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闽泉州府惠安县 [复制链接]

1#

亭俯清漪揖翠岑,好风吹面月盈襟濯缨孺子沧浪兴,抱膝高人梁父吟

惠安,在泉州城北海滨。宋太平兴国十六年析晋江县(泉州附郭)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县名取“以惠安民”之义。自古便是泉州属县,与晋江、南安合称泉州三邑。是闽南侨乡和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素有“海滨邹鲁”、“雕艺之乡”、“建筑之乡”、“渔业强县”、“食品工业强县”、“世界石雕之都”之美誉,自古便是闽南一要港区。

古人建都置邑,必审择山川风气,惠安则大帽山南驰为云峰,东平卧龙诸山,至螺山端整圆秀,而县治负焉;其西稍北为莲华峰,水出其间,循螺山西址经县治前,至楼山之阴过石亭东流入民田,与诸水汇焉而通海。又其境内濒海曲折,有崇武、獭窟、小岞、黄崎、峰尾五澳,俱立城垒以控制大海,是为制其地势伏曲而保小邑安平。

惠安县城,传宋初置县时卜地得螺山,遂在山南建县治,螺山负邑,又城形如“螺吐肉”,故素称“螺城”。县城随山势而设,南北狭长伸出而轴线偏右,又有二水出城西峰间,穿城东西而复流,其南者曰龙津陂,北为龙湫沟。县衙、文庙、城隍东西比邻,居西半城中部,处二水之间,不依城内中轴而往南北校正,往北则遥对山势,以成“背山面水之势”也,县署文庙更是同占一地,县署偏阔而庙学狭长。

城墙,县初未有城,至明嘉靖三十一年以御倭计方议筑城,明年十月竣工,周九百八十六丈五尺一寸九分,基阔一丈二尺,上阔一丈,高一丈九尺,雉堞一千八百七十五,内外且甃石,为门四:南曰通惠、北曰朝天,东曰启明,西曰永安,西北设水关曰至莲有二门,通莲花山之水入龙津陂经东水关入海,东水关名龙津立门三,又北有水涵亦辟东西二门,中各设石,以堤防之;三十七年倭至,赖城得安,三十八年添筑月城门并增三尺,又因西北山高俯瞰城中而设敌楼二、敌台三,三十九年环城浚壕一千三十丈,干涸无水;四十年铺木筑望楼五十座,万历二十四年四面各建敌楼及连房一千七百间,三十八年再建东西敌楼二座,崇祯十八年添东西炮台各一座。清顺治至康熙,惠安曾于清军和明军郑成功、郑经之间多次拉锯,三藩平后始定,顺治十一年曾被郑成功部明军焚毁官舍等,十二年重修城墙,将雉堞合三为二,外窄内宽,更门名:南积庆、北厚镇,其后多次修缮,乾隆三十年大修,道光七年增建旧式四方炮台八座,今已全然无存。

县衙,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六年,中为正厅,有堂曰中庸、岁寒、瑞桂、瑞渫,又有见梅亭,绍兴中重修,淳熙间再建匾其堂曰简静,元至正间两度焚于寇;明洪武四年重建,辟正厅东为典史厅,西为库房,东为燕堂,前翼两廊六曹分列之,又前为仪门,其外谯楼,吏舍居左,监狱又在舍西南,宣德七年重建仪门,正统七年又重建谯楼并修诸厅舍;先前有谶言称署不利改动,自宋以来遂隘狭苟简,不称观美,至成化十八年方重新布置,方位不易而规模拓增;清顺治五年、十一年两次为郑成功部明军焚毁,康熙十七年又陷于郑经;雍正四十六年谯楼倾颓重建。今其旧址仍为县政府。

县丞署旧在县门外西南,洪武四年改两廊后,万历间裁废。主簿署旧在县门外,洪武四年改廊后,顺治裁撤。守备署在登庸铺,康熙间置。府馆在龙津桥南,旧为南塔堂,弘治中改设,后废。锦田驿,在县治西南,即元之龙山驿,宋时设皇华驿在县北,元迁今处,后废。惠安场有盐课司,隶司隶都转盐运司。明时县署、县学及崇武所各有仓,后二者废。教场南门外、城隍庙前各一。养济院,在南门外,嘉庆十七年建。

文庙,在县署东邻,宋初置县时即立学于邑之西,乾兴初以其倾颓而迁皇华驿左,后六十年复迁其旧,淳熙九年迁登科山阳,绍兴中作棂星门又买田辟池以像泮流;元至元间毁于兵,贞元间始建于县治左即今址,至正间修拓大成殿,并易砖以石,又三年修明伦堂,堂后尊经阁,阁下崇贤堂,周垣丈六十有奇,后又毁于寇,复建未完备而元亡;明洪武四年建明伦堂于殿后,列二斋曰守中、育才,前有杏坛,永乐四年新殿庭,宣德八年移泮池于戟门外,正统十一年修饰神位,成化十九年以明伦堂在殿后气象隐郁而移至其西高地,弘治十五年增扩泮池,正德六年易两斋曰居仁、由义,嘉靖三年大规模改扩建,天启七年浚螺山之水入池,清康熙二十三年大翻新,乾隆四十四年重建大成殿,之后多有维修改建事。大成殿重檐歇山五间,前廊置龙柱二,前为月台、东西庑、戟门、棂星门、泮池、万仞宫墙,后为崇圣祠,宫墙与门围栏置二侧门;庙西为明伦堂,前为二廊、头门、照壁,后为尊经阁,朱子祠在明伦堂左,名宦、乡贤祠在崇圣祠左、右,王中丞祠在明伦堂后朱子祠右,张少卿祠在朱子祠左。现文庙主体留存,为县博物馆。

文峰书院,创设于清道光九年,以螺阳书院地狭不足用而建,在东门外,内设试士室62间,育才室58间,并设有斋舍、藏书楼、文昌阁、朱子祠、园圃台等,兼设考棚,设试士室62间,育才室58间,清末改学堂,后演变为惠安一中。螺阳书院,在县治西,创于清康熙四十一年,乾隆年间重建于旧公馆。登科书院,创于宋,在今科山寺,嘉靖间重建,后废。文发书院,明崇祯十六年创于圣庙左,后改关帝庙。县内还有龙山书院、龟峰书院,正音书院设于明伦堂后文公祠,为雍正下令福建各县创以教官话处,渐废。

社稷坛,在县北半里。风云雷雨山川坛,在县南半里。另各都皆设乡社坛。城隍庙,在儒学左,宋天圣中县令会读书看相,说县城白虎处山高不利,遂立庙于此以壮青龙势;主殿祀显祐伯,后殿祀灵岳之神灵惠王、青龙山神灵安王;县南青山铺、崇武所另有城隍庙。武庙,在文庙北,即文发书院旧址。文昌祠,在文庙左。忠孝祠,在文昌祠右。张少保祠,在县治南。林公祠,在乐善铺。节孝祠,在儒学门外左。二李乡贤祠,在北门内,祀倭乱守城李恺、李慎。朱子祠,在文庙明伦堂后,旧在北关外社稷坛边,明正德十四年县令撤灵慈庙女神像置朱子像,嘉靖末毁于倭,万历三十年迁今处。天后宫,在南门外新亭尾街左。龙王祠,在天后宫左。昭惠庙,在万安桥北,以奉桥之香火,前有蔡公祠祀蔡襄。县内有凤山通灵庙、灵应庙、赵公祠、姜公祠、李公祠、夏公祠等。

科山寺,在县西科山上,宋时建,明景泰间重建。东岳行宫,在万岁山下,元末毁于兵,明洪武间重建。县内有寂光寺、华林寺、大中寺、云门寺、葛山宫、奉光观、青山宫等。

万安桥,即洛阳桥,在县南三十里,宋郡守蔡襄建,长三百六十余丈,阔丈五尺,置石栏,为亭三。青龙桥,在辋川镇,建于宋,长百余米。文笔峰,在文庙南十里山上,明时县令以此山对文庙无尖不利风水,遂垒石为峰。科山帝子阁,在科山之巅,初为道士院,明代始有僧主持,山初名登高山,后更名登科山,阁下为关圣殿,右为观音堂。凤池,在城内龙湫沟南,宋时县令以城负螺山,山有龙盘凤舞之势,遂浚池蓄龙湫沟水。观日台,在锦田驿阴,邑之最高处也。

县内古迹有:五公符、仙人桥、鉴湖别墅、崧光精舍、芝园、东园、雪洞、龙见亭、鉴亭、扑亭、龙山书室、松洋别业、后乐亭、涉园、濠濮斋、有竹居、南园、净峰草堂、片瓦石室等。

崇武千户所城,在县东崇武半岛处,隶永宁卫,宋为小兜巡检寨,自海入州界首;明洪武二十年置千户所筑城以利海防,周长七百三十七丈,基厚一丈三尺,高连女墙二丈一尺,置窝铺二十六,四方各辟门建楼其上;永乐十五年增高四尺,并建东西二月城;嘉靖四十年陷于倭焚毁尤惨,清初迁界废,康熙十九年恢复属金门镇,令陆路提标前营千总轮班驻防。獭窟、小岞、黄崎、峰尾四巡检司,皆洪武二十年备倭而设,各城周长一百五十丈,厚一丈二尺,高二丈,为窝铺八,南北开二门,有营房三十间。河泊所,即辋川城,辋川澳,洪武十六年设,三十二年漂为海潮,正德间垒土重建,周七百余丈,高一丈八尺,东北各一门。县内还有白水寨、虎窟寨、石浔寨、涂岭寨等。

惠安素为泉郡要港、海防重镇。今日名声依然充沛,其南境万安桥(洛阳桥)为天下名桥奇观,海滨崇武城乃海防所城标本,二者均以石砌,而如石之刚强的惠安女更是螺城名扬天下的重要名片。只是,以上都和惠安古县城——螺城好像关系不大,惠安有名而螺城无名。由洛阳江和崇武澳回归古县城,惠安县城确实遗存无多了。古螺城依旧抱负螺山,而城内几已面目全非,除主路外支巷均已更以高栋楼盘,东西门内更是弄了两个楼房“土楼”,莫非是和古代县令一样布风水阵不成?县城历史街区几无,但盆景式古建还是留有多处,通过它们尚可勉力拼出古城记忆碎片。古城之心——县署、文庙、城隍庙仍延续至今,文庙为全城最完整之古建筑(写了泉州府三个县城都这样……以后还有),文庙建筑群由泮池、戟门、两庑、大成殿组成,宫墙、棂星门、石栏、崇圣祠则仿安溪恢复,虽不如安溪、同安庙学知名,规制精巧却不逊之(长的也很像……),内部作为博物馆也存了不少古石刻,其南十里因县令迷信造的文笔峰依然留存。其西邻县署仍是县政府,东侧城隍香火仍在,只是已无旧物。城内龙泉宫、二李乡贤祠、刘氏宅第、三世冏卿第均存,都是闽南典型红砖古建,皆在高楼包围下列入文保,龙泉宫更是窝在一环形商圈中心,十分滑稽绝伦,好像小小宫庙要封印啥不可名状之物,另北关东岳庙、南关天后宫、卢公读书处碑、陈波故居、陈氏“益隆”民居、治山治水纪念碑均为县城文保。登庸武庙(存碑刻)、科山寺则恢复屋舍和香火。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