桥之倡议并不是官方,而是当地一位叫祖派的僧人,此人不但有佛家慈悲之心,更兼懂得水利造桥技术,在他的倡议与主持下,当地富商黄护带头捐资三万贯,当地商人与外来经商的商人都纷纷捐资,一位僧人的倡议能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由此也可见当时佛教的影响力巨大,他们相信捐资建桥,既有今生之功,又有来世之德,还能泽被后世,是功德无量之举。

资金问题解决了,人力就不是问题,剩下的就是技术和时间的问题了。我们通过三个“世界第一”和建造方法来一窥安海人的聪明才智和超强的意志。

安平桥有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最长的石桥。因总长度约5华里,民间又称为“五里桥”。古人在建桥时便已考虑桥身过长,在整个桥上共分布有五个凉亭,供行人休息之用,充满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世界用石料量最大的石桥。这么长的桥又是建在海湾之间,从桥墩到桥板、护栏全部由石料建造,顺带着拿下这个世界第一也就顺理成章了。

世界上唯一的在一条长桥上因水势不同而采用三种不同桥墩的古桥。三种桥墩形状为方形桥墩,筑在水流较缓的浅海上。

单边船形桥墩,迎水流急的一头为尖形,背水流缓的一头为方形。

双边船形桥墩,两端呈尖形,状如舟筏,筑在水流湍急而水面较宽的主要港道之间。

安平桥的桥墩建造方法,既有以往普遍使用的“打桩基”,亦有洛阳桥首创的石堤“筏形基”,更为重要的是发明了更为科学的“睡木沉基”法。睡木沉基是继洛阳桥创造的筏形基础后又一可贵的创造。由于安海湾水深泥烂,抛石容易陷下导致浪费石料,就于枯水期先在浅滩上将椿木平列分层交叉,然后垒压上大石条,随石条的加高,重量不断增大,木头排便渐渐沉陷至水底,从而奠定桥墩的基础。而且桥成之后,又在墩基周围养殖牡蛎,以加固桥基。“睡木沉基”法既简便,又省工省料,是当时先进的筑基建桥技术。安平桥巧妙运用潮汐涨落规律,区别不同地理条件,采取形态各异的桥墩结构,以缓和水流冲击,表现了宋代安海人既传承又创新,因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经验知识的特质。

古代没有起重机和重型卡车,巨石的铺设安装与运输都是个问题,安平的桥面建造方法,充分利用潮水的涨落与水的浮力,通过船运巨石、辅之以滑轮、辘轳等设备架设而成。

安平桥直至公元年才建成,历时15年。最感人的莫过于黄护死后,他的儿子黄逸继承父志,继续到处募捐资金造桥,这种执着与顽强非一般人能做到。

安海始设镇级建制于公元年,初名石井镇,首任镇监是朱松,也是在这一年,朱松的儿子朱熹出生。还是那位安海的黄护,不但捐资建桥,还捐资修建“鳌头精舍”书院,用于朱松讲学之用,安平桥建造的那一年,朱熹8岁,或许也曾在施工现场观看过热闹的施工场面。朱松、朱熹、朱在,朱家三代人都在安海留下过讲学的足迹,都见过或是走过最初的安平桥。

安平桥的北边曾有过郑芝龙的府邸,这位“加勒比海盗”式的传奇人物或许很多人不太了解,但他有位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儿子——郑成功,估计大部分人都知道。郑芝龙在安海开府后,也曾修缮过安平桥,郑成功七岁从日本归国后,就住在安平桥边的郑府。郑成功的生母是位日本人,叫田川松子,到中国后也住在安海的郑府,并在此遇难。郑成功7岁到安海,到公元年毁家复明,期间在安海生活了20多年,安平桥没少留下他的足迹。现在台湾省台南市的安平区,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所改的名字,以此纪念他的母亲和他曾经生活成长的故乡。

安平桥至今已近岁,历经风雨和人祸保存完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安海人的努力。有史可查的古代维修记录,从明永乐二年(年)到清光绪十二年(年)共年间,共有十七次,有官方组织,也有民间筹资,有名人大贾,也有升斗小民。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到如今的观赏休闲功能,从最初的民间石桥到如今的“国保”文物,安平桥,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安海人的根与乡愁,而这种建造之初的“众志之和”与“慈善之爱”不但贯穿了安平桥的古今,也浸透到安海人的血脉之中。

有文物,有史籍,两者对应起来成为了历史,而不是沦为神话或是传说。当然文物的意义并不仅在于此,安平桥作为文物,见证和串起了安海的人文历史,如今我们漫步在安步桥上,目光穿越历史的时空,祖派、黄护、朱氏三代人、郑芝龙、郑成功、还有我们叫不出来名字的无数的安海人或是外地人,他们也曾经在这里挥洒过血汗甚至生命、驻足眺望过远方的水天。

我们感叹古人的勇气与智慧,感叹那时安海的富庶,感叹安海人的大爱。安平桥,沟通的已经不仅仅是安海与水头两地,更是沟通起历史与现在,并继续传承给未来的文化之桥、精神之桥。

感恩又一次遇见您有爱的目光,感谢收藏分享!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新福建解读泉州安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