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中国马业名城rdquo [复制链接]

1#
“马”,对于有着悠久马业历史的衡水市安平县来说,有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安平县关于“马”的形象应是激情勇毅的,又是智慧健硕、心怀广阔原野的。它既是一枚激荡着血与火的历史文化符号,又是一张赋予了新精神和新使命的靓丽名片。

活跃在“青纱帐”里的冀中骑兵团侦查员(资料图片)。

年前,安平县成为“胡服骑射”的发源地,古代属中山国;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安平《郡王车马出行图》,彰显着年前安平千乘之国的实力和辉煌;年前,明弘治年间,安平就以马尾、马鬃编罗闻名于世,绢罗织造成为百姓赖以生存的生产技艺,年到现在的年里,又衍生了百年的金属丝网,安平凭此立足于国内行业的领军之列;如今,安平县将马产业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借势各类赛事的成功举办,加快推动发展马术运动、弘扬马文化,构建多产业链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中国马业名城”城市名片,逐渐加深了与全国各地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程度,提高安平的国际知名度……可以说安平因马而生,因马而兴。但谈到安平与马的缘分,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更应该被我们铭记和纪念,那就是抗战时期,冀中军民与马的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往事,那段历史既诠释了*领导下的“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又为安平的“马文化”血脉融入了红色基因。

张根生难忘的“亲密战友”枣红战马

张根生是从安平县走出去的新中国的高级干部,曾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吉林省省长等重要职务。抗战期间,张根生始终坚持战斗在滹沱河畔的冀中大地,花甲之年时,他还以抗战期间写下的多篇日记为基础,写下了《滹沱河风云》回忆录,其中记录着一段其与枣红战马的感人故事。年,张根生调到安平县游击大队任政委后,大队分配给他一匹枣红色的小战马,他与枣红战马也就此结了缘。当年,张根生年仅十七岁,离开学校参加革命才三年,从未骑过马,但年轻气盛的他根本没把骑马放在眼里,跨上还未坐稳,马就又尥蹶子又撒欢,结果从马背上摔下来。后来,张根生才取得驯马真经,即先得跟马建立感情。于是,张根生一有空就围着枣红马转,添草加料、饮水、遛马、刷毛……最终枣红马认了他这个主人。他再骑时,马再不撒野。随着时间推移,小枣红马长成了一匹威武、英俊的高头大马,跑来像飞一般,比大队上其他的马跑得都快。夜间行军时,张根生常在马背上打瞌睡,为了让主人安心休息,枣红马就把步子放得又缓又稳,好像知道心疼照顾人似的。年5月11日和12日,日军纠集各路人马1万人,在深北、武强、饶阳、安平、深泽、束鹿(今辛集)等县接合部,对八路军实行“铁壁合围”,冀中军区主力部队、军区骑兵团没有来得及跳出合围圈,受到很大损失。为了缩小目标,轻装突围,他们把军马分散到深(深北)安(安平)公路两侧各村群众家里,请老乡代养。老乡们都把军马看得比自家的牲畜重要十倍,爱护备至,为确保军马安全,就把军马拉到村外青纱帐搭隐蔽的马棚精心看护和饲养。有的为军马挖了地窖,一有情况就把军马牵入马窖隐藏起来。但不久,军马暴露,都被敌人抢走,其中也包括那匹枣红马。年10月13日,在安平县东毛庄战斗中,游击大队一举歼灭了20多名敌人,缴获20多辆自行车,还有7匹战马,在押解的路上,忽然,缴获的战马中有一匹枣红马高声嘶鸣起来,大家这才发现原来是枣红战马又回来了。它撒着欢儿奔向张根生,把头紧紧靠在他胸前,依恋着不愿离去。战土们争着抚摸它,拍打它的脑门,热烈欢迎枣红马归队。但当时残酷的斗争形势要求大队隐蔽游击,自行车和马都派不上用场,自行车不得不砸毁,而战马也不得不枪杀,肉分给战士和群众。但杀马时,谁也不忍宰杀为抗日、为革命立下战功的枣红马。大家都对它充满了感情,但它又不能随队作战。最后,战士连夜把枣红马送到远离战场的安平县马江村,托付给老乡喂养,枣红马最终幸免于难,保存了下来。年下半年,抗战形势好转,冀中地区敌人的据点、岗楼大部分被拔掉,安平县游击大队可以公开行军作战了。于是,枣红马又归了队,继续为抗战立新功,行军时,它既是张根生的坐骑,又负责运送病号、伤员和沉重的物资,成了大家亲密的战友。上世纪80年代初,当年游击大队的一名小战土,安平县北郭村的苑玉坤(当年他才十五六岁)曾给张根生去信,特别提到,当年他作战负伤后,每次行军都骑着枣红马的情景,他说他对枣红马还记忆犹新。“是的,冀中人民冒着危险,保护和养大了枣红马,枣红马曾驮着我们去冲锋陷阵,我不能忘记枣红马,我更不能忘记冀中人民。”张根生在回忆录中这样感慨。

冀中骑兵团在训练(资料图片)。

安平县子文村整编骑兵团

抗战的硝烟已褪去70多年,但走进安平县台城村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站在冀中骑兵团展区,一匹匹驰骋疆场的战马、一位位顽强杀敌的勇士仿佛跃然而出。冀中骑兵团犹如一座丰碑,矗立在冀中大地,屹立在冀中老百姓的心底和记忆中。关于冀中骑兵团成立,吕正操和马仁兴将军的回忆和传记中都有过介绍。吕正操在《论平原游击战争》中说:“晋察冀八路军在太行打国民*九十七军军长朱怀冰时,朱怀冰的骑兵团长马仁兴(?共产*员),率领全团起义。?后来聂荣臻同志对我说,山里养不起这么多马,还是给你冀中吧。”骑兵团长马仁兴将军传记节录也有这样的介绍:“冀中吕正操司令员喜好骑马,骑兵团是掉到吕正操怀里的‘馅饼’。这支部队放在哪儿?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想过,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想过。留下这支部队,一是要能养得起,二是能施展才能,考虑决定给冀中更加合适。”骑兵团年秋来到冀中后到年3月,这期间马仁兴对冀中地形、环境、敌情和所执行的任务都有了一定了解,特别是对革命老区安平县更有感情。据史料记载,为更好适应环境和战争的需要,报请冀中军区批准,冀中骑兵团在安平县子文村进行了组建后的第一次整编。整编的重点是通过调整取消营级建制,压缩机关勤杂人员和非战斗人员,充实基层作战单位。整编后全团有余人、战马1匹,捷克式步枪、马枪余支,轻机枪20挺,迫击炮2门,战斗力大大增强。

滹沱河畔一场特殊的赛马

中华民族大赛马·传统耐力赛、中国安平国际马术耐力赛,以及刚结束的中国年青马大赛……年以来,国际和国内一场场大型赛事在水草肥美的滹沱河畔轮番上演,万马奔腾盛景也得以重现,一座活力四射的“中国马业名城”也策马奔腾而来。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抗战时期,滹沱河畔也曾举办过一场特殊的赛马,即冀中军区义里村赛马。年,冀中根据地达到“黄金时期”,当时冀中抗日根据地已发展为44个县,冀中的部队号称10万人。这一年的5月1日至4日,冀中军区召开了三纵成立三周年庆祝大会,会后举行了阅兵仪式,而赛马也成为最精彩的环节,整编后的骑兵团接受了吕正操司令员、程子华政委的检阅。部队进行了马上射击、劈刺等战术演练,参谋长卜云龙演示了马上救护、乘马卧倒、马背站立等精彩的战术科目。吕正操司令员也亲自乘马进行了跨越高土墙、高篱笆、宽壕沟等障碍物的表演。骑兵团在阅兵式上的表现,给冀中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吕正操和程子华还跟战士展开了分组对抗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吕正操获第一,通信员小赵和警卫员小齐分获第二、三名。随后参赛的人和马又编成一组,来了个集体表演,把赛马推向高潮。关于那段历史,安平县义里村老干部王万福至今历历在目,他回忆:当时他12岁,上小学四年级,冀中军区纪念大会在年4月中旬就在义里村筹备,他见到很多运炕席、木桩的大车,还有一大车绳子。在村西边树林子里的空间搭棚子,筹备会研究也让村里三四年级的孩子参与,子文完小五年级的学生也参加了。八路军在5月1日以前陆续到他们村,当时他们村有多户,村支部让每户一家人挤在一间房里,其余的房都腾出来让八路军住。他家当时5口人,连厢房共五间,腾出来了四间房给八路军。当时一个炕上横着躺了10个八路军。八路军特别好,又扫院子又泼水,还帮他父亲锄地。开会前整个冀中的军队都来了,当时村里八路军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主要是水,因为人多,当时的水井浅,记得有一个中午,把村里所有的井水都掏干了,不少人到外村去给八路军挑水。当时的骑兵方队有白、黑、枣红三种颜色的战马,高大威武,让乡亲们开了眼界,真感到了八路军队伍的强大。会后过去两三天时间,赛马开始,赛马场是义里村东一条10多米宽、多米长的乡村土路。路两旁的高岗上站满了看热闹的群众,给骑手们加油、鼓掌。

冀中骑兵团马术表演(资料图片)。

骑兵团热血洒满冀中大地

“骑兵团战斗在冀中平原,穿插于平汉铁路线之间,采取了长途奔袭、迂回包抄等战术打击日军的侵略,共作战50余次,比较突出的成功战例有夜袭安平县城等。此外,骑兵团还完成了运输物资、护送领导机关过敌封锁线和帮助群众生产等项任务。在坚持冀中平原游击战争中,曾显示了它的威力和作用。”抗战时期,冀中骑兵团的战斗力和作用如何?《吕正操回忆录》有这样的介绍。军史对冀中骑兵团夜袭安平城战斗有这样记载,年1月,为配合藁(藁城)正(正定)新(新乐)无(无极)战役,阻止日军修筑深(今深州)安(安平)公路,冀中军区骑兵团决定攻克安平县城。8日19时许,骑兵团长途奔袭抵达安平城东7.5公里的长屯村。0时许,骑兵团先头部队秘密到达安平城下,随即越沟登城,迅速歼灭东城门楼日伪军,主力部队遂迅疾入城,乘日伪军惊慌失措,激战数小时,歼其大部,即主动撤出战斗。此战,救出民夫余人,解救出被捕抗日人员余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这次战斗虽然仅是攻克未占领,意义仍很大,因既迟滞了日军的修路计划,也创造了骑兵单独攻坚克城范例,更极大鼓舞了冀中军民。战后军区通令嘉奖,*中央、毛泽东还专门发了贺电。据安平县等*史资料记载,年“五一”反“扫荡”开始时,冀中骑兵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左冲右突,从任丘、河间、大城地区插到津浦路,已经成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但为了牵制敌人,解救被围的机关干部和群众,他们稍作喘息后,又奉命返回深县(今深州)、武强、饶阳、安平根据地腹地坚持斗争。这期间的60多天,冀中骑兵团在数万敌人的“铁壁合围”中拼死冲杀,受到重创,骑兵团也由最初的余人剩下不足人。当年5月20日团长马仁兴的儿子马乘风遭遇敌人壮烈牺牲。6月4日骑兵团政委王乃荣在安平县北郝村的一次遭遇战中,负重伤,饮弹自尽。越是在险境困难中,越能体现冀中百姓对中国共产*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那份深情和拥护,甚至危及生命也不曾动摇。至今,在安平县羽林村仍传着这样的一个感人故事,年5月的一天,日伪军在大“扫荡”中为了彻底消灭骑兵团,包围了安平县羽林村,还把全村百姓集合起来,威逼群众指认骑兵团战士,但没有一人招认。敌人恼羞成怒,拉出一个12岁的孩子,用刺刀威胁逼供,孩子的母亲大声喝道:“孩子,不许说,打死也不能说!”敌人把孩子母亲拖到一边去,母亲边哭边喊:“孩子,可别说呀,咱娘俩要死在一块,不能给祖宗后代留骂名呀!”敌人把孩子和母亲折磨得死去活来,也未吐一字。就这样,骑兵团的失散战士在群众的舍命掩护下得救了,也为骑兵团留下了宝贵的种子。“我们是来自民间的子弟兵,我们是来自民间的战马。”年5月下旬,冀中骑兵团政治处主任杨经国壮烈牺牲,他曾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安平县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河北省第一个县委,冀中区*委、行署,冀中军区等等都诞生在这里。从古代的金戈铁马,到抗战时期的骑兵团,再到今天的”中国马业名城”名片的打造,都昭示着一代代安平人民从来就不缺乏敢为人先、坚贞不屈、勇往直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源自衡水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