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仲韬
年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
在安平县台城村成立中国共产*第一个农村*支部。
“七一”前夕,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一批批前来参观的*员干部,在全国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前,庄严重温入*誓词。纪念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诉说着弓仲韬“历经磨难仍矢志不渝,赤心向*愿付出一切”的革命精神。年,白色恐怖笼罩,弓仲韬冒着生命危险加入中国共产*,并创建全国第一个农村*支部“台城特支”,耗尽心血发展壮大*组织。穿越百年烟云,我们仍能感受到百年前弓仲韬“我志愿”“保守秘密”“永不叛*”誓言背后对*的忠诚。
弓仲韬
志愿加入
李大钊介绍弓仲韬入*
走进纪念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高约两米的汉白玉“握手”雕像。讲解员说,这两人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和台城村*支部创建人弓仲韬。
弓仲韬,年出生于安平县台城村一个富庶家庭。年,他考入北京法政专门学校,在读到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后,思想豁然开朗。年,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同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沙滩小学任教,其间,他常到北大图书馆听李大钊演讲。
弓仲韬在李大钊这里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观,接受中国共产*的基础理论教育。年的4月,李大钊认为时机成熟,在寓所单刀直入地问:“仲韬,你想不想参加共产*?”弓仲韬惊喜万分,他心向往之,志愿加入。
李大钊向弓仲韬讲述了有关*的性质、组织纪律、保守秘密等有关事项,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这个*刚刚成立,革命征途尚任重道远,需要长期作战。敌人对我们恨得要死,怕得要命,必欲捕之而后快,你要格外小心。
虽然早期入*誓词已无从考究,但是“我志愿(自愿)加入中国共产*”这一引领入*誓词的表述,一直是信仰上的主动选择,是所有*员加入*组织共同的思想基础。
努力革命
为革命散尽家财不怕牺牲
“要取得革命胜利,只在书斋里不行,只在城里也不行,需要把工农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你家在农村,就回老家建立*组织,发动群众吧。”弓仲韬牢记李大钊的嘱托辞去城市的教职,回到老家安平县台城村。
当时,像弓仲韬一样,追求进步的青年*员们,聚如一团火,散如满天星,把自己的追求勇敢投往寂寞处、黑暗处,期待着去唤醒沉睡的农村大地。
弓仲韬卖掉田地,出资在安平台城村创办“平民夜校”,自编了《平民千字文》教材,让农民兄弟能更好地接受革命思想,开启民智。年8月的一个深夜,弓仲韬、弓凤洲、弓成山三人围坐在弓仲韬家的桅灯下低语,中国共产*的第一个农村支部就此诞生。为掩护*的活动,弓仲韬筹集资金在家中开办了毛巾厂,虽然一直亏损,但10余名工人都是贫困*员,他仍坚持开办了一年之久,直到县委机关转移才停办。年弓仲韬家产所剩无几,他以无私的奉献,换来了*、团工作的活跃局面。
农村革命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恐慌,他们不断搜捕可疑“共*分子”。弓仲韬的母亲在敌人无休止的搜抄威胁下去世,儿子被毒死。但弓仲韬仍以饱满的革命热情顽强坚持工作,这是一个革命者不屈的斗志。
家乡无处藏身,弓仲韬设法和李大钊联系,才知道李大钊已于年4月28日惨遭军阀张作霖绞杀。弓仲韬擦干眼泪,决心继承先生革命遗志,为插遍赤旗的世界继续奋斗。
永不叛*
长达六年的艰辛找*路
大革命失败后,*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时局错综复杂,弓仲韬与*组织失去了联系,这对一个视组织为生命的共产*员来说,是莫大的痛苦。为遵守“永不叛*”的誓言,弓仲韬毅然带上全身是病的妻子,与女儿弓乃如一起到陕北找*。
弓乃如在其自传中,描述了其与父亲当时的状况,“七七事变后,日军很快打到了保定以南,地方呈混乱状态,土匪四起……逃走呢,还是留下来当亡国奴?和父亲商量的结果,还是认为往西北跑,可能找到*。”
他们遭到土匪抢劫,身无分文,历尽艰辛,走到了西安。怎奈妻子病重,弓仲韬只好让女儿先走。弓乃如几经辗转,到达延安,然而,父亲却没了任何音信。
原来,在年冬,一贫如洗的弓仲韬用草席裹尸,就地埋葬了病故的妻子。他找不到*组织,又不敢暴露身份,只得隐姓埋名,到汉中一家工厂当了伙夫。
处境艰难,弓仲韬始终没有忘记共产*员所肩负的责任。他白天做工,晚上教工人识字,宣传革命道理,鼓动工人抗日。资本家恨透了他,第二年冬天,借他得红眼病之机,扎坏了他的两个眼球。弓仲韬双目失明。
弓仲韬身陷绝境,想尽办法返回家乡是他唯一的选择。终于在年的秋天,弓仲韬与中共安平县委接上关系后,继续开始了他力所能及的革命工作。
时光变迁,在全国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中,还记录着弓仲韬在弥留之际,挂念着上交最后一笔*费的故事——
“我大爷爷说着我不能为*工作了,我没有完成*交给的任务,到年3月,我大爷爷在哈尔滨去世。临终前,他还再三嘱咐我大姑,一定要把节余下来的元钱,交给*,作为他的最后一次*费。”说这话的是弓强,弓仲韬的侄孙。(燕都融媒体记者宗苗淼)
来源: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