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爽 在我心里,有一种五星级杀伤力的仪式感,那就是毕业典礼收摊之后,忘记了应该继续学习。 我见过同事离开学校后,把所有教材论斤卖掉,从此再没翻过一本书;我遇过同学考完六级后,把所有单词本束之高阁,让脑中英文自行挥发;我听过网友步入社会后,把自己精神货架上的梦想撤掉,只用爱情对人生偷税漏税。 日常低水平重复,思想上缺乏进补,长此以往,亲手把灵气和神采从自己体内抽空,变成一个得过且过、无精打采的人。就好像窗边的那株盆景,确实活着,但缺乏生气也无法长大。 家里充斥着平凡的回音,生命被忧愁侵蚀着,因为我们反复呼吸着自己呼出的呼吸,每一天我们的影子比脚步去了更远的地方 ,我生怕梭罗书里这种憋屈无聊的状态在自己身上演绎出来。 而唯一能抵御这种侵蚀的武器,我认为是通过学习、阅读、旅行、体验等自我扩容的方式,持续对自己的大脑和内心招兵买马。 任何骨节生长的声音都很悦耳 永葆学生感的这种生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乐在其中。 我大学时把重心放在实践和旅行上,常和校友异想天开地想些小发明(光说不练),热情高涨地参加社会实践,做花式兼职锻炼能力,买张火车票就去丈量中国,以别致的途径在成长。 工作后,跨专业就业的我,与职场资深人士或专业院校毕业生相比,我触目惊心地意识到自己知识上有多少短板,技能上有多少欠缺,思虑上有多少漏洞。 不少贸易术语含混不清一知半解,开会时听前辈们半英半中的培训听得很吃力,拿到BEC证书却仍然听不太懂电话那头的印度英语,这让我太焦灼了。 那段时间的刻苦程度全方位碾压高考岁月,中午放弃午休泡在行业论坛里学案例抄笔记;加班完之后直奔书城直至肯尼迪的萨克斯音乐响起;带着问题见缝插针地去请教前辈并把记下答案来回琢磨;周末常常坐在图书馆里研习业务以及延展书籍;看印度电影三番五次地按下暂停键摸索他们的发音规律。 后来我成为转正最快、业绩最好的新员工之一,那个阶段的努力让我深信,其实毕业了才更需要进步,只要专注学习,在一个新领域里迅速伪装成一个高手还是有可能的。 没钱不是懒得扩张自我版图的理由 之前有位朋友向我抱怨说毕业后学习是个烧钱的项目,读个在职研究生,学费太贵;参加外语培训机构,也不便宜。 如果你更注重知识而不是文凭,更在意内容而非形式,其实是有很多可行性方案的,其中还有不少免费方法。 各种学习型APP和软件轻松击穿各种借口,我最爱的是网易公开课和可汗学院。轻松获得的名校课程、TED演讲、专题纪录片,种类繁多任君挑选,一周给自己安排三四堂课,上下课铃声自己掌控,召之即来十分便捷。 想练英语口语也不是非得去韦伯英孚华尔街,觉得小几万的学费有点贵的话,我的亲身经验是: 一是寻觅英语角,朋友领我去的某大学留学生宿舍楼下的英语角,外教云集,氛围上佳;二是与外国人合租,我曾有一任英语流利的室友,是来自金砖四国之一的女生,有时我教她中文,平时用英文交流,那段时间,进步喜人。 个人可持续发展终究还得靠兴趣驱动,我在日语培训班学习时,碰到深爱日本动漫的高中生第一堂课上就能和老师对话超8个回合;见过痴迷美国偶像的同事加入字幕组翻译明星访谈,在KTV一首英文饶舌说唱让我误以为原音没消。 不是只有花大价钱才能增加艺术细胞,我认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识的一位美女,和她逛街不知不觉被她领进街边的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商店品评一番,周末碰头地点不是关山月美术馆就是何香
白癫疯给怎样治凝美术馆,有时带我去参加图书馆或博物馆组织的讲座、展览,和她在一起,常常不小心被艺术撞了下腰。 不读书会让自己有股毛坯感 我接触过很多进步青年,凭他们的夜以继日和爱书如命,居然才把中国成年人年均读书量拉到不足5本,从反面证明了多少人毕业后就变成阅读绝缘体。 我常常觉得人的生理进化是跟不上科技进步的,长期以来证实铅字和纸张的组合,对于人类眼睛与大脑的刺激机制是适合从容思考的,所以我是纸质书的忠实拥趸。 平时所看书籍的来源大概3种,自己收藏购买:书店租借:图书馆借阅的比率大概≈2:2:6。 我会定期必去书店扫货,翻开书用鼻子吸嗅油墨味的那刻心情愉悦经脉通畅;我家楼下有家出租书刊的小店,我和店主混成知音好友后,自己想看的书目不时会混进采购清单;每周不去图书馆我会觉得电力小于8%,一次借6本书,用自助紫外线杀菌机消毒后背回来,当然有看到一半丧失兴趣的,也有重复看几遍还不够的。 对阅读不感兴趣的你,安利一个曲线救国的案例:我有个朋友之所以变成无书不欢的书霸,转折点就是参加同城读书会,把故事脉络和观后感想做成PPT上台演讲,台下书友的掌声极大地激发了她看书的热爱。 生活习惯日益粗放化时,不妨看些保养书以自我警醒;觉得陷进负能量压缩包爬不出时,不妨看些心理书以自我疗愈;深感人生困顿茫然无措时,不妨看些哲学书以自我明朗。 很赞同 为你喜欢的事物早起两小时 这个提法,早上5点起床看书是我保持近十年的习惯了,早期或许为了减缓学习焦虑或者辅助我做好工作,需要涉猎一些有用的书。 但随着年月的递增和兴趣的聚焦,落脚点回归到自己内心真正享受的内容上,两耳不闻窗外事地被书中内容强烈吸引时,谁还记得随礼比别人少一百的尴尬,寿命只能存续一周的八卦。 当我看了一本意境被营造得奇特迷人的小说后,角色附体地感知别样人生;当我看完一本深得我心的哲学书后,经历三观地震后想法更加豁达通透,我进入一种歌德所说的 静谧的激情 ,这种精神上的添砖加瓦、刷墙铺地,能最大化地减少自身的毛坯感。 我向往枝繁叶茂、新鲜缤纷的生活。总想爆破一些平凡平庸、无聊无趣的生活因子,总想挣脱许多家长里短、琐碎不堪的一地鸡毛,拧紧学习的发条或许是那条光明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