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兴县最全的各村介绍过来看看你们村儿 [复制链接]

1#

定兴镇

南祖村店。居民户,人。耕地亩。投资46万元,建幼儿园一所;投资25万元,建广场1个、戏楼1个。村“两委”积极带领广大*员、群众发展经济,鼓励发展特色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养猪专业户13户,养猪余头,年收入约20万元。特色菜种植6亩,年收入12万元。建大棚3个,种植大棚蘑菇。服装加工厂4个,年收入20万元,铸钢厂机加工厂1个,年收入多万元。面粉厂1家,年收入12万元。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组建秧歌队1个,老年人吹拉弹唱队1个,常年进行活动。

北侯。坐落在定兴县最北端,北与涞水县接壤,东与高碑店市毗邻,西临据马河畔,南距县城15华里。人口人。耕地亩。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豆类、蔬菜等。主要经济来源有猪、牛、羊养殖和劳务输出。村内主要街道已全部硬化,建有农贸市场、娱乐活动中心、标准化小学、幼儿园等。

南侯。人口1多人,余户。耕地亩,以农业种植为主。

侯村营。位于县城北5公里处,东与高碑店市、北与涞水县交界。人口人,户。耕地亩。村西南处建有幼儿园、文化娱乐场和老年活动中心为一体的大院。院内西南为幼儿园,西北为文艺演唱室,东侧为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场,场内设有多项健身器材,靠北是戏台,在节假日供文艺演出使用。群众自发发展多种经营,现有鸡场3个、猪场多个,还有部分养牛户。

西城。位于县城城北,距县城5里。人口人,户。耕地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同时发展果树、大棚及林业苗圃。全村硬化道路米。

郝家房。人,户。耕地亩。村民主要以务农、养殖业(牛肉及屠宰)为主,部分外出务工、经商。该村有变压器2台,机井7眼,满足了家庭用电和浇地用电需求,为农业、养殖业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永兴庄。位于县城北8华里,临近高碑店市。人口人。耕地亩。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豆类、大棚菜等。经济来源有猪、牛、羊养殖,劳务输出。村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电力设施齐全。

北祖村店。位于县城北5华里,邻近高碑店市。人口人。耕地亩,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豆类、蔬菜等,经济来源有猪、牛、羊养殖,劳务输出等。村主要街道全部硬化,村内建有教学楼一所。

塔头。紧邻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1人,户。耕地亩。该村临近县城,劳动力就业情况良好,务工人员占全村总劳动力的70%。

小北头村。位于县城东北,国道东侧。人口人,户。耕地亩。先后发展了畜血蛋白饲料、水泥砂制砖、陶粒空心砖、陶粒烧制厂等企业。村民中保留着2个基础建设专业作业队,作包括瓦、木、电工、金属门窗制作,金属机具修理等。建成村民文化娱乐中心,村“两室”竣工并投入使用。

庞各庄。地处国道东侧,人口人,户。耕地亩。交通条件便利,有蔬菜大棚亩,主要种植芹菜、西红柿、黄瓜、豆角,经济基础良好。

李家庄。人口人,户。耕地亩。村西是国道,村内主要街道6条,道路平整并设有垃圾池,生态卫生状况良好。该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有蔬菜大棚11个,农闲时节劳动力以进城务工为主。养猪专业户3户。

沟头。位于新国道东,交通便利。耕地亩,人口人。该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成蔬菜大棚21个,养殖业以蛋鸡和奶牛为主,蛋鸡存栏量常年保持在1万只左右,奶牛保持在20头左右。该村特色是驴肉加工,常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沟头村驴肉远近闻名,货真价实。该村建有耐火器材厂、三友橡胶制品厂、百胜轮胎厂等,有效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

西辛告。位于国道东侧,北接高碑店市。耕地亩。总人口人,户。原属祖村店乡,年划为定兴镇所辖。西辛告原名西辛革,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曹合庄、西辛革,做小买卖过生活。西辛告村在大清乾隆年间修建了一座后山奶奶庙。庙会定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在文革期间原址奶奶庙遭到破坏,直到年由村委会筹建新址,落地重建,于年初建成。如今,每逢庙会期间客商云集,来参观者每天可达十万余人次。年,由台塑集团投资在该村建设了一所高水平教学楼—明德小学,明德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是一所现代化学校。

南辛告。位于定兴镇驻地东北4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人口人,均为汉族。耕地亩。农产品以小麦、玉米为主,也生产高粱、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村“两委”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打井30眼,建变压器4个。

东辛告。总人口人,户。耕地亩。年12月份完成村内道路整修,新增变压器2台。

三家疃。总人口人,户。耕地亩。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的70%。种植桃树25亩、大棚15亩,其余为粮食作物。根据县新民居建设规划,目前正在进行新民居建设。

郝家庄。由原郝家庄、薛家庄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人口人,户。耕地亩。经济收入以劳务输出为主。村内有华夏汽修厂、昌盛养殖场、纸花加工厂1个。

西石桥。唯一县城以南,国道东侧。人口人,户。耕地面积8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务农和外出打工。

韩家庄村。位于县工业聚集区,东邻三家疃,南面两合庄村,西面小店村,北面加会庄村。人口人,户。该村交通方便,东侧为吉祥街,南侧为南环引线,西侧是旧国道,北侧有朝阳路。

大沟。人口人,户。耕地亩。村民经济收入以农业和外出打工为主。下一步该村准备将南北中心主路重新硬化,彻底解决村民出行困难的问题。

肖皮庄。人口人,户数户。耕地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油料作物有花生、油菜,果木有鲜桃、核桃和苹果,正在进行特色核桃种植试点工作。蔬菜种植以黄瓜、豆角、茄子、白菜为主。除种植业外,畜禽养殖也是村民创收的有效途径。村中青壮年外出打工者甚多,主要从事基建、水暖及第三产业。

两合庄。位于县城南3公里,新老国道交汇处。人口人、户。耕地亩,糖葫芦加工是该村特色产业,近年来砂石料运输行业成为村民收入来源之一。

魏家庄。位于高速引线米处路南。人口人,户。耕地亩。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内有几户以养肉鸡为主的专业户。

东石桥。人口人,户数户。耕地面积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油料作物有花生、油菜,果木有鲜桃、核桃和苹果,蔬菜种植以黄瓜、豆角、茄子、白菜为主。除种植业外,畜禽养殖也是村民创收的有效途径。村中青壮年外出打工者甚多,主要从事基建、水暖等行业及第三产业。

周家庄。位于定兴县东南部,距县城2华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国道贯穿该村,东与京石高速公路毗邻。人口人,耕地亩。该村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豆类、蔬菜等。主要经济来源有猪、牛、羊养殖和劳务输出。完成了总投资70万元的镇卫生院建设。

新庄。人口人,户。耕地亩,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部分村民从事萝卜种植,近年来积极扶持蔬菜产业和养殖业发展,扩大劳动力输出,增加村民收入。

加会庄。人口人。耕地面积亩。定兴二中位于该村。新建文化娱乐场1个,添置了健身器材,供村民每天开展娱乐活动。

杜庄。人口人。村民主要以从事种植业为主,养奶牛户3户,养猪、羊5户。该村当前主要发展目标是,大力支持养殖业发展;建好村两室,选址建设文化娱乐中心;做好村东大道街道硬化工作,积极建设文明和谐村庄。

小店。位于定兴镇南端,西邻拒马河,是典型的农业村。人口人。耕地亩。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豆类、蔬菜等,还有部分花卉种植。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为主,兼有猪、牛、羊的养殖。筹资多万元,全面硬化村内街道,翻建了小学,完善了学校配套设施,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并成立了环卫小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南肖庄。位于县城西侧,紧邻县城,西邻拒马河,北邻北肖庄,南接新庄,东邻南关村。人口余人。耕地千余亩,其中沙滩地百余亩。种植业以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豆类、蔬菜等,主要经济来源有猪、牛、羊养殖。

北肖庄。位于县城西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定易公路贯穿该村。人口人。耕地亩,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蒜苗、蔬菜等,尤其是蒜苗种植已有二十年的历史,种植规模逐年增加。主要经济来源是依托定兴中学发展商业以及外出打工。年投资10万余元进行了街道公路硬化,绿化街道多米,栽植绿化苗木多株。

北河镇

北河店。位于定兴县人民政府驻地南5.5公里,中易水、北易水、南拒马河三流汇合处,东有京广铁路、公路通过。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除回族人外,余为汉族。耕地面积亩。为北河镇政府、北河村委会驻地。秦末(约公元前年)此地建村,因位于南拒马河渡口,取名河阳渡。因本村南有南河,北有北河,沿至明末,南河淤平,只剩下北河,又更名为北河。金建都北京后,此地是北京至保定驿站,开店铺的较多,故更名为北河店。

郑村。位于北河镇驻地西北偏南7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该村建于唐朝(年~年),相传村东西、南北大街均宽三丈六尺,街正且直,故借此取名为正村。因“正”、“郑”同音,后演变为郑村。

仓巨。位于北河镇驻地西北偏南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5人,除满族人外,余为汉族。耕地面积亩。据传在三国时期(年~年)以前,该村地处古运河北岸,为历代粮仓(粮食集聚之处)重地,后有人于此定居,借此取村名仓聚。后以同音字“巨”演变为仓巨。

红树。位于北河镇驻地西北偏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相传三国时期(年~年),沿古运河北岸有一片枫树林,每经秋霜树叶变红,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取村名红树。

史家庄。位于北河镇驻地西北偏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相传唐朝时期(年~年),有史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史家庄。

红树营。①红树营。位于北河镇驻地西北偏南1.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除满族人外,余为汉族。耕地面积亩。为红树营村委会驻地。相传三国时期(年~年),沿古运粮河北岸有一片枫树林,每经秋霜树叶变红,后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因西靠军营粮仓,借此取村名红树营。②北三里铺。位于北河镇驻地西南偏0.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属红树营村委会所辖。相传金朝(年~年),此地建村,因村东有驿站,沿途设有店铺,距北河店三里,故名三里铺。为区别重名村,于年更名为北三里铺。③六里铺。位于北河镇驻地西南l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属红树营村委会所辖。相传金朝(年~年)此地建村,因村东有驿路通过,沿途设有店铺,距北河店六里,故取名六里铺。④泥瓦铺。位于北河镇驻地西南1.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属红树营村委会所辖,相传明朝时期(年~4年)有人在此地建村,因地势低洼,故名泥洼铺。后演变为泥瓦铺。

耿家庄。位于北河镇驻地西南偏北3.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相传明朝时期(年~4年),此地是耿家坟,后看坟人在此定居。取村名耿家庄。

西刘家庄。位于北河镇驻地东南偏南1.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明初(约年),有刘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刘家庄。后分为2个村,该村居西,故更名为西刘家庄。

东刘家庄。位于北河镇驻地西南1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1亩。明初(约年),有刘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刘家庄。后分为2个村,该村居东,故更名为东刘家庄。

十五汲。位于北河镇驻地西南偏南4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相传宋朝时期(年~年),从山西移民至此,因该地有十五眼泉源,故得名十五汲。

固城镇

二街。总人口1人,耕地1亩。位于镇政府西1.5公里,东距京广铁路、国道1公里。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高效农业有很大发展,工副业以大木材、铝合金加工为主。

三街。总人口人,户,耕地亩。位于固城商贸区北部,东距京广铁路、国道1公里。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棚菜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

四街。总人口人,耕地亩。位于固城街内商贸区中心,是一个半商半农的村。新育村隶属四街村支部,位于普查路北,人口人,户,耕地面积亩。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

八街。总人口3人,户,耕地亩。经济发展以运输业、经商为主,集体经济较充足。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

国兴。总人口人,耕地2亩。京广铁路线贯穿该村,国道由村东侧通过。农业种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林牧业发展较好。

北庄头。总人口2人,户,耕地亩。位于镇政府正西2.5公里,固姚路南侧。过去全村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及其它杂粮为主。近年来,棚菜生产得到迅猛发展,全村90%以上农户种植棚菜,总面积达到多亩,每年生产甜椒、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多万公斤,供应北京、天津、保定、内蒙古及邻近各县市。村集体投资建成蔬菜批发市场,有力地带动了周边村的棚菜生产,现已成为全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东马家庄。总人口人,农户户,耕地亩。该村家家户户有种菜籽的传统,据今有多年的历史,品种达50多种,远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

三里铺。总人口人,耕地亩。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工副业以酱菜、面酱、养殖为主。

南罡上。总人口人人,耕地1亩,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农作物为主,近年来,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蔬菜大棚个,栽种桃树50余亩。

北罡上。总人口人,耕地亩。农业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近年来,不断调优农业结构,高效设施蔬菜大棚、林果业、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

南太平庄。总人口人,耕地0亩。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林果及高效农业也有较大发展。工副业以运输、模型制造为主。

北太平庄。总人口人,耕地亩。该村建成以铸造、模型、化工、金属结构、抽纱制品、水泥制品等为主业的企业25家,形成了小有规模的北太平庄工业小区。在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果生产,林果总面积近亩,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水果批发市场。生产出鲜桃个大、色正、味美,产品除销往京津外,远销黑龙江、辽宁、广东、新疆等地,并且还出口俄罗斯、泰国。

南店。总人口5人,耕地亩。南店村商贸发达,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畜牧业发展很快,养鸡、养猪、养兔专业户增多,并且逐渐步入规模化生产。

北店。总人口3人,户,耕地亩。农业种植以优质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向多种种植经营转化。重视发展高效农业,发展冬季温室和普通大棚百个。该村养殖业较为发达,以荣达畜禽公司为龙头,带动农户饲养肉鸡、蛋鸡、童子鸡等,形成饲养、销售一条龙式服务,远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大城市,成为远近闻名的肉鸡养殖加工基地。

陈村营。总人口人,户,耕地亩。农业种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子弹头辣椒是该村的特色农业,每年种植辣椒2多亩,年产辣椒50多万公斤,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市并打入国际市场,销往日本、美国等国。

南合庄。总人口人,耕地亩。农业种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近年来,小辣椒种植发展较快,林牧业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肉鸡饲养形成了规模。工副业以塑料印刷、化工生产为主。

久安庄。总人口人,户,耕地亩。该村以农业为主,温室大棚菜、食用菌、蒜苗种植业发展较快,餐饮、商业、五金、建筑、建材等行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台上。总人口人,耕地亩。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工副业以印刷、养殖、钠灯制造为主。

贤寓镇

贤寓。位于定兴县城西南20公里,是贤寓镇政府所在地,总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人,户,耕地7亩。以农业生产为主,并有化工、电子、食品加工、养殖、商贸等多种产业。

龙华。位于贤寓镇政府西2公里,人口人,耕地亩。龙华村土壤肥沃,通讯发达,经济收入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交通便利,村内道路硬化率达%,张石高速斜穿南北。

百楼。位于贤寓镇东北部,易水河南岸,耕地亩,人口人。该村小微企业不断壮大发展,现有彩印厂5个,从业人员人。规模化养殖厂15个。农作物种植以花生为主,近年来随着企业产值不断增加,解决了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村人均收入年年递增。

北大牛。位于贤寓镇北塘公路北部,耕地3亩,人口人。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导,花生是该村的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1亩,年产花生吨。该村养殖业发展迅速,现有多家养猪、养牛、养羊户。有2个中型养猪场,现生猪存栏头以上。蛋鸡养殖户16户,年存栏都在0只以上。

北幸。位于贤寓镇东北部,耕地面积亩,人口4人,户。养猪现已经成为该村的特色产业。建立了以双利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合作社加农户的养殖产业连锁链。现该村年出栏优质品种种猪头以上的有11家,年出栏头以上的有46家。

常乐富。位于镇政府北2.5公里处,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耕地亩,人口5人。大棚种植是该村产业特色。

陈村。位于贤寓镇南部,总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3亩,人口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导产业。养殖业逐步成为本村特色产业。

沽酒。位于贤寓镇西北部,中易水河南岸,西邻京昆高速,南距北塘公路2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亩,人,户。该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生产小麦、玉米、花生,每年正月二十一为传统庙会,每逢农历五、十为集市。

南大牛。南距北塘公路1公里,距镇政府4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亩,人口人,户。通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该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村,土质为沙土,农作物以花生、小麦、玉米为主,尤其适合种花生;养殖户30户,其中大型养羊户13户、大型养猪户2户,现代养鸡场1户。

南旺。位于北塘公路南侧,距镇政府2.5公里。耕地亩,人口人。该村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并有花生示范基地。辣椒、麻山药等经济作物种植初见规模。除种植外,该村70%以上的村民从事花生加工业,近几年来在花生深加工方面有所发展。

南幸。位于贤寓镇东部,总面积6.1平方公里,耕地亩,人口人。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导,以地瓜种植为特色经济。

西幸。位于镇政府东北5公里处,全村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亩,人口0人,户。农业方面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导产业。

小牛。位于贤寓镇北部,北靠易水河,总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亩,2人,户。该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生产小麦、玉米、花生和烟草,生产的烟叶在本地小有名气。每年正月二十一为传统庙会,每逢农历一、六为集市,形成了市场一条街,有五金百货、餐饮、浴池、农资,面粉加工厂和老铁牌播种机生产厂,有箱包缝制、服装加工厂和手工刺绣厂等,村内两室装修一新,整齐美观,村小学教学楼焕然一新。村有传统的音乐会和武术会,组建了秧歌队和歌唱队,丰富了文化生活。

天宫寺镇

天宫寺。位于县政府驻地东南偏北9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71亩。为镇政府驻地。唐朝时期(~),此地建大寺一座,名为天宫寺。遂以寺取村名为天宫寺。

太平庄。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偏南4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人口l人,耕地面积亩。相传明朝中期(年左右),从外地迁来李、王二姓人家,在此定居建村,取名老虎庄。因村名与杨各庄发生纠纷(杨、羊同音,老虎吃羊),后经调解,该村更名为太平庄。

张祖庄。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4亩。明初,燕王扫北时,燕王手下武官张标,把妻、子留在此地,故取名张子庄。l年,更名为张祖庄。

李八营。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偏北2.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五代时期(~),由陕西行州迁来八户李姓人家。在此定居建村,借姓氏取村名为李八营。

顺河营。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北偏北2.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人口1人,均为汉族。耕地面积l亩。该村原名为仁合庄,民国二年(),因该村北有条小河,故更名为顺河营。

阎家营。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北偏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1.58亩。明初,燕王扫北时,路经此地,留下两户阎姓人家于此定居,故以姓氏取村名阎家营。

孙各庄。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l.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现有人口人。耕地面积亩,元初有孙姓人家来此定居,发展成村,以姓氏取村名孙各庄。

谷家村。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北偏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l亩。明成化年间(年左右),该村共有15.8亩宅基地,都是谷家的,故取名谷家村。

界河铺。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北偏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34亩。相传北宋时期(~),该村东有条河,以河为界,东为高碑店,西为定兴。借此取名界河辅。

北马坊。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南偏南l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3亩。相传元初,有个叫芦万良的人,进定兴城内盗窃被困,后被马驮出,跑到此地,因累马死,后建马王庙。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借此取名马坊村。后分成两村,因该村在北,故取名北马坊。

南马坊。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南偏南1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人口1人。耕地面积9.1亩。相传元初,有一名叫芦万良的人,进定兴城内盗窃被困,后被马驮出,跑到此地,因累马死,后建马王庙。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借此取名马坊村。后分成两村,因该村在南,故取名南马坊。

天边。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南偏东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人口1人。耕地面积亩。相传元朝时期(1--),曾有一乞丐为皇帝治病,皇帝病好后,这个乞丐早已出宫,皇帝命人寻找,并下令说:“即使找到天边也要把他找回来。”正好找到这里,找到了此人,借此取村名为天边村。

西黄河。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南偏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0亩。相传北宋时期(~),有黄姓人家在斗门河岸定居建村,取村名为黄家河。因该村位于斗门河西侧,于l年更名为西黄河。

老君屯。老君屯村位于天宫寺镇驻地东南偏北3.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土质。人口2人。耕地面积亩。相传元朝时期(1--),此地常驻军队,后有人在此定居,取名老军屯。因“军”、“君”同音,后演变为老君屯。

辛保庄。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5.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据查清乾隆年间(--),有张、*、凡几家迁此定居,张姓人家进朝为官后立村,曾建城堡。为表示辛勤保国,故定名为辛保庄。

高家庄。位于天宫寺镇驻地北7.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7人。耕地面积亩。据查清顺治年间(4--),有高姓人家从山西迁此地定居,后建村,以姓氏取村名高家庄。

北斗门。位于天宫寺镇驻地北8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据查宋朝(~),李姓人家从外地逃荒至此定居,后建村。因贫穷门户小,故取村名斗门。l年根据居住方位,更名为北斗门。

南斗门。位于天宫寺镇驻地北7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7人,耕地面积2亩。相传宋朝(~),有黄、何两姓人家来此定居,以开店谋生,取名黄何店。后黄、何两姓绝户,原村名无意义。因该村位于斗门村南,故改名为南斗门。

中斗门。中斗门村位于天宫寺镇驻地北7.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2亩。相传宋朝(~),有黄、何两姓人家来此定居,以开店谋生,取名黄何店。后黄何两姓绝户,原村名无意义。因该村位于南斗门、北斗门两村中间,故取村名中斗门。

陶洼。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6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据查清初(约年),周姓人家(满族)从东北随顺治进关,在此定居建村,为表示他们陶然快乐,又因该村地势低洼,故取村名陶洼。

铺头。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5.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据查宋、辽期间,有古运粮河由此通过,曾是码头,杂姓定居,买卖店铺很多,故得名铺头。

胡家庄。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据查清乾隆年间(~),有胡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胡家庄。

西王各庄。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1亩。据查宋朝(--),宋、辽经常在此征战。这里曾建兵器厂,故称铁匠营。后有王氏大户来此定居,改称王各庄。l年,根据自然村居住方位,更名为西王各庄。

北王各庄。位于天宫寺镇驻地西北3.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潮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据查宋朝(--),宋、辽经常在此征战。这里曾建兵器厂,故称铁匠营。后有王氏大户迁此定居,改称王各庄。l年,根据自然村居住方位,更名为北王各庄。

东落堡乡

东落堡村。辖两个自然村。①东落堡。位于东落堡乡政府驻地西偏南4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人,除满族人外,余为汉族。耕地面积亩。为东落堡村委会驻地。据传唐末宋初(年前后),此地临河,有人于河底挖出一石娘娘,人皆称宝,借此取名落宝。后改写为落堡。为区别于西落堡而定名为东落堡。②落堡新村。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有人。隶属东落堡村委会。1年,城关公社在此地开办农、林、畜牧场,故名“三场”。年东落堡部分村民迁居此地,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落堡新村。

北大位。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6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人,为满、汉混居,其中满族占50%以上。耕地面积亩。相传明嘉靖年间(2-6),该村陈姓人在朝内居官“大卫”,有钱有势,土地很多,取名大卫村。民国初(约年),官方为收租方便,将该村分成两部分,位居北部的名为北大卫。后以同音字演变为北大位。

南大位。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5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相传明嘉靖年间(2-6),该村陈姓人在朝内居官大卫,有钱有势,土地很多,取名大卫村。民国初(约年),官方为收租方便,将该村分成两部分,位居南部的名为南大位。后以同音字演变为南大位。

吴村。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6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相传明永乐年间(-),有张、王、韩三姓人家由山西大宁县迁居此地,立庄于田候村北五里处,取名五里。后建庙更名为吴村。

田侯。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北2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相传金大定年间(1-),有杨、张、谷三姓人家迁居此处,繁衍成村。因该村位于大田村后,故取名田后,后改写为田侯。

东五里窑。辖4个自然村,人口人。耕地面积1亩。①东五里窑。东五里窑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质土。为东五里窑村委会驻地。清初(约年),韩、耿二姓人家于此地筑窑烧砖为业。因距定兴城东关五里,借此得名五里窑。又因该村位于窑东,解放后更名为东五里窑。②西五里窑。西五里窑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1.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质土。据查清咸丰二年(),马姓人家由安平县、杨姓人家由田侯迁居此定居,筑窑烧砖为业。因在东五里窑西侧,故取名西五里窑。③郭家亭。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明末清初(-4),此处是郭家坟地,建有四望亭一座,后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借此取名郭家亭。④郭坊。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0.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清乾隆年间(-),张士芳由山西逃荒至此,与几户穷人为财主看园种菜,遂称锅伙。年更名为郭坊。

大田。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北0.5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人,汉族。耕地面积亩。据该村庙宇碑文记载,北宋时期,这里有三街、六市,村大田多,故名大田。

大任。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4.5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明永乐年间(-),有秦姓等户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此落户建村。为取仁义之意,取名仁村,清乾隆年间(约年),又分为大、小两村,该村较大,取名大仁。因“仁”、“任”同意,后演变为大任。

小任。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北5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据查明永乐年间(-),有秦姓等户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此落户建村。为取仁义之意,取名仁村,清乾隆年间(约年),又分为大、小两村,该村较小,取名小仁。因“仁”、“任”同意,后演变为小任。

西陈家庄。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0.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据《定兴县志》载,本村为明熹宗皇帝(1-)生母陈皇太君的故里,由其姓氏取名陈家庄。因本县有两个陈家庄,该村在西,于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西陈家庄。

西相盖。辖两个自然村。①西相盖。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为西相盖村委会驻地。据传说,该地五龙圣母庙有一井,舜王淘井,被其弟象将井口盖上,欲加害以谋其政,故借此取名象盖。年分成东西两村,该村在西,故为西象盖。“相”“象”同音,后演变为西相盖。②郭家坟。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50人。清末(约年),有刘姓人家为郭家看守坟墓,后繁衍成村,取名郭家坟。

东相盖。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1.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少为沙壤土。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据传说,该地五龙圣母庙有一井,舜王淘井,被其弟象将井口盖上,欲加害以谋其政,故借此取名象盖。年分成东西两村,该村在东,故为东象盖。“相”“象”同音,后演变为东相盖。

东册上。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3.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金大定年间(1-),有豪富陈姓,所属农田方圆达数十里,租种其田者众多,具名成册,其村取名册上。又据明正德十年()万公碑记载,该村为栅上村。后演变为册上村。明末(约4年)分成东西两村,该村居东,取名东册上。

西册上。位于东落堡乡驻地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金大定年间(1-),有豪富陈姓,所属农田方圆达数十里,租种其田者众多,具名成册,其村取名册上。又据明正德十年()万公碑记载,该村为栅上,后演变为册上村。明末(约4年)分成东西两村,该村居西,取名西册上。

南引。辖两个自然村。①南引。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有1人。耕地面积亩。为南引村委会驻地。相传唐末(约年),此地原有兴教寺一座,后被洪水冲毁,又于寺址东北一里处重建,村民向寺南迁移,繁衍成村,故取名南引。②南引庄。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4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有人,属南引村委会管辖。明朝中期(约1年左右),此地由看守刘爷庙的韩姓人家开始定居,后发展成村。因距南引村近,故取名南引庄。

东引。位于东落堡乡驻地西南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少为沙壤土。人口人。耕地面积7亩。据明朝刘太监祖坟碑文记载:明永乐二年(),于、刘、李三姓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来,落户于东泉寺西,后来向寺东发展,繁衍成村,故取名东引。

高里乡

东高里。位于乡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1亩。据《定兴县志》载高里为战国时期(公元前—公元年)燕国乐士高渐离故里,借此取名高里。后来根据所处方位又分为东高里、西高里和高里店村。

西高里。位于乡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据《定兴县志》载高里为战国时期(公元前—公元年)燕国乐士高渐离故里,借此取名高里。后来根据所处方位又分为东高里、西高里和高里店村。

高里店。位于乡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据《定兴县志》载高里为战国时期(公元前—公元年)燕国乐士高渐离故里,借此取名高里。后来根据所处方位又分为东高里、西高里和高里店村。

长安城。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1亩。据《定兴县志》载:汉宣帝时(约公元前73年),幽州刺史李宣娶范阳公主为妻,因公主怀念长安,在此地筑城,以象征长安,借此取名长安城。

金台陈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7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此命军士用土筑高台,置黄金于台上,广招天下士,名黄金台。又于此地陈兵布阵,故取名为金台陈村。

平堽。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8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4人,耕地面积亩。该村在中易水北岸,顺岸有一条又高又平的土岗,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人在此定居。因地形而得名平岗,后演变为平堽。

北章。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6.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相传战国时期,南章在中易水北岸,地势较高,每逢涨水,不易流进,故取名难涨,因“难”与“南”同音,“涨”与“章”谐音,后演变为南章。该村在南章村北,故得名北章。

南章。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7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相传在战国时期(公元前—公元年),南章在中易水北岸,地势较高,每逢涨水,洪水不易进村,故借此取名难涨,因“难”与“南”同音,“涨”与“章”谐音,后演变为南章。

沿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相传宋初(约年),有人在此定居,因该村位于北易水河西岸,地势较低,常受水淹,故取名淹村。“淹”与“沿”谐音,后演变为沿村。

石柱。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4人,耕地面积亩。北齐太宁二年(),此地建一幢石柱,柱身刻颂文记载当时此地因葛荣、杜洛周起义,民死无数,义士王兴国等人打扫残骸合葬于此,初立木柱为标志,后改为石柱。有人在此定居,发展成村,取名石柱。“义慈惠石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桑。位于乡政府驻地北0.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相传在金朝时期(—),有古老桑树一棵,甚为繁茂,有人在树旁定居,后发展成村,借此树取名古桑。

景安。位于乡政府驻地西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约公元25年前),丢金马鞍于此,故借此得名金鞍村,因“金”“景”音近,沿至北宋(约年左右),演变为景安。

究室。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1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褐土,少为沙壤土。人口人,耕地面积7亩。据传西汉初期(约公元前年),有郝、李等户人家于此建村。旧为沟深,后演变为究室。

易上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据县志载,该村建于北宋时期(—),相传当时塘泺水与此相通,船运皆下载于此,故取名系上,后因塘泺水淤为平地,船运停止。因该村位于中易水北岸故更名为易上。

北庄。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明末(—3),有吴姓人家由山西太原迁此定居,因该地位于易上村北而得名易上北庄,原属易上村所辖。1年建人民公社后,与易上村分开,更名为北庄。

易上营。位于乡政府驻地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3人,耕地面积亩。明初,燕王扫北曾在易上村东北1公里处驻兵营,后兵营迁走,有人在此定居,借此取村名易上营。

王村。位于高里乡驻地东南5.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5人,耕地面积亩。据传唐末(约公元年),有王姓人家迁此定居,后发展成村,以姓氏取村名王村。

辛安甫。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2人,耕地面积亩。相传明朝(—4),有人在此定居建村。该地处于古运粮河北岸,为河陆商埠码头,取其吉利,名为辛安埠,后演变为辛安甫。

韩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7人,耕地面积8亩。相传北宋初(约公元年)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因为土地瘠贫,村民生活贫苦,故取名寒村。后来村民感觉村名不雅,以同音字“韩”更名为韩村。

河内。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7公里处,地势平坦,为褐土质。人口人,耕地面积亩。该村建于春秋时期(前—公元年),因位于中易水河、北易水河、南拒马河汇合处,三面环水,故取名河内。

李郁庄乡

李郁庄。位于李郁庄乡东部,地势平坦,为潮土质。共有户、人。耕地3亩。汉朝时期(前—公元年),以李、郁两姓人家建村,故以姓氏取名李郁村。明初(约年)村中建大寺一座,后更名为李郁庄。

杨各庄。位于李郁庄乡中部,乡政府所在地,地势平坦,为潮土质。共有户、人。耕地亩。相传宋朝(—年),有杨姓人家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村名杨家庄。沿至明初(约年),有异姓迁居此庄,后更名为杨各庄。

傅家庄。位于李郁庄乡中北部,地势平坦,为潮土质。共有户、人。耕地亩。相传隋朝时期(—年),有傅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傅家庄。

东陈家庄。位于李郁庄乡西部,与定兴镇接壤,地势平坦,为潮土质。共有户、人。耕地亩。明初(约年),有陈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陈家庄。为区别于定兴城西西陈家庄,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东陈家庄。

彭各庄。位于李郁庄乡东部,与天宫寺镇接壤,地势平坦,为潮土质。共有户、人。耕地亩。相传宋初(约年),有彭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彭家庄。后因异姓迁入此庄,更名为彭各庄。

古庄营。位于李郁庄乡西部,地势平坦,为潮土质。共有户、人。耕地亩。相传元朝(1-年),此地受北方鞑靼(俗称达子)统治,由此得名达子营。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暂行规定的精神,于年4月4日,更名为古庄营。

张百户营。位于李郁庄乡中部,地势平坦,为潮土质。共户、人,耕地面积亩。清朝嘉庆年间(~年),有张姓迁此定居,以姓氏更名为张百户营。

牛家庄。位于李郁庄乡西南部,与北田乡接壤,地势平坦,为潮土质。共有户、人。耕地1亩。明朝时期(-4年),有牛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牛家庄。

侯官营。位于李郁庄乡东南部,地势平坦,为潮土质。共有户、人。耕地亩。相传明永乐年间(-年),成祖迁都北京。随行官候、陈、张结为盟兄弟,在此安家,因侯姓为大,故以其姓氏取村名侯官营。

东史家庄。位于李郁庄乡东南部,地势平坦,为潮土质。共有户、人。耕地亩。相传明宣德年间(-年),有史姓人家从涿县上庄迁此定居,取村名下庄。后来史姓兴旺,因位于定兴城东,故更名为东史家庄。

玉保庄。位于李郁庄乡南部,地势平坦,为潮土质。共有户、1人。耕地6亩。该村原名韩家台,相传明朝时期(—4年),村南修玉皇庙一座,意受玉皇大帝保佑,故更名为玉保庄。

永安庄。位于李郁庄乡东南部,地势平坦,为潮土质。共有户、人。耕地1亩。明末(约年),有王姓人家迁此定居。因当时人们厌恶战争,希望安定,故取村名永安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