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第五十七以正治国章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德国人最爱读书,据说道德经在德国的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
我们不喜欢读书,我们最爱打听小道消息,普及率达到九十以上。
中国百姓最关心两件事,你可能以为是柴米油盐和菜篮子;错了,第一件事是国际事件,第二件事是历史真相。打听来打听去,于是,小道消息满天乱飞,众人在津津乐道中成长。
为什么会是这样?
可能是德人大多都想知道一个大国为什么将其国翻译为德国,想与世界交往,很有点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的模样。
可能是本国人觉得正史的书里面并没有真相吧,反而对野史和网络小说情有独钟,据说盗墓笔记火得一塌糊涂,显示出年轻人对真正的传统文化充满了渴望。
其实,帛书老子也很好看,只不过我们深受正统解释的侵染,很少有人把它当做故事来读,很少有人去思考,在我们文化萌芽之处,那个时代人们的真正的
自从法家韩非《解老》,《商君》窥破天机,认为国家富强之路,必需要采用军事化管理,把百姓当成了工具人,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儒家一看那不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民为国之本,民为国之基,我们赶快也来解读老子吧,要让统治者要对人民好一点,重新构建文官治理体系下的君民关系。
道家说,治国以正,儒是对的;用兵需奇,必须法度森严。但是要想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远离战争,和平相处,各展所长,共同进步,共建地球家园,这两家的办法都不好使,应该回归自然,大家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自己,并以平等之心,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通有无,有困难、有问题大家一起商议。
不要把精力耗费在内卷上了,制造对立,遗患无穷,没有前途。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国家滋昬。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治理国家需要通过不断地校对,进行纠偏、纠正。
校对与纠偏则需要一套标准,一个准绳,为众所周知,共同遵行。
用兵打仗则需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用以夺取胜利。
那就需指挥官不要遵循既定的标准和行为准则,无所不用其极。
想要赢得天下人的拥护和爱戴,那就需要自己不多事,不要有多余动作,给机会让大家八仙过海各尽其能,各显神通,让人民有机会回到自己的生活中里,舔舔伤口,缓口气息。如果还是要走官逼民富,赶牛上楼的思维方式,用商鞅的理论治理天下,早已经过时了。
体现不出来人民当家做主的体制优势。
由此可知,想要解决具体问题,首先先要弄明白这件事情的性质,到底属于哪一类情况,然后才可以针对性的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我为什么会知道这个原理呢?
因为我们晚生了两千五百年,从历史中可以汲取智慧,获得真知。
老子当时怎么会知道这个原理呢?
因为他既有古圣先贤可以参考,又善于总结,能见微知著。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国家滋昬。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
老子说:你看这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你若让大家相互猜忌,不敢来往,不敢交际,不能交易,那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
各个国家争相研发尖端武器,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以某国为主挑起战争的事情就会难以遏制。
就好像是大家都身怀绝技,就会兴起专利热,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物品产品就会越来越多,四处冒头一样。
物欲横行,物质丰富,生活富裕,欲望也会随之增加,必将更加难以遏制。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身就是人类前行的根本动力。
是以圣人之言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所以先古圣人早就说过:
当圣贤也觉得自己是人民的一员,以民心为其心的时候,就是人民自我进步,自我进化的关键时期;
圣贤没有大动作的时候,人民自己就会回归到正途中来;圣贤不生事劳民的时候(比如秦始皇非要举全国之力修长城)人民就会自力更生,找到自己方向和门路,走向富裕。圣贤不生贪念,老百姓的淳朴就不会受到影响,民风民俗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可以使自己扩展视野,增加定力;学会独立思考,让心有所皈依。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能够使我们凭借一己之力就能把上升通道开启。
有这两条,也就够了。
欢迎更多的人一起来读老子,用心灵来阅读,读出他写在字里行间里,眼睛看不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