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中央粉碎“四人帮”重要举措的实施,使遭受苦难的广大人民群众结束了漫长的十年浩劫。随着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不断深入,昔日被赶下舞台的京剧传统剧目得以复苏。年,历史京剧《逼上梁山》的恢复与公演,标志着“革命样板戏”独霸舞台时代的终结。此后,《三打祝家庄》、《将相和》、《十五贯》、《雁荡山》、《虹桥赠珠》、《打渔杀家》、《空城计》、《群英会·借东风》、《玉堂春》、《秦香莲》、《四郎探母》等一批脍炙人口并深受观众喜爱的京剧传统剧目(含改编剧目)也开始逐渐恢复,得以重见天日。十年“文革”禁锢了观众的娱乐和审美需求,京剧传统剧目的恢复,使京剧观众长期压抑的心绪和需求得以释放,一时间,京剧传统剧目演出呈现出了如火如荼的喜人景象。
然而,伴随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审美需求、心理、观念乃至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外来的艺术、娱乐形式开始大量进入中国。与此同时,电视作为新兴的娱乐媒介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电视的普及不仅在当时拓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更改变和形成了人们在娱乐乃至生活层面的选择模式。这一切的发生、改变与冲击,使这一时期的舞台艺术在暂短的复苏后又进入了“戏剧危机”时代。京剧作为舞台(或剧场)艺术,与其他舞台艺术一样,开始遭遇来自自身生存挑战的危机。一时间,“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成了全国戏曲演出团体及从业人员口中的一句流行语。
《曹操与杨修》中尚长荣(前)饰曹操,言兴朋(后中)饰杨修
《成败萧何》中陈少云(左)饰萧何,安平饰韩信
伴随《新亭泪》、《巴山秀才》、《秋风辞》、《山鬼》、《节妇吟》、《金龙与蜉蝣》、《南唐遗事》等其他戏曲剧种涌现出的新剧目,以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和《曹操与杨修》等为代表的新剧目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京剧改革探索阶段取得成功,尤其是《曹操与杨修》的出现,成为新时期京剧改革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标志。
与此同时,全国以及各省市级的艺术交流与赛事活动也在这一时期相继开展,在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国艺术节和中国戏剧节相继展开后,文化部、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等部门联合发起,并与地方政府联合主办的以“展示优秀京剧作品,汇集尖子人才,交流艺术经验,吸引群众参与,促进京剧繁荣”为宗旨的中国京剧艺术节于年在天津首次举办。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不同形式的艺术交流活动,的确起到了鼓励全国包括京剧在内的戏曲演出团体致力艺术创新改革的客观效果。近二十年来,前后共计一百五十余部京剧新剧目先后在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同观众见面。
其中除《曹操与杨修》、《徐九经升官记》外,京剧《骆驼祥子》、《风雨同仁堂》、《贞观盛事》、《华子良》、《胭脂河》、《洛神赋》、《瘦马御史》、《廉吏于*》、《泸水彝山》、《梅兰芳》、《成败萧何》、《北风紧》、《郑和下西洋》、《下鲁城》、《晋德裕》、《护国将军》、《白洁圣妃》、《丝路花雨》、《辛弃疾》、《建安轶事》、《将军道》、《无旨钦差》、《汉苏武》、《香莲案》、《水上灯》、《牛子厚》等剧目先后获中国京剧艺术节剧目金奖。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尚长荣、耿其昌、李维康、言兴朋、朱世慧、赵葆秀、于魁智、关栋天、王平、张克、张建国、李胜素、董圆圆、张火丁、陈少云、孟广禄、杜镇杰、王蓉蓉、石晓亮、裴咏杰、倪茂才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京剧演员。
《大唐贵妃》中田慧(左)饰杨玉环,杨淼饰李隆基
京剧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以及长于表现古代生活而短于表现现实生活等特性,的确在京剧改革创新的进程中被视为畏途和羁绊,于是,在新时期的戏曲剧本创作中,剧作的文学性、主题深化、哲理追求以及运用舞台先进科技手段(灯光、服装、道具、音效等)被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然而,新时期以来京剧新剧目的出现,并没能使京剧的生存状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一些剧目创作开始出现了偏离京剧“本体”,甚至向其他艺术门类(如话剧等)趋同的“一体化”探索趋势,同时,也显现出新剧目演出与观众欣赏趣味相脱节的倾向,加之,评奖机制与地方政绩思想的相互影响,使很多新编剧目在获奖之后很难再维持上演。更少有新中国成立后,京剧院团向兄弟院团学习、移植、推广、演出新剧目的情况,其中原因很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反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