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茔图”碑文
古代社会同一氏族的人死后一般都葬在一处,考古学称之为家族墓地。上世纪七十年代,微山县两城公社南薄梁村在山坡上搞农田基建时,挖到一块方形石碑,送到县文化馆收藏。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赵超先生来微山见到此碑,说从未见到刻在石头上的家族茔图,是十分珍贵的宋代民俗资料。
此碑方形,长宽均为厘米,厚14厘米,青石质,四周最边缘刻东、西、南、北方向。四周刻群山,中间刻河流,每座山头均刻山名,有20余处,能辨识的有官国山、报君山、钩陈山、嗣兴山、印铜山、大铜山、三冈、华山、排倚山、马融山、张谷山等,河名为禄水。
“颜氏茔图”四个大字为隶书,有边框,形如印章。碑文楷书有字,内容为“崇宁四年(1年,宋徽宗初期),颜氏先祖在兖州邹县安平乡南薄梁村有东、西两片墓地,自曾祖颜留守及下三代尊幼三十二人葬于此。去年深秋大修祖茔,共天,铲土、清淤、砌穴、筑坟,用工二万一千,造墓、垒墙、刻石仪、刻墓志用石工二千五百,建享堂、立墓门用木工三百,通计人工二万三千八百,用钱一百七十万,用粮六百石。天章兄弟认为仁寿老人年高,不便议葬,如今仁寿老人已死九年,族人齐心协力,夜以继日操劳,祖茔竣工,其规模不侈不陋,皆遵老辈遗嘱而不敢变更。今日以地图形式刻此茔图立于享堂,子孙遵守。峒、屿、峣、岐、崿五人记”。
古今丧葬皆为大事,古代更看重丧葬、林地、吉凶、风水,穷人没钱,只能在贫瘠之地选林,富贵人家在前低后高、藏风聚气、风水优势的地方选林,称“勘與”。这块“颜氏茔图”碑以图画形势向我们直观地展示了宋代官宦人家的墓地格局及建筑形式。
碑文介绍颜家出了一个留守高官,留守的官职自汉初就有,如各朝皇帝外出,亲王或重臣镇守京师,其他行部、陪都也设留守,多以地方长官兼任。颜氏家族的墓地就依留守级别建造,尤以两根华表为显赫,像甬道、神道、大门、石仪、享堂,不是有钱就能任意建造的。北宋的经济状况还是稳定发展的,这是以屈辱求和、进贡外邦的条件换来的,国课负担都压在百姓身上,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如颜氏修墓用钱一百七十万(一枚小铜钱为一文,即一百七十万枚铜钱),用粮六百石(约七万六千八百斤),够几万百姓生活一天的。
碑文中有“兖州邹县安平乡南薄梁村”的地名,这一带古属邹县,年划归微山县,至今仍叫南薄梁村,这儿是山区,与邹县接壤,此地出土十分密集的汉代画像石墓,是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证明东汉时期是富庶之地并是风水优越的墓地。这里距当时的高平县城十余里,人才辈出,《史记》载,荆州刺史刘表、青州刺史王龚即高平人,文学家王粲、昭远将军伊籍、朝廷卫尉张俭、御医王叔和年轻时皆投奔老乡刘表,获得官职。也许颜氏相中此地人杰地灵的风脉才在此堪舆墓地。
年全省文物普查时我在南薄梁村调查此碑的出土位置,无人知晓,我想找到这片宋代墓地,虽然知道墓地的附属建筑荡然无存,但想查看宋墓的残存地望。我把碑上的山名及水名讲出来,村民从未听说过这些山名,遂成憾事。碑文记载颜留守、朝奉大夫、朝议、长官等凡有官职、功名者皆有墓志铭(与棺木同时深埋的记载墓主生平功绩的刻石),这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定有大批陪葬文物。
由此可以看出,孔孟之乡的葬俗更受孔孟之道的深刻影响。颜氏,在曲阜是孔姓之外的大姓,是颜回后裔,曲阜、邹城至今颜姓众多,碑上的名字只有曲阜、邹城的颜氏依据家谱查考。由于此碑深藏库内50年,曲阜、邹城的颜氏亦不知年前的祖先曾有留守、朝奉大夫(宋代始设)、朝议等高官,以及高规格的墓地。
从这块碑上还能看出深奥的宋代勘與、风水、八卦、干支、行穴等方面的民俗知识,而且墓地充满了孔孟思想、孝道文化。
杨建东来源齐鲁晚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