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溯源山东的ldquo王姓世家rdq [复制链接]

1#

《共产主义小组》一书中,罗章龙撰文道:陈独秀在建*初期,曾给他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由山东的’王姓世家’组织”。《中国共产*初创录》一书中记载,陈独秀函约山东的王乐平在济南组织。王乐平、王烬美、王翔千等均为山东诸城王氏后人。《姓氏演义》中说:“王氏共同祖先是黄帝”,“王非姓,王为氏,有姓有氏是氏族,有姓无氏是庶民。”陈独秀的“王姓世家”应为“王氏世家”。并且王氏可一氏独揽“四大世家”,即帝、王、将、相“贵族世家”、进士、举人、贡生“科举世家”、省、府、州、县“官宦世家”、诗文、书法、才子、佳人“书香世家”。王钺所著《世德堂集》中《王氏族谱序》说:“古今言谱谍者,率称族望,而王氏为最盛,言族则有,若姬姓之王,妫姓之王,子姓之王。琅邪、太原为周灵王太子后。王氏二十一望(族,以琅邪、太原尤著)……王于义,大也、君也。天、地、人,一贯三为王,呜呼盛矣。”作者在《四库全书》中属名“琅邪王钺。”琅邪王成为望族于两晋,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就是指宰相王导(王羲之的伯父)及之后的谢安(谢家擅长山水诗,有谢灵运等为代表),三代宰相王导与其堂兄王敦一起,一文一武把持着东晋的命脉,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家是书法世家,除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外,王导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家,”王书谢诗”并称于世。

据网上《忠勤祠堂帖及有关石刻》载:“新城王氏(王士祯)与王羲之同祖同宗,都是琅邪王氏,其始迁祖(王贵)是由诸城琅邪迁至新城的。”王贵(居二)与诸城相州王氏始迁祖王庠(居长)是亲兄弟。《姓氏演义》中说:“从晋到宋,王氏出了九十三个宰相。”“唐宋元明清,十八状元三学士;公孙父子,七人拜相九封侯。”更有纵横家、思想家、谋略家、大将军、孝子、书法家、诗人、文学家、改革家、训祜学家、古琴家、现代和当代作家、语言学家、革命家及英雄模范人物等。如:王诩(鬼谷子)、王充、王夫之(船山)、王守仁(阳明)、王允、王翦、王贲、王离、王祥、王览、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维、王勃、王之焕、王昌龄、王安石、王士祯、王士禄、王士祜、王钺(任庵)、王沛憻、王沛恂、王概、王念孙、王尔烈、王国维、王秀南、王心葵、王宾鲁(燕卿)、王冷泉、王心源、王尽美、王翔千、王乐平、王统照、王希坚、王意坚(姜贵)、王愿坚、王蒙、王力、王稼祥、王若飞、王杰、王进喜、王选等等著名人物。其中有山东的“王姓世家”多人。黄帝乃中华民族共同的文明始祖。“王氏世家”源远流长,溯源从黄帝始:
  
  黄帝至周灵王时期
  
  1、黄帝,少典之子,有熊氏,本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炎、黄为一炉,开中华一统之局面,遂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皇,娶西陵之女嫘祖,是为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遂为尧、商、周之祖:
  
  2、玄嚣,即少昊,黄帝之子,嫘祖所生。居于江水。
  
  3、极(桥元),玄嚣之子。
  4、帝喾,即高辛氏,娶陈锋氏之女,生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生契,商族祖。
  5、后稷,帝喾之子,有邰氏女姜原所生,名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以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约生于公元前年。
  
  6、不窟,后稷之子。太康时失官,窜于戎狄之间。
  
  7、鞠,不窟子。
  
  8、公刘,鞠之子。率族人迁居(今陕西彬县境内)。开荒治水,发展农业,周室之兴由此始。《诗经.大雅》有专章颂之。
  
  9、庆节,公刘子。
  
  10、皇仆,庆节子。
  
  11、差弗,皇仆子。
  
  12、毁喻,差弗子。
  
  13、公非,毁喻子。
  
  14、商圉,公非子。
  
  15、公叔祖,商圉子。
  
  16、古公亶父,公叔祖子,即周太王。为避戎狄侵扰,他率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原。此处土地肥美,宜农稼。古公亶父率族人在此筑城邑,建房舍,设宗庙,奠定了周室强盛的基础。
  
  17、季历,古公亶父幼子,周室开国之祖,亦称王季,臣属于殷。屡伐戎狄,战功卓著。后被殷王文丁所杀。
  
  18、姬昌,季历子,继父位为周族领袖。商纣时为西伯,亦称伯昌。一度被纣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后率族从周原迁都至丰(今陕西西安境内),享国五十年,史称周文王。
  
  19、姬发,姬昌子。周王朝建立者,史称周武王。姬发继承父志,联合诸侯在牧野(之战,今河南淇县)大败商军,终于灭商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境内)。
  
  20、姬诵,姬发子。姬发灭商后在位二年而死,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叔父周公旦执政。成王时期开始推行分封制,并营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
  
  21、姬钊,姬诵子,继父位,史称周康王。在召公、毕公辅佐下使天下大治,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22、姬瑕,姬钊子,即周昭王。多次率兵伐楚,最后溺于汉水。
  
  23、姬满,姬瑕子,即周穆王。曾西征犬戎,南伐九江,相传曾“周行天下”,《穆天子传》即写他西游故事。
  
  24、姬伊(翳)扈,姬满子,即恭王,一作共王。
  25、姬禧,姬伊扈子,即周懿王。从镐迁都犬丘(今陕西兴平境内)。戎狄入侵中原,周王室渐衰。(注:姬禧故世后,其弟姬辟方继位,是为孝王,孝王过世后,姬禧之子姬燮继位)
  
  26、姬燮,姬禧子,即周夷王。对诸侯恩威并施,对戎狄重兵攻剿。
  
  27、姬胡,姬燮子,即周厉王。实行虐政,遭国人反对,公元前年被逼奔彘(今山西霍州),十四年后病死。
  
  28、姬静,姬胡子,即周宣王,公元前至前年在位。滥杀无辜,频频对戎狄用兵,人力物力耗费颇巨。
  
  29、姬宫涅,姬静子,即周幽王,公元前至前年在位,周谄臣,宠褒姒,废太子,攻戎狄,最后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30、姬宜臼,姬宫涅子,即东周第一个国王周平王,公元前至前年在位。他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靠晋、郑支持立国,史称东周。
  
  31、姬孤,姬宜臼子,曾在郑国作人质,未即位而死。
  
  32、姬林,姬孤子,即周恒王,共在位23年。
  
  33、姬佗,姬林子,即周庄王,共在位15年。
  
  34、姬胡齐(僖),姬佗子,即周厘王,在位5年。
  
  35、姬阆,姬胡齐子,即周惠王,在位25年。
  
  36、姬郑,姬阆子,即周襄王,公元前至前年在位,曾一度失国于叔带,后在晋文公帮助下复位。
  37、姬壬臣,姬郑子,即周顷王,在位6年。(注:姬壬臣故世后,长子姬班继位,是为匡王。公元前年匡王故世,姬壬臣之子姬瑜继位。)
  
  38、姬喻,姬壬臣子,即周定王,在位21年。
  
  39、姬夷,姬喻子,即周简王,在位14年。
  
  40、姬泄心,姬夷子,即周灵王,在位27年。
  
  
  
  太子晋至王言时期
  
  
  1、王子晋,东周灵王长子,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后因直言敢谏触怒灵王,(坚意自)废为庶人。但晋深受百姓拥戴,虽然最终没能登上王位,人们仍尊称其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后来,晋的后人便以王为姓,尊晋为系姓始祖。
  
  2、王宗敬,晋之子,曾任周司徒。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乱,宗敬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人称“司徒冢”。配妻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子凤,一名仕蠲。
  3、王仕蠲,(一名凤,崇敬长子)封彭城开国男。配妻太原守郭显女,子覃、石,覃生渠;石生诩(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号“鬼谷子”)。
  4、王知瑜,(一名覃,凤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温氏。
  
  5、王恙,(一名渠,覃之子)曾任周司徒,娶刘氏。
  
  6、王昱,(一名丰,渠次子)家谱载:为智伯家臣,智伯灭,随入东都,为封人。
  
  7、王颖,(一名芝,丰子)家谱载,任东都城守,娶钟氏,生子亿。
  
  8、王荣,(一名亿,芝子)曾任周司徒,娶戴氏。
  
  9、王错,周赧王时任大将军,封于魏。后仕魏为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
  
  10、王坟,错长子,宰相世系表作贲,家谱云:魏中大夫,配范氏,子渝。
  
  11、王渝,坟子,魏上将军,配妻上官氏,生子息。
  12、王息,仕秦,官至司寇,卒封忠烈侯。
  
  13、王恢,仕秦,娶刘氏,封伊阳君。
  
  14、王亢,字典羽,仕秦,官至中军大夫。后辞官退隐,屡召不就。
  
  15、王颐,素有才志,累召不仕。
  
  16、王翦,仕秦,为大将军,北征燕,东平楚,南击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时与蒙恬齐名。赠武城侯。
  
  17、王贲,字典武,王翦之子。仕秦,为大将军,封武陵侯。
  
  18、王离,字文明,王贲之子,娶孙氏。秦末蒙恬失兵权,王离任大将军,与项羽战于巨鹿(之战),兵败自殉。
  
  19、王元,王离长子,因避秦末之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留居晋阳,汉代曾任扬州刺史,子孙散居各地。
  
  20、王忠,王元子,《王羲之家世》中(下同)家谱云:“避秦乱于梁地,仕汉为后将军。配孙氏,武信君孙知之女,生子浑。
  
  21、王浑,王忠子,字元仲。家谱云:“汉高祖五年,诏拜将军。守河内,封睢阳侯,后临沂城都乡广昌里,寿七十。配钟氏颖川公钟瑾之女,生子三:曜、晖、皎。
  
  22、王曜,王浑长子,字明德,家谱云:“汉秦州牧,寿七十九。配彭城刘氏,尚书刘智之女,生子袭。
  23、王渊,字光杰,(王袭,字公武,曜子)仕汉,为兵部侍郎。家谱云:“汉武帝时为秋官,拜中书舍监。元封二年出守太原,加后将军,卒于官,葬晋阳,许详志其铭。配许氏,侍中太常许毗之女,生子二:广、吉。
  
  24、王吉,王袭次子,字子阳,家谱云:“汉明经,举贤良方正,为临邛令,后举孝廉,为昌邑尉,汉昭帝时任太师。汉宣帝时为博士,后至谏议大夫。其家自身皋虞迁至临沂,其后为临沂之祖。元帝继位,复遣使征之,道病。卒年八十七,时初元(疑为始元)元年三月也,葬即墨县东皋虞社。琅琊诸葛丰志其墓,崇祀名宦乡贤。吉《汉书》有传。配刘氏,生子二:崧、骏。生女一,适槐里令朱云。崧早世。
  
  25、王骏字伟山,王吉次子,以孝廉举为郎,后任京兆尹、御使大夫。家谱云:“受易于梁邱,贺以孝廉。为郎左曹,拜司隶校尉,迁谏议大夫,为幽州刺史,历京兆尹,代薛瑄为御史大夫,汉之左右相也。崇祀乡贤。”骏《汉书》有传。配贡氏,生子二:崇、游。
  
  26、王崇,王骏长子,字庆安,又字德礼,历任刺史、郡守、大司空,封平阳侯,以清廉闻名。家谱云:“以父任为郎,历任刺史、郡守。治有能名,代彭宣为大司空,封扶平侯,时王莽摄政,谢病归。为傅婢所毒,薨年六十三,葬虞社祖茔之右,崇祀乡贤。”崇《汉书》有传。配解氏,生子遵。
  
  27、王遵,王崇子,字伯业,娶翟氏,东汉时为中军大夫,封义乡侯。家谱云:“后汉中大夫,封义乡侯。薨年六十一,葬沂州神峰山。”配师氏,大司空师丹次女。封乡君。生子二:时、音。
  
  28、王音,王遵次子,字少元。家谱云:“后汉永平初举明经,为大将军掾。元初中卒,年八十六。”配谭氏,生子:仁。生二女,长适乐安任照;次适北海滕延。”(网上缺音,而少一代)。
  
  29、王仁,王音子,字周望。曾任青州刺史。家谱云:“少修清节,汉元嘉初举茂才,历青州刺史。葬神峰山。”娶茂才郑元女,有贤行。生子四:谊、睿、典、融。生女一,适山阳满宠。仁《山东省志》有载。
  
  30、王融,王仁四子,字巨伟(一作景彰)辟公府不就,官至散骑侍郎。家谱云:“博涉经史,公府拜不就。卒年五十八,葬沂州抱渎岗。”娶高平薛氏,生子祥。继娶芦江朱氏,生子览。
  
  31、王览,王融次子,字玄通(一作元通),生于东汉建安十年()卒于晋武帝咸宁四年()。初为咸阳令,有廉名。后历任刑曹、光禄大夫,封即丘子。晋武帝时为太傅,卒谥贞荣。“卧冰求鱼”的大孝子王祥是其异母兄。祥生五子,三个早世,两个官为太守,第三四代官五品。家谱云:“(览)性至孝,名亚于兄,及兄仕进遂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历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邱子,拜宗正卿、光禄大夫。年七十三,晋咸宁谥曰贞。葬沂州北乡,高平虞菁薄志其墓,崇祀乡贤。”配金氏,封乡君。生子六:裁、基、会、正、彦、琛。世称“临沂六房”览《晋书》有传。正子旷,旷子王籍之、王羲之(右将军)。
  
  32、王裁,王览长子,字士初,史称览后人“奕世多贤才”裁本人官至六品,曾任抚军长史,袭即丘子爵。生子三:导、颖、敞。次幼早卒,导为琅琊王氏家族史上的重要人物。
  33、王导,王裁长子,字茂宏,小字阿龙(-)。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时与王导友善,司马睿即位后王导任宰相,王氏族中人多任要职,握重兵,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导历元、明、成三帝,皆居宰辅,是调节南迁士族与江南士族关系,稳定东晋统治的重要人物。咸和五年()卒,谥号文献。生子六:悦、恬、洽、协、劭、荟。《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王羲之家世》详载。
  
  34、王洽,王导三子,字敬和,与大书法家王羲之同为王览曾孙。王洽历代散骑中书、吴郡内史、中书令,卒谥宪公。生子三:浩、珣、珉。
  
  35、王珣,王洽次子,字元琳,小字法护,京字阿瓜。曾任侍中,封开府东亭献穆侯,加散骑常侍,并曾都督琅邪水陆军事4年,卒谥献穆。生五子:弘、虞、柳、孺、昙首。
  
  36、王昙首,又名王昙,王珣六子。南朝宋时任长史,助文帝义隆即位,任侍中、太子詹事。与兄王弘共掌朝政,深受文帝宠信。卒于元嘉七年(),封豫章县侯,谥文公。生二子:僧绰、僧虔。
  
  37、王僧绰,王昙首长子,袭父爵为豫章县侯。娶南朝宋文帝长女为妻,任尚书、吏部郎,掌选举,累官至侍中。后因反对太子劭谋位被害,时年31岁。追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谥曰悯。生子二:俭、逊。
   38、王俭,王僧绰长子,字仲宝。自幼好学,被南朝宋明帝选为婿,官至吏部郎。南齐时为尚书仆射,累迁至中书监、尚书令、太尉,参掌选事,袭豫宁侯。精研三礼,卒谥文宪。生子二:骞、暕。
  39、王骞,王俭长子,字思寂,一字玄成。生于南朝宋元徽元年(),卒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曾任给事中、侍中、中书令、封南昌安侯,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安。
   40、王规,王骞子,安威明。任南朝梁,任秘书郎、太子洗马。诏侍东宫昭明太子,寻迁侍中。又出为吴郡太守,回朝后任散骑常侍、左户部尚书,封南昌章侯。卒赠光禄大夫,谥曰文。
   41、王褒,王规子,字子渊。举秀才,仕南朝梁,初为秘书郎,累迁至吏部尚书、左仆射。入西魏后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入北周后为光禄大夫、少司空。后出为宜州刺史,卒于官。好文学,与庚信齐名。封石泉康侯。
  
  42、王鼎,王褒子,字玉铉,袭父爵为石泉明威侯。
  
  43、王弘直,鼎次子,亦写作宏直,生平不详。
  
  44、王方庆,王弘直子,唐高宗时任凤阁侍郎,后辅佐武则天。其后代有迁居镇江府丹阳县者,亦有迁居西安府咸阳县者。史载,武则天向其询求王羲之墨迹。生子二:光辅、睃。
  
  45、王难得,唐天宝初年任河源(今河南孟县)军使,因作战勇敢受玄宗召见,授金吾将军。从哥舒翰征土蕃有功,又献家产助军,肃宗嘉许,敕领兴平军(今属陕西)及凤翔兵马使。后随郭子仪平安史之乱,攻相州(今河南安阳),累封琅邪郡公、英武军使。肃宗宝应二年()卒,赠潞州大都督。
  
  46、王宠,生平不详。
   47、王仲舒,字闵中,赠散骑常侍。
  
  48、王练,为莘尉,遂徒莘。
  
  49、王钊,生平不详。
  
  50、王及,生平不详。
  
  51、王,生平不详。
  
  52、王乾,生平不详。
  
  
  三槐王时期
  
  
   1、王言,官至滑州(今属河南)黎阳(今河南浚县)令。卒赠许国公。史料中多认定王言正式以渭南(今属陕西省)迁居莘县,迁莘原因可能与王练后人早已在莘居住有关。
  
  2、王彻,王言之子,五代后唐状元。初为左拾遗,赠侍中,卒赠鲁国公。
  
  3、王祜,王言之子,字景叔,性倜傥,有俊气。尝为杜重威幕僚,拒奸相卢多逊陷害赵普之谋,累官至殿中侍御史、知制诰、户部员外郎、潞洲知州,众皆望以为相。但因力保符彦卿无罪失宠于宋太祖赵匡胤,与宰相之职擦肩而过。被贬为行军司马,安置华州,后又入朝为兵部侍郎。王祜曾手植三槐于庭,预言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次子王旦果登相位,且使该王氏支系以三槐之故名闻天下,成为历久不衰的望族。
  
  4、王旦,王祜次子,字子明。进士出身。北宋咸平三年()任同知枢密院事,次年任参知政事(副相),又次年升任宰相。居相府十二年,以“务行故事”为要。曾任宋真宗封禅泰山大礼使,为人谨言慎行。人称“太平良相”。
  
  5、王素,王旦三子,字仲仪。赐进士出身。历任屯田员外郎、侍御史、鄂州知州、谏院知事、渭州知州、华州知州、汝州知州、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开封知府、定州知州、成都知府、许州知州、端明殿学士、渭州知州、澶州知州、青州知州、太原知府、知通进银台司、工部尚书等职。一生官位升降不定,卒谥懿敏。
  
  6、王巩,王素幼子,字定国。王巩仕途坎坷,厄运连连,文化方面却颇有成就。他与苏轼结成忘年交,常一同游览,寄情诗酒,并因此屡受迫害。官职最高做到宗正丞,诗文集有数种传世。王巩还是书法家,其墨迹载于多种书刊法贴。
  
  7、王皋,王巩之子,王旦曾孙,字子高。曾与岳飞同任殿帅府太尉。建炎三年()携家护送孟太后南渡,遂定居于姑苏(今苏州)荻川,为三沙王氏始迁祖。
  
  8、王伦,字正道,王旦三弟王旭的玄孙,自幼行侠仗义,多奇行。多次代表南宋北上与金议和,被南宗高宗倚为栋梁之材,封为宰辅。后终被金人所害。子弟被恩荫为官。
  
  9、王述,王伦之子。王伦死后,王述被恩封掌管登闻鼓字,后任平江府(今苏州)通判。
  10、王楠,字汝良,王述之子。南宋宁宗时,在七遣使议和不成的情况下,王楠承祖志,代表朝廷北上与金议和,终获成功,使南宋统治又得以延续了一段时间。
  
    辽金元时期
  
  三槐王氏由王言开始历传十代之后,中国社会又开始了一次大的动荡。几乎在南宋与金达成和议的同时,蒙古势力大举南下,8年灭西辽,22年灭西夏,29年灭金,50年灭大理,74年灭南宋,于年再次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建国号为元。元统治了89年,又被明取代。在蒙古南下至元灭亡的年中,中国始而处于兵燹四起的战乱之中,继而处于种族岐视的严酷统治之下,传统的谱牒续修工作受到毁灭性干扰。尽管王旦有家谱须60年一修的遗训,王皋有载谱南迁的壮举,但当蒙古兵的铁蹄卷来时,这一切均失去了继续下去的条件。不仅新谱无法续修,连旧谱也丢失殆尽。在这多年中,三槐王氏后裔几乎彻底失去了在政治舞台上表现自己的机会,一直处于无声无息的状态。直至明王朝建立又经过几次大规模移民之后,一些三槐王氏后裔重登仕途,谱牒的续修才被重视起来,但此前已经形成了一段无法弥补的空白。除去幸存于正史和部分野史中的片断资料外,关于三槐王氏的记载已很难看到。如今各地所能见到的王氏旧谱和各种碑铭,多为明成化以后之物。尽管明代之后各地三槐王氏后裔聚居地续修族谱者甚多,但多是从明代中叶以后述起,南宋至明初这近年的传承情况就无从知晓了。
   《七老岭王氏探源》一文说:分支“七老岭”莒县东心河《王氏族谱》(壬辰年修,即年)载:“吾王氏,由周灵王太子晋封于王国而得姓,贵于秦,隆于汉,盛于两晋。惟我东海一支由汉王陵公之后人隐居云台山麓当路村,延至明洪武2年,迭经兵燹,不得安居,吾祖因避难外出,曾说同时有兄弟七人届日照县七老岭便行分手。”赣榆大兴庄《王氏族谱》序载:“始祖朐阳(即海州)当路村人也,洪武二年避倭寇之乱,兄弟同迁者七人”,莒北小河王《王氏族谱》跋载:“先世世居海州云台山下当路村,于明洪武二年迁至诸城南乡七老岭,兄弟七人自此分手。“日照龙泉官庄有”洪武年间七兄弟为避红头苍蝇自当路出,至七袄岭分手”之说。莒县清道光三年(年)《城阳东海山旺庞庄王氏族谱》序载,“莒邑王氏东来居多,当红巾祸起,十八村祸乱方殷,居其间者率争先徙族奔流于莒。史载:年,在日本内战中失败的武士和一部分浪人、商人得到西南部一些诸侯和大寺院主的资助,驾驶海盗船只在中国沿海进行武装掠夺,这些人被称为“倭寇”。当路村近海临港,美丽富饶,是当时被掠夺的理想地之一。因不堪遭受倭寇的不断侵扰,王氏兄弟七人携妻室儿女自当路海口乘船外逃,至日照夹仓口岸停船登陆,自此开始了艰难的迁徙之路。行至七老岭,人生地昧,生活无着,在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危难之时,经众议,7家当自此分手,各觅生计。弟兄七人将母亲遗物一件棉袄撕破,各藏一块,相约为日后子孙们相见认宗的信物,一步三回头,满含热泪的四散而去,各谋生路。
   网上《王氏溯源》中说“俗语云:三张六李十八王。可见王姓之多。今溯之王族,乃周文王后裔,晋太保王祥之后。据王氏家谱记载:洪武年间,王氏一族世居金陵乌衣巷。明祖起布衣,定鼎金陵。因王氏家族庞大,遍布京师,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有一年,会上元节,百姓悬灯结彩,马皇后率领宫眷出宫观灯。金陵城内,灯火通明,大街小巷,熙熙攘攘,家家所悬灯彩,形态各异,竞相媲美。马皇后一行,前簇后拥,当走到乌衣巷时,看到王氏家所悬的灯乃一马猴抱西瓜,翘起足。马皇后游兴尽消,知是王氏家族讽刺她,怏怏而归。朱元璋来到后宫,看到皇后面有愠色,问及左右随从,随从告知原委。朱元璋勃然大怒,曰:“明日当使乌衣变红衣!”宫中诸多太监都与王氏家族有旧,连夜派人告之王族一门。族长召集众族人查询,方知是一群年幼之徒所为,闯下了弥天大祸。如不逃离金陵,必遭灭门之灾。然家族庞大,一动便知全城。怎么办?族长如坐针毯。时间就是生命,能逃多少算多少,立即通知主要成员,连夜出逃。一路上,拖儿带女,扶老携幼,翻山涉水,尝尽了前所未尝之苦,终于渡江北上,潜居石鹤县,隐姓埋名。几天后,从金陵传来消息,逃出后的第二天天刚亮,锦衣卫就将乌衣巷团团围住,凡王族中人,无一漏网,将一干人等,全部诛杀,且株连九族,鲜血染红了乌衣巷。朱元璋仍不善罢甘休,密令锦衣卫迅速追杀逃匿者,务必赶尽杀绝,以绝后患。几年后,有恩于王氏家族的地方官员,上奏朱元璋:逃匿的一干人犯,潜入石鹤县。现石鹤县海沉,逃匿者无一生还。王门一族从此避免了残酷的追杀。
  关于“石鹤县海沉之说”,有一段传闻。在海沉前日,有道士来到王氏门前叩门诵经,说:“余族忠厚传世,与吾有缘,我当救之。”族长急问其故。那道人说:“大难在即,石鹤县不日海沉。”族长半信半疑,问在何时。道人说:“门前石狮眼红之时,即是海沉之日。”言毕不见。族人惊异。于是,时时派丫鬟出门查看石狮的眼睛是否变红。丫鬟不知其故,跑了几天,便感厌烦。于是,偷拿胭脂涂红了石狮的眼珠,回复说:“老爷,石狮眼红了。”族长出门一看,果然石狮眼珠变红。迅速率众人逃离石鹤县。三天后,回望石鹤县,一片汪洋。借丫鬟的恶作剧,应验了道人的话。明初到底有无石鹤县,无从考证。民间却传有“淹了石鹤县,立了日照城”之说。由此推断,石鹤县应在日照东的海底。再后来,王氏一族迁到海州蕩芦村,七兄弟枣树下分支,各奔东西。其中一支,迁至诸城南关居住……
  (后记:本故事纯属家谱真实记载,本不外传。笔者有违家规。其目的:一则欲登在日照网上,问根寻源;二则欲使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来回顾一下,参与补充,以完善、充实。)”说明家谱记载的故事是真实的,其它说法可作参考。
  关于七老岭王氏始祖名讳及去向,笔者所查,目前说法有二:其一是赣榆县兴庄、莒北小河王氏族谱载为,悌(伯敬)、忻(伯政)、明、亮、玉、良臣、义臣,散居山东青沂(日照、胶南、诸城、莒县、五莲、沂水、安邱)各地。其二《日出“三槐”茂王氏》说:“长房、四房迁莒境,二房迁诸城,三房迁安丘,五房不知去向,六房迁沂州,惟七房(老七支)王仙又返回涛雒谋生。兄弟七人从此失散,音讯不通。”《王尽美在祖籍活动散记》中说“中共*的一大代表,山东*组织的创始人王尽美,其祖籍居山东省五莲县高泽镇后张仙村,系张仙王氏始祖良臣之十六代孙。资料表明,诸城王氏始祖当为二房忻(伯政)。
  
  明清时期及现家世(诸城相州王氏一支)
  
  始祖:王庠(兄弟三人居长,明代自诸城县西小店子迁出三支,一支迁相州(始祖王庠),一支迁新城(今桓台县,始祖王贵为清刑部尚书王士祯之祖),一支迁营子(清和县知县王铨之祖,铨子侍,隆庆元年举乡试第一)
  二世祖:王隆(庠子),
  三世祖:王仁(隆长子)、义(居二)、智(居三),(自此分为三大支)
  四世祖:王绩(仁长子)、约(居二),
  五世祖:王允升(绩子),
  六世祖:王恢基(允升四子,附生,有传),振基(居长,字宏初,廪生,有传)、开基(居二,字膴原,万历亚元举人第二名,寿昌知县,有传)、拓基(居三、见孝义传)、
  七世祖:王钺(恢基二子,字仲威,号左庵,更号任庵,进士、广东西宁知县、山西巡抚,有传)、锳(居长,字伯和,进士、江西布政史,有传)、锡(居三,字叔晋,号天章,贡生,候补布政司理间,有传),
  八世祖:王沛懏(钺二子,字汝材,贡生,考授州同,有传)、沛思(钺长子,字汝敬,解元举人第一名、进士,庶吉士,顺天乡试副主考官,有传)、沛憻(王沛憻(-),字汝存,钺三子,,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建漳州府同知、温州府知府、四川建昌道按察司副使、贵州按察使司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司布政使、署广西巡抚、左副都御使、吏部右侍郎、雍正四年升加都察院都御史(从一品)衔加二级予告,以左都御史一品衔归)、沛恂(居四,进士、海城知县、兵部主事,有传),
  九世祖:王柯(字可木,号南麓,沛懏子,举人、山东、陕西、河南道监察御史,有传),槃(沛懏过继沛恂子,举人,江苏宝应知县,有传),
  十世祖:王元鹭(字仲序,柯子,举人、河南温县知县,历任河南太康县知县,光州、直隶州州判,西平县知县,有传)等兄弟六人,
  十一世祖:王垂纪(字肇修,元鹭子,举人、陕西长安知县、湖北孝感、江陵等县知县、荆州知府,有传)等兄弟六人,
  十二世祖:王为金(垂纪子,字炼山,俊监、安徽宣城县知县)等兄弟四人,
  十三世祖:王渟(为金子,字德渊,贡生)、洲(附生)等兄弟三人,
  十四世祖:王绮树(渟子,贡生)、宝树等兄弟四人,
  十五世祖:王燕翔(绮树过继宝树子,字仞千,监生)、翔千、珍千、振千等兄弟八人,
  十六世祖:王功培(燕翔长子)、善培(居二,秀才)、心培(居三)、勋培(居四),
  十七世祖:王钊(功培四子,字景康)宏钅其(居长)、宏镇(居二)、锴(居三,字铁华,大专,五子一女),
  现家世:
  十八世:王云泉(钊过继锴五子,中共*员,大学,吉林省委组织部助理调研员,省委巡视组正处长级巡视专员)、永安(居长)、永泉(居二、中专,*员,诸城五金厂会计师)、文泉(居三、交通部北海船厂高级技师)、智泉(居四、青岛轮胎模具厂高级技师)、文英(女,居相州镇),
  十九世:王光荣(云泉子,字木春,吉林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纪委监察部,女怡然)
  
  神奇的“进士家族”——作者:丁宝志
  
  山东诸城相州王氏,明清两代人文荟萃,显宦层出。尤其是清朝自顺治至嘉庆年间,出现了罕见的家族仕宦群体现象。据统计,清代相州王氏共涌现出侍郎、御史、布政使、按察使等三品以上官员14人;知府等四品官员13人;监察御史等五品官员7人;知州等五品官员23人;知县等七品官员31人;八品以下官员不计其数。在众多的朝廷命官中,除少数诰封、军功、捐贡者外,科举进身仕途者占了极大比例。据统计清代年间,诸城县共考取了名进士,这在全国县一级已属罕见;其中仅相州王氏一个家族,其族谱就载有进士17人,其中探花1人,武进士1人,庶吉士(殿试选文行兼优之士)6人,更是堪称神奇。
   综观“进士家族”相州王氏,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门户集中。17位进士分布在王氏家族两大支五个家庭,分别出了“一、三、三、四、六”个进士。二是时间集中。17人都是在清顺治至嘉庆中期年之间考中,集中在七世至十三世七辈之间,平均不到十年考取一个进士。甚至出现了“同胞同科同殿同榜两进士”和“同家同科同殿同榜三进士”,一时成为民间美谈。三是官风清廉,政绩卓著。王氏进士融入相州王氏官宦集团,遵循”老实王家”祖训,都能恪尽职守,为民爱民,广受百姓拥戴和朝廷嘉奖,没有贪官、昏官。
  王氏明代自诸城县西小店子迁出三支,一支迁相州(始祖王庠),一支迁营子(清和县知县王铨之祖,铨子侍,隆庆元年举乡试第一),一支迁新城(今桓台县,始祖王贵为清刑部尚书王士祯之祖)。
  王庠,一世,一子隆。据《相州王氏族谱》记载:明朝中叶,王庠由诸城城西小店子迁居相州镇东巷,至今已20世。农民王庠勤劳纯朴,老实忠厚,被当地人称为“东巷老实王家”并载入《二十六史》。王庠为相州王氏的至尊始迁祖。声名显赫的“进士家族”,即相州王氏王庠的后代。
  王隆,二世,三子仁、义、智。自此“相州王”分为三大支。王氏“进士家族”,即出于仁、智这两大支。其中,长支王仁出进士8人,三支王智出进士9人。
   王仁,三世,之后人出过“一门四进士”、”一门三进士”。王仁二子绩、约。8名进士都出自王绩之后。
  王绩,四世,一子允升,至此已历经五世,家道殷实,重视教育。
  王允升,五世,四子振基、开基、拓基、恢基,均读书有成,踏上仕途。允升也因子孙高官众多而受到朝廷的嘉奖。乾隆《诸城县志》有:“县中诸王,仕宦以允升后为著。”
   “一门四进士”,出自王允升四子王恢基之后,即七世的王锳、王钺,八世的王沛思,十世的王元菼。王恢基,六世,明朝末年参加省里的院试,考试还没有结束,忽然听说母亲在家有病,即停考还乡。考官爱惜其才,谅解其情,议定其为附生。王恢基有三子锳、钺、锡。
  王锳,七世,(1~)于顺治六年()殿试中第二甲第33名进士,官至江南左布政使(从二品)。
  王钺,七世,字仲威,号左庵,更号任庵(~)于顺治十六年()殿试中三甲第2名进士,选广东西宁县知县,康熙十八年召试博学鸿儒,有传。累官至山西巡抚,升任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有传。王钺有四子沛思、沛懏、沛憻、沛恂。
  王沛思,八世,(~)以乡试解元(举人第一名)于康熙十八年()殿试考中二甲第40名进士,由庶吉士到左奉卿、左春舫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康熙甲子顺天正考官(正六品)。王沛懏,贡生,考授州同。王沛憻,康熙二十三年举人、赐进士出身,以左都御史一品衔归,晋赠光禄大夫(一品),有传。王沛恂,康熙二十六年举人,海城知县,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王沛恂之孙王元菼。
  王元菼,十世,于乾隆三十一年()殿试中三甲第63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吏部文选司主事,有传。
  “一门三进士”,出自王允升次子王开基之后,即九世的王植,十一世的王衍福,十二世的王钟吉。王开基,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山东乡试亚元(举人第二名),有五子,三子王铨有二子沛忠、沛德。王沛忠之子、九世王植。
  王植,于雍正五年()殿试中三甲第名进士,后官至泉州知府。王沛德之曾孙、十一世王衍福。
  王衍福,于乾隆四十六年(1)殿试中二甲第25名进士,兵部主事迁员外郎,官至广东韶州知府(从四品);王衍福之子、十二世王钟吉。
  王钟吉,*庆六年()殿试中二甲第40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开封知府,官至道员(正四品),有传。曾为湖南学政,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之父何凌汉为其门生,师生亲密,钟吉死,凌汉亲带幼子何绍基莅临祭奠。并撰祭文由何绍基书写,书写石碑文云:”世德毓名流,罕见童年膺勇爵;重闱悲报服,莫将老泪溢琴堂。”均存市博物馆。
   王允升的三子王拓基,是孝悌楷模。其七代孙十二世王金策。
  王金策*庆二十二年()殿试中二甲第64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陇西知县,有传。
   相州王氏三支王智之后出“一门三进士”、“一门六进士”。王智有八子,9名进士皆出自长子王绍之后。
  “一门三进士”,是指八世的善宗、培宗、志宗兄弟三人。
  王善宗,康熙八年()中武举人,康熙十八年()中武进士,授台湾安平水师左营守备,为施朗的部将。
  王培宗康熙三十九年()殿试中三甲第5名进士,后官至京畿道(正四品);其弟王志宗。
  王志宗乾隆年间进士,钦赐翰林院检讨(从七品)。
   “一门六进士”出自志宗、培宗之长兄笃宗后人,即王笃宗之曾孙、十一世王应芬、王应奎、王应垣三兄弟,王应垣之子王琦庆、王玮庆兄弟,以及王应芬的孙子王家骧,既是“一门六进士”,也是名副其实的“兄弟三进士”、“兄弟两进士”、“父子三进士”、“祖孙二进士”。
   王应芬(~),乾隆四十六年(1)殿试中二甲第42名,户部浙江司主事,官至兴安知府(从四品)。
  王应奎乾隆五十二年()殿试中三甲第9名进士,新阳知县,有传。
  王应垣徙居王家巴山,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五年()殿试中三甲第41名进士,官至知府(从四品)。族谱记载:“乾隆庚戊进士、廷试一等第三名”(探花)。
  王应垣有三子,其二子王琦庆(~)、三子王玮庆(~),兄弟两人*庆十九年()一起参加会试,双双考中贡士。四月殿试,又双双高中进士。
  王琦庆列二甲第27名,户部江南司主事、直隶霸昌道、广东督粮道(正四品)。
  王玮庆列二甲第48名,翰林院庶吉士,改主事光禄寺卿,官至礼、户、刑三部侍郎,左副都御史(正二品)。
  王家骧(王应芬之孙)为与其同殿考试王琦庆、王玮庆的侄子,叔侄三人均榜上有名。家骧授任广东会同县知县。县志记载为王文骧殿试二甲第7名,翰林院庶吉士,开平县知县。
  相州王氏“进士家族”的出现,决非偶然。清刑部尚书、一代诗宗王渔洋(王士祯)的“先祖王贵从青州诸城迁至新城”(今桓台县)。王贵是王庠的二弟,后代有“一门三进士,六辈七尚书”。王庠王贵兄弟的后代共有进士48名,举人96名,贡生、监生数百名,87人有文学著术几百部行世,多收入《四库全书》。
   第一,从社会大势来看。时值清代“康乾盛世”,朝廷对科举取士的重视程度超过历代,使科举制度达到历史的极盛,具有深远的社会背景。首先,康熙皇帝巩固和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平定了“三藩之乱”,降服了台湾,加强了中央集权。把科举作为选取启用大批官吏的正途,以满足加强中央和地方政事管理的需求。其次,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正如清朝开国谋略家范文程所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再次,有助于加强思想统治。通过“四书五经”等考试内容,有效地达到用儒学统一民众思想的目的。
   第二,从地方风气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是培育“进士家族”的社会土壤。清代户部尚书何凌汉曾是相州王钟吉的门生,何凌汉的儿子何绍基是著名学者、书法家。传说王钟吉辞官回相州后,有一次何绍基专门来拜访王钟吉,王钟吉让何绍基坐下,何绍基连说不敢,一直站着说话,令随从感到不解。相州王氏为子弟择塾师,甚至从青州高薪请名儒教导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极广,反映了当地尊师重教的民风。
   第三,从家族内部来看。“东巷老实王家”到六世王开基于明末乡试中举亚元,清顺治初年授寿昌县知县,开了王氏读书做官的先河,以自身楷模,将王氏族人引上了科举进身的仕途。在“康乾盛世”的大背景下,王氏后人互助互勉,自信自强,为了实现个人和家族的理想而刻苦攻读。自己的勤奋加上历史的机遇,相州王氏家族“进士群”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清朝统治的没落和科举制度的衰微,相州王氏家族的科举之路也逐渐走到了尽头。然而,“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家风却在相州王氏家族流传至今。如清朝末年曾担任京议院代理议长的王凤翥;同盟会员、中华革命*人、国民*改组派首领之一、国民**部主任委员、中央委员王乐平;“拓荒者”和“山东共产*之父”、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王翔千,其兄弟子侄儿女早年参加革命,王象午、王志坚、王辩为山东最早的共产*员;王统照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现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王希坚、王愿坚为当代著名作家;王意坚为台湾的国际知名作家。在他们的身上延续着先人自强不息的家族传统和刻苦进取的奋斗精神。相州王的后人们,正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精神续写着新的辉煌。
  
  迁相州一支后人部分传略(明末至清)
  
  王开基,六世,字膴原,其先由小店子迁相州镇,父允升少孤,绩学勇于为义,岁浸,煮粥振乡里者半载,人以为有阴德,开基举万历四十六年乡试亚元(举人第二名)。初授寿昌知县,抚按以治状闻,擢工部虞衡司主事、升员外郎,八年使理南河水工,为检冗费,省夫役,民不警扰。十二年调营缮司,以病告归。卒年六十九,其孙王沛憬与再从兄王沛思同举四省乡试时,号二王,授泾县知县。王沛憬再从子王植,雍正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未散馆,授大城县知县,八年卓异,升泉州府西仓同知,未赴以疾归,举乡饮大宾,年六十八岁。开基弟拓基,
  王拓基,六世,见孝义传(县志)。子王锁,字北门,诸生,明季县多土贼,锁与从兄钺率众御之,众不敌,渐溃,锁谓钺曰:吾两人有老母,虽死无所逃,悉力拒,赤左肋,中贼矢,手出矢授钺,使射贼,族属获全,锁子沛懋,例贡,考取国子监教习,授信丰县知县。
  王恢基,六世,允升四子,字弘图,应童子试,获售,例应复校,闻母病即弃笔砚归,学使者谅其情得不黜,考官爱惜其才,谅解其情,议定其为附生。崇正十六年染疾曰:”天下乱矣,不及吾身幸也。”却汤药,不御而没,子鍈、钺、锡。有家传事绩载县志列传。配周氏,胶州孟家庄附生瑞宇公女,勅封安人、诰封恭人、诰封淑人、诰赠夫人、晋赠夫人。载乾隆诸城县志诰勅表。
  王鍈,七世,恢基长子,字伯和,顺治五年第三十二名举人、顺治六年(会试三十六名、殿试二甲三十三名)进士,翰林学士,历官户部浙江司主事员外郎、云南司郎中,十三年进江西饶州道参议,升贵州按察使,康熙二年升江南布政使,著有《破梦斋诗草》,有家传事绩载县志列传。配孙氏,相州岁贡献谋公女,继李氏高密县附生薪之公女,侧室郑氏、周氏,孙氏勅赠安人、诰赠恭人、诰赠淑人,李氏勅封安人、诰封恭人、晋封淑人。
  王钺,七世,恢基次子(宰相刘罗锅刘墉的外祖父),字仲威,号左庵,更号任庵,顺治十四年第二十二名举人、顺治十五年(会试一百一名)进士、十六年(殿试三甲第二名)进士,清文学家,康熙八年,选广东西宁县知县,康熙十八年召试博学鸿儒,有传。累官至山西巡抚,升任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赐御葬。著有《水西纪略》、《粤游日记》各一卷,《星馀笔记》一卷,《朱子语类纂》十三卷,《读书蕞残》三卷,《暑窗臆说》二卷,《世德堂集》四卷,均收入《四库全书》,《中华传世文选》选王任庵《六经论》一文。乡谥文贞先生,崇祀名宦乡贤祠,西宁县父老立有遗爱堂荫二祠,有家传事绩载县志列传。配隋氏,官庄附生壁公女,载《二十六史清史稿》烈女传《王钺妻隋》,勅封孺人、诰赠恭人、诰赠夫人、晋赠夫人。
  王沛思,八世,钺长子,康熙丁巳撷行四荟乡试中试解元(举人第一名)、康熙十八年(会试一百三十名,殿试二甲四十名)进士,康熙二十三年顺天乡试副主考官、编修。由庶吉士到左奉卿、左春舫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康熙甲子顺天正考官(正六品),有家传事绩载县志列传。乡谥文孝先生,著有《经进诗文》一册《元老在福》行世。配李氏,高密县丁酉举人熊公女,勅封孺人。
  王沛懏,八世,钺次子,字汝材,附贡,考授州同。配杨氏,本城顺治辛丑进士江南清河县知县蕃公女,勅赠孺人、勅赠安人、诰赠宜人、继冷氏胶州冷家村启升公女,勅赠孺人、勅赠安人、诰赠宜人,奉旨建坊,旌表节孝,载县志。
  王沛憻,八世,钺三子,字汝存,康熙二十三年第四十二名举人、赐进士出身(二甲),历任福建漳州府同知(五品)、温州府知府(从四品)、四川建昌道按察司副使、贵州按察使司按察使(三品)广西布政使司布政使(从二品)署广西巡抚(从二品)左副都御使、吏部右侍郎(从二品),雍正四年升加都察院都御史(从一品)衔加二级予告,以左都御史一品衔归,有《什一禄》一册《绿绮堂诗稿》行世,赐一品全葬,崇祀名宦乡贤祠,有家传事绩载《山东通志》,诰授中宪大夫(四品)、诰赠通奉大夫(三品)即赠太常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诰授中宪大夫(四品)、诰赠通奉大夫(三品)、诰授资政大夫(二品)、晋赠光禄大夫(一品)。诸城相州王氏即称之为“清左都御史王沛憻族”。配刘氏,勅赠恭人、诰封夫人、诰赠夫人、晋赠一品夫人。
  王沛恂,八世,钺四子,字汝如,号书岩(为王统照的八世祖),康熙二十六年第十三名举人、进士。先任海城知县,后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辞官后归九仙山隐居,有家传事绩载县志列传。闻氏节行载县志,乡谥孝惠先生,有《消暑漫录》、《匡山诗文集》行世,别集存十,《匡山集》六卷收入《四库全书》。
  王柯,九世,沛懏子,字可木,号南麓,雍正二年第四十二名举人,捐刑部广东司主事,历任浙江司员外郎,升江南道协理,陕西、山东、河南道监察御史(道台)。著有《源麓山庄志》一部,有家传事绩载县志列传:援例为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授御史,上命翰詹科道,按日分班,剳进经史,柯所进皆有要义,告归家居二十年,多义举,有别墅,在五莲山南,为一邑之胜。王柯曾在江南为官,回乡探母时特来九仙山胡林村探视隐居在匡山的叔父王沛恂,同家人一起游览九仙山中的靴谷山庄、孙膑书屋、侔云寺和丁家楼子的丁公石祠等山景,当走到九仙山前群山密林中的源麓村时,见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宛若仙境,于是决定在此建一别墅安度晚年。因这个山村当时属诸城县逄戈庄刘墉(刘罗锅)家,早有名士建舍入住,并在西山建有环山亭,一时买不下来。于是王柯回相州后托他姑(刘墉的母亲)说合花两白银,买下村东头近百亩风水宝地。因其还在任上,乃于雍正九年(年)又一次回乡,责成孙子王垂荣负责建造,建起一富丽堂皇的别墅—“源麓山庄”。有人向朝廷密告王柯大造宫殿式圆楼山庄,柯闻知一夜间将圆楼拆除,所拆木料、砖瓦运至村东南寨山修起庙宇。后朝廷派员查无实据,不再追究,这才敢在山庄居住二十余年。
  王槃,九世,沛懏继子,字般木,雍正元年一百三名举人,雍正八年辟荐,顺天府尹孙嘉淦保举授江苏省宝应县知县。有家传事绩载县志列传:以河工知县待补督修高家堰石堤,功坚补宝应县知县,甚有爱利,储粟食孤贫,施冬衣,邑人纪之。历守武进、嘉定,坐法免引见,仍以知县用,守沛县,岁饥请振不足,出私财数千佐之。坐前令事罢归,沿江男女焚香泣送,攀船不得行,日莫乃渡,年七十卒于家。
  王棠,九世,沛憻子,字尚木,诸城人,康熙五十九年第四十一名举人,雍正二年,捐授工部虞衡司员外郎,后授直隶口北道佥事,历任八年与督府有隙,被诬罢官。乾隆元年昭雪。以云南道府用,棠请终养。后乾隆东巡,棠迎于济南,蒙帝慰问将录用,俄顷感病而卒,年四十四岁。棠英毅勇往,处事果断,忠于任事。景陵碑石经年不得,棠独率石工凿山得石,才免工部诸官之责。他监督琉璃厂,尝变卖家产补前官之缺银,上闻嘉之。引见帝曰:“不自侵欺足矣,代人出金甘之乎?”棠说:“臣父沛憻命臣宁自损,不可以细事渎天听也。”上重之,下诏褒奖,谓:“实心任事,内外大小臣工皆如棠,朕复何虑!”可见棠之为人和皇上器重之深了。有家传事绩载县志列传。
  王元鹭,十世,柯长子,字仲序,乾隆二十一年第十六名举人,乾隆四十三年至五十年任河南省温县知县,历任河南太康县知县,光州、直隶州州判,西平县知县。有家传事绩载县志列传:历守太康、确山、荥阳、西平知县,以廉静称,连有父母憂除,服补温(县)令,岁治河堤,民免水患,(道光)十余年卒于官,温人怀之。妻张氏封孺人。
  王垂纪,十一世,元鹭长子,字肇修,乾隆三十年第九名举人,陕西长安县知县,历任湖北孝感、江陵等县知县,荆州知府。妻臧氏封孺人。有家传事绩载县志列传:除兴平知县,调长安,决狱平。父憂服阕,守江夏,徒补孝感、江陵,坐法镌级,闻母疾遂归,垂纪精强善谈,论德之纚纚,年七十九岁卒,子瑞金(嵊县知县)、为金(宣城知县)、南金(生员,妻单氏貤封孺人)。
  王为金,十二世,垂纪子,字练山,嘉庆俊监,安徽省宣城县知县。
  王渟,十三世,为金子,字德渊,道光贡生(秀才第一名)。
  王绮树,十四世,德渊子,咸丰贡生。
  王燕翔,十五世,宝树子,绮树继子,双承,字仞千,监生(清国子监太学生),四子功培、善培、心培、勋培。有三人身高2米以上。功培,身高2.02米(子宏钅其?三女淑芬、淑兰、永秀,子永江?、宏镇?女永兰?、锴,字铁华?五子,长永安三女森、琴、棉,二子志荣?子火召玮?、本荣?火召文、次子永泉?二女燕、宁,子欣荣?、三子文泉?女欣?、四子智泉?女怡臻?、五子云泉、一女文英?、钊,字景康?继子云泉子光荣,字木春?);善培,身高2米(秀才,撰写医书《症治撮要》七卷,二子钅尊,字敬先?子中流女梅、子栋?、铠,字义汉?女永湘,子同流女硕?);心培,身高2.05米(子钤?长子永业三子建村、建利、建荣,二女建梅、建青、次子永泰子建森、二女燕、敏?);勋培1.89米(无后)。
  王纪龙,十五世,诸城王家楼子人,晚清举人,终生献身教育事业,当塾师,办小学,任相州三级学堂学监。民国后,历任诸城县学务委员会主任,县立中学首任校长等职。艰苦创业,给予桑梓青年提供了深造的机会,在诸城享有盛誉,虽系清代遗老,但思想进步,拥护共和,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曾两次被当地劣绅指控为革命*而横遭监禁。年病逝于上海。
  王凤翥,十六世,字景檀,诸城相州人,为山东省咨议局议员,曾担任过京议院议长(代理)。会同族人创办王氏私立三级(中学、高小、初小)学堂。王氏捐出祭田五百亩(折合1市亩)收取地租为建校基金和常年经费。年秋学校成立任校长,曾获清朝学部金质嘉禾奖章。他是早期同盟会员,辛亥革命,诸城独立,被推为县议会议长。
  
  *的创建时期
  
  王翔千,十五世,宝树子,(-)名鸣球,号劬髯、劬园。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7岁入塾。19岁在齐鲁中学肄业,去北京考入清廷创办的译学馆,学德文。年毕业前夕,辛亥革命即将爆发,他接触了一些西洋文化和进步书刊,同情与向往革命年,他多方寻找救国救民之路,毅然赴济南任《齐鲁民报》编辑。翌年回家乡义务办学,自任校长兼教员,传播新思想,先后培养出一批新一代知识分子。因兴办新学,触怒当地劣绅,迫于压力,于年离乡赴济,发愤探求革命道路。年秋,参加“励新学会”。不久,他同王尽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于次年7月5日协助王尽美创办《山东劳动周刊》社,任主编。年春,他们3人又秘密组织济南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山东最早的共产*员之一。年9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组织成立,他首批入团并为领导成员之一。同年秋,中共济南支部成立,他负责组织工作,并受*组织派遣,往益都省立第十中学,以教员身份,发展*员,扩大革命力量。年,他同王尽美主编《晨钟报》,经常撰写揭露当政时弊的文章。年国共合作后,与王尽美一起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年2月,任中共山东地委委员。同年5月青岛惨案和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组织筹备济南10万余人的声援声讨大会。下半年,政治形势急剧恶化,因敌人通缉,被迫离济返乡,与*组织失去联系。但他仍坚持革命信念,先后动员8名子女外出参加抗战,并资助贫农子弟上学,动员邻里青年参加革命,掩护*的地下工作者。家乡沦陷后,伪区长以武力威胁他降服,他大义凛然,毫无动摇屈从之意。年,他任山东省参议员,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其后他孜孜学习,努力工作,并以每月节约的生活费,捐赠家乡农业合作社,支援农业生产,奖励劳模,直至年病逝。台湾作家姜贵(王意坚)长篇小说《旋风》的主人公方祥千的原型。其兄弟子侄儿女早年参加革命,王象午、王志坚、王辩为山东最早的共产*员,子王希坚,女辩(黄秀珍)、绩(满)、成、平权。
  王乐平,十六世,纪龙子,(--)名者塾,诸城人,中华革命*人,曾任国民*在山东、上海的负责人,国民**部主任委员、中央委员等要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为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也是山东地区反帝爱国斗争的杰出组织者之一。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当选为山东省临时议会议员和国会参议员,年当选为山东省议会秘书长。建*前夕,对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王尽美与王乐平是相距十多里的同乡,又是远亲,他们的母亲相互友好,王尽美是王乐平家的常客,交往密切,友情很深。王翔千、王志坚、王象午等也是王乐平的同族本家,相交甚密。年夏,在王乐平的支持和帮助下,王尽美、邓恩铭、王志坚等以书社为基地,秘密成立共产主义学会。11月王尽美等又发起建立励新学会。21日下午在济南商埠公园大厅召开成立大会上,王乐平到会祝贺并为学会捐赠基金。同时创办《励新》半月刊。王乐平创办的齐鲁通讯社和书社与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关系密切。与陈独秀相识,友情较深。齐鲁书社是《新青年》在济南的代派处,《新青年》也为齐鲁书社做广告宣传。齐鲁书社代为发行的进步杂志《曙光》是宋介、王统照、王晴霓等人于年11月建立的,主笔王统照。《曙光》的政治倾向由”促进社会改革”转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何孟雄等都是该杂志社的重要撰稿人。主编宋介成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王统照、王晴霓与王乐平同是诸城王氏家族,私人交往颇深。宋介、王晴霓等还多次回山东活动,与王乐平、王尽美、邓恩铭等人研讨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王乐平与北京先进知识分子联系密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首次决议由陈独秀“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陈独秀即与王乐平联系,请他“在济南组织共产*”。王乐平毅然向陈独秀推荐了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几位热衷于共产主义的青年学生和教师。年春,经过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的努力,济南共产主义小组诞生了。中国共产*成立后,王乐平与王尽美等人的交往仍很密切。年初放弃北洋政府要他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派遣,毅然接受共产*的邀请,作为山东革命团体的代表,与王尽美等人一起赴莫斯科参加了远东各国共产*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会议,实地考察了苏联的社会制度。回国后向孙中山汇报了苏联之行的观察所得,建议采用“俄国之组织方法”,孙以为然,遂按计划改组国民*。王乐平和王尽美一起创办了“平民学会”,一起为“国民会议促成会”而工作。大革命失败后,王乐平成为国民*改组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为蒋介石所忌恨,年被刺杀于上海。一代终生革命,出生入死,坚持正义真理,反对专制独裁的民主战士,壮志未酬,饮恨九泉。
   王象午,十五世,翔千弟,字振千(-),诸城相州人。年在济南工专读书时,参与发起成立了“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年1月,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并为中共济南地方支部成员。9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秋加入国民*。年夏和邓恩铭、延白真3人组成中共青岛小组(后改称青岛支部),他分管宣传,并任团青岛地委第一支部书记。年7月,青岛*组织遭到破坏。年秋,到青岛铁路小学教书,后到青岛商品检验局当职员。年,到济南铁路小学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原籍。年病故。
  王志坚,十六世,曾用名王石佛(-),诸城相州人。年就读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同年在济南参与发起组织励新学会,创办了《励新》半月刊。年,参加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年1月,作为山东的代表之一,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年在济南加入中国共产*。年去冯玉祥部队做事。年去杭州出家为僧。年被家人找回故乡相州镇,此后在相州王氏私立小学当校长。该学校被国民*马洪奎部队称为“赤化小学”。年国民*进攻诸城前王志坚被怀疑为国民*员,即实行隔离审查,后转县公安局。后来在战备转移时,因王志坚脚疾走不动,被枪杀于郝戈庄镇一带。事后予以纠正。
  王辩,女,翔千女,字慧琴,更名黄秀珍(~.4),山东诸城相州人。年9月受其父影响,在济南参加王尽美等人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年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年春由团员转为共产*员,是山东省最早的女共产*员。先后担任过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委临时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兼学生委员,“消寒社”、”山东济南妇女学术协进会”负责人,“山东女界国民会议促进会”执行委员。年受组织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和蒋经国、邓小平是同学)。年回国后在芜湖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工作时被捕。年夏出狱,在沈阳、丹东、哈尔滨、穆陵等地从事*的地下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大众日报》、《沂蒙导报》记者。年任北京图书馆苏联图书室主任。在大革命时期,积极学习、宣传马列主义,经常奔波于学校和社会各阶层之中,宣传革命道理,唤起人们的觉悟,组织动员各界妇女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对国民*的破坏活动进行有理有利的斗争。在敌人的监狱、刑庭中,临危不惧,严守*的秘密,保护*的组织,掩护同志,表现了共产*员的机智、勇敢和坚定的革命精神。年离休后带病撰写了20余万字的革命回忆录,为中共*史、妇运史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近代和现代著名作家
  
  王统照,十五世,秉慈子,(-)诸城相州镇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被称为北方文坛领袖。中国大学毕业,历任南开、山东等大学教授、文学院长、山东省文联主席,教育厅副厅长,文化局长等职。他的小说、诗歌创作著名于世。著有《沉思》、《黄昏》、《山雨》、《北国春》、《山东民间故事》、《春花》、《王统照短篇小说集》、《去来今》、《华亭鹤》。还有诗集《江南春》、《童心》、《这时代》、《放歌集》。译集《题石集》。《春雨之夜》、《霜痕》。散文集《号声》。中长篇小说《一叶》等。解放后有诗集《鹊华小集》,论文集《炉边文谈》等。
  王希坚,十六世,翔千子,当代作家(-.7)诸城相州镇人。曾任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山东省诗词学会副会长等。有民歌集《翻身民歌》,长篇小说《地覆天翻》、《变工组》、《雨过天晴》、《迎春曲》,诗集《远方集》,短篇小说《前沿阵地》、《牛棚诗人》、《牛棚棋手》、《李有才之死》、《亲人之间》、《天上档案馆》,中篇《忧天》等等。
  王意坚,十六世,珍千子,作品署名姜贵(~),本名王林渡,笔名辛季子,台湾国际知名作家,诸城相州人。代表作《旋风》获中华文艺奖。第一届吴三连文艺奖得主。文史评家夏志清说他:“正视现实的丑恶面和悲剧面。兼顾‘讽刺’和‘同情’而不落入温情主义的俗套,可说是晚清、五四、三十年代小说传统的集大成者。”《旋风》被推选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暨台湾文学经典三十。著作二十多部,有长篇小说:《迷网》、《突围》、《旋风》、《重阳》、《春城》、《江南江北》、《碧海青天夜夜心》、《白金海岸》、《小园花乱飞》、《卡绿娜公主》、《朱门风雨》、《炉花记》、《湖海扬尘录》、《焚情记》、《喜宴》、《烈妇峰》、《桐柏山》、《白马篇》、《无违集》(杂文集)、《花落莲成》、《苏不缠的世界》、《云汉悠悠》、《白棺》、《曲巷幽幽》、《姜贵自选集》(即长篇小说《晓梦春心》)、《永远站着的人》(短篇小说集)、《姜贵的小说续编》。
  王愿坚,十六世,振千子,当代军队作家(-),诸城相州人。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1月参加八路军,年入*。先后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任文化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支社记者、编辑室主任等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随部队行军、作战,看到和听到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给他深刻的感染和教育。这期间为配合部队政治教育曾写过一些小戏和演唱材料。年至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激发了创作热情,丰富了创作题材。于是,他在年6月写出了处女作《*费》,立即轰动了文坛,并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赏。从此,他开始了写作生涯,在不长的时间里,陆续写出了《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年根据李心田的同名小说与陆柱国合写了《闪闪的红星》电影文学剧本。年打倒”四人帮”以后,又发表了《足迹》《标准》《路标》等十篇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费》《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他还同别人合作创作了《四渡赤水》的电影文学剧本。
  
   部分诗文爱好者
  
  王乃征,尽美长子,(--9.6)享年91岁,早年就读于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年10月,经王辩(王翔千之女)的丈夫赵志刚和董昆一的介绍入*,年仅18岁投笔从戎,抗日救亡,少年报国,追随先辈踏上革命征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军务繁忙,在和平建设时期,鞠躬尽瘁,案牍劳形。曾任吉林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年以正军职离休。解甲后旋归笔耕,有《王乃征诗集》一卷,其中有《纪念王翔千百岁寿辰》、《悼王希坚》、《悼王愿坚》等诗作。
  王云泉,十八世,锴子,钊继子,年8月生于青岛,山东诸城相州人,中共*员,大学文化,毕业于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和省委*校经济管理本科。年公选考入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省直干部处干事、副主任科员、经济处主任科员、干部四处助理调研员、省委巡视组正处长级巡视专员。有论文收入《跨世纪改革发展战略》、《中华英才创新成就博览》。撰写《抗联回忆录》数篇,《刘滋玉——历尽艰险为抗战》及《历史和传说中的清官——刘墉》、《济南共产主义小组与山东的”王姓世家”》、《王渔洋其人》等分别在《吉林日报》、《城市晚报》、《新长征》等报刊上发表。出版长篇小说《游子苍生》上下、诗集《千古一叶》、《诗路心语》和《古韵新声》等。有诗收入《中国当代诗词格言名家精品集》,载《世界名人录》10卷。
  
  迁营子(大营庄)的一支后人
  
  王叔铭,名鑂,山东诸城人,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年春到广州,由山东省出席国民*一大代表王乐平、丁惟汾介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年秋回国脱*追随蒋介石。年秋起任中央航校飞行教官,中央航校洛阳分校主任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成都空军军士学校教育长,中华民国政府驻苏联大使馆空军武官等职。后接替周志柔长期担任中央空军学校教育长,国民*的空军人员大多出自其门下。个人出击记录余架次对日作战。年春授空军少将,时任空军第五路司令官。后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美国空军志愿大队中国人员管理主任,空军第三路少将司令兼空军参谋学校教育长,航空委员会代理副主任。曾指挥空军参加滇西、鄂西、豫西、鄂北、中原等战役,配合地面部队打击日寇。年任空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晋空军中将。年到台湾,任空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国防部防空司令。年3月任空军总司令,次年初晋空军二级上将。年7月任参谋本部总参谋长,对台湾军力进行嫡系大接替,成为受益者之一;年2月晋空军一级上将。年至今任联合国军事参谋代表团团长(常驻联合国安理会军事参谋委员会代表团团长兼空军代表);年4月任驻约旦王国大使。年退休。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曾当选为国民*中央常务委员,第七、八届中央委员,年后聘为历届中央评议委员,年起当选为第十三、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年10月28日在台北病逝,葬于台北五指山国军公墓特勋区一区。
  
  迁新城(今桓台县)一支后人(明清)
  
  王象乾(六世)字子廓,号霁宇,明朝时,被称之为“桓台新城‘王半朝’家”的朝廷重臣王象乾,从知县、兵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保定知府、口北道右参议、右佥都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转升左侍郎兼左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因其文韬武略,威震九边,任命为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追赠其父王之垣(户部左侍郎)、祖父王重光(前贵州参藩)、曾祖父王麟(前颖川王府教授)均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之衔,故额题“四世宫保。”又以兵部尚书兼属吏部,一直被封到朝廷少师兼太子太师,总督宣、大军务,为五朝元老,八十五岁病逝,赠朝廷太师称号,山海关老龙头原守备属内的《蓟、辽督师一览表》中有“天启二年王象乾”。《聊斋志异》中的《王司马》一篇指的就是其人。其它三篇《四十千》、《吃石》、《庙中鬼》写的也是王家的事。
  王象晋(六世)(-)字子进、康侯,号康宇,进士,授中书舍人。考选升任翰林、御史等职,为王渔洋的祖父,与其兄王象乾都是东林*人,曾因触怒阉*,被迫辞职回乡,数年后复职,历受河南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等职。王为人宽厚,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晚年优游林下,从事园艺和医药研究,自号”明农居士”,有时到田间轻微劳动。一生著述颇多,有《二如堂群芳谱》28卷、《赐闲堂集》20卷、《清寤斋心赏编》《剪桐载笔》《奏张诗余台壁》等行世,《群芳谱》按12谱分类,药居一类,对医药学有一定贡献。
  王士祯(王渔洋),新城一支王氏八世,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顺治进士。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从王重光到王渔洋,历代冠缨不绝,科甲蝉联,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出仕为官者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优越的文化环境、深厚的文学沃土造就了一代诗宗王渔洋。王渔洋家学渊源,自幼熏陶,很早就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六岁入学,八岁能诗,十五岁就有诗文出版,十七岁应童子试,三试皆是第一名,被誉为“神童”。王渔洋自扬州府推官历任十六任,累官至刑部尚书,一生飞黄腾达。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朱王。善古文,兼工词,其干济风节,多有可传。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精华录》、《精华录训纂》等十种。王渔洋(士祯)诗文一生,著述浩繁,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带经堂》集是他重病卧床,枕上口授,命儿子启开帮助编写成册,九十二卷,收诗余首。其父匡庐公,王渔洋的儿子王启钫(九世)官至唐山县令。先祖王贵元朝末年,从山东青州诸城迁至新城(桓台县)。有“一门三进士,六辈七尚书”。其四世祖王重光为第一个进士,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新立村街北的忠勤祠,又名王家祠堂,是为祭明代王重光(登辛丑科进士)而建。后堂3间,称为“司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祠堂。王象乾是明户部尚书王之垣(五世)之长子、王重光之长孙。新城镇“四世宫保”(董其昌书)砖坊,就是明朝万历皇帝为当时新城人兵部尚书王象乾所建。王士祯兄弟四人。
  王士禄,八世,顺治进士,官考功员外郎,工诗,与弟士祜、士祯号“三王”。有《司勋五种集》、《读史蒙拾》、《炊闻词》等。
  王士禧,八世,士禄弟,岁贡,有《抱山集选》。
  王士祜,八世,士禧弟,康熙进士,有《古钵山人遗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