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wzqsyl.com/m/宋代城市发展的变化源自商业繁荣和社会需求,导致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逐渐模糊,同时传统的宵禁制度也被废除。这一变化对城市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城市规划上的重大进步。以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今属河南)为例,中心部位为宫城,其周围分布着内城和外城,整个城市方圆五十余里,设有12座城门和6座水门。许多店铺、作坊和住宅沿街而建,使得市井繁华。此外,汴河、蔡河、五丈河和惠通河四条河流贯穿其中,使交通十分便利。城市的防御工程和消防设施也相当完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这座“七朝都会”的繁华景象。东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金代后扩建的中都(今北京)城市布局仿效了宋代东京,甚至宫殿的名称也与宋东京相仿。这一时期,诸如平江(苏州)、杭州、扬州、成都、辽南京和金中都(今北京)、广州、明州(宁波)、泉州等城市也更加繁荣,城市建设日臻完备。南宋平江城(今苏州)的石碑上可以看到,城区内水道纵横交错,住宅和手工作坊沿街而建,依河而立,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清晰展现了这座水乡城市的合理布局。同时,辽宋夏金各都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和大型的佛教建筑,如宋代的正定隆兴寺建筑群,辽代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延续了唐代风格并进行了创新,是研究唐宋建筑制度变化的重要实例。此时期全国各地保留至今的高层建筑宝塔也不少。
宋代的塔大多为砖石结构,如河北定县的开元寺料敌塔,共有11层,高达80余米,至今保存完好,是为了便于瞭望军情而建。福建泉州的开元寺两座石塔则以石料仿木建筑,高度均在40米以上。而河南开封的祐国寺塔,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在砖砌塔身外加砌琉璃面砖。辽代的佛塔也多为砖砌的密檐塔,如天庆九年()建造的北京天宁寺塔,以及山西灵丘觉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等,外观仿木建筑,结构精湛,具有很高的水平。古代木塔建筑技术的巧妙应用修建开宝寺木塔时,喻皓采用了一项大胆而巧妙的措施,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为了抵御西北风的影响,特意让塔身稍微向西北倾斜。
这在古代建筑史上并不多见的建筑技巧展现了古代木构建筑的巧妙应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之一。其结构复杂,轮廓优美,全部采用木料构筑,为楼阁式,五层六檐,高达67米,在建筑技术上具有许多创新。塔的暗层内采用了斜撑、梁和短柱,在内外槽柱间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以增强其抗弯剪能力,从而增加了整个塔身的稳定性。应县木塔经历了多年的风雨考验,包括多次大风和地震,却依然没有损毁,可见其建筑技术之高超。在这一时期,木构建筑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木构建筑的规模一般较唐代要小,建筑形式总的来说则趋向于轻巧、秀丽和变化。
建筑组群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殿堂屋宇坡度增高,屋顶出现了丁字脊、十字脊,殿堂平面出现了工字形、亚字形等,而斗栱则比唐代缩小。在宋代建筑实物中还出现了减柱的做法,例如,晋祠圣母殿减中间老檐柱四根,晋城青莲寺大殿减中间前金柱四根等,这种做法反映了结构布置的灵活性,因而改善和扩大了室内空间。在金代建筑中,如朔县崇福寺弥陀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等,又进一步发展了减柱和移柱的做法。这一时期的建筑装修和色彩也有很大发展,如一些建筑物的门窗采用各种格子门、格子窗等,改进了采光条件,增加了装饰效果。
此外,还装饰有各种雕刻纹饰及“五彩遍装”、“碾玉装”、“丹粉刷饰”等彩画,这些都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桥梁建筑方面,辽宋夏金时期也有了创造性的发展。著名的虹桥是一种独特的单跨木拱桥,由巨木相接而成拱状,完全不用支柱,宛如长虹,结构简洁,桥体坚固。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虹桥是由一位青州(今属山东)的牢城废卒首创。古代中国桥梁建设多姿多彩,东京汴河上的虹桥和《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都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代工程的精湛技艺。北宋时期,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又称万安桥)长达丈,宽1丈5尺,共有47个桥孔。
它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桥基建造方式,首次在江底铺设长条基石,然后在其上筑墩建桥,这种“筏形基础”在当时独树一帜。如今仍能看到的洛阳桥基本上保持了当年的规模。南宋时期,福建晋江的安平桥更是惊人之作,全长丈,拥有座桥墩,是历史上保存至今最长的桥梁,直到年郑州黄河土桥建成前仍保持这一纪录。另一方面,在北方地区,金代按照隋朝的制度也兴建了不少石桥,如河北的永通桥和山西的普济桥等,现今依然保存完好。金代桥梁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大定二十七年()至明昌三年()在永定河上建造的卢沟桥。
这座桥长米多,两端桥堍共米,宽8米多,共有11孔,是一座石砌的连拱桥,桥身两侧的石栏和望柱上还雕刻有石狮,造型美观,坚实稳固,至今仍基本保持原貌。此外,两宋时期的园林建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都十分兴盛,其中如宋徽宗兴建的“艮岳”更是著名。《营造法式》等建筑学专门著作也见证了这一时期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北宋初年著名工匠喻皓所著的《木经》,虽然原作已经失传,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所记述,其中包括有关木结构各类资料见于《河防通议》的“造船物料”、“装船斤重”节。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构件之间的尺度比例关系,比如屋架尺度以梁的跨度为准,阶基的高度以柱高为准等。而北宋徽宗时期作监李诫编纂、于元符三年()刊行的《营造法式》,全书共36卷,篇,更是为这一时期建筑技术的提高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部古代建筑学著作的内容,其中描述了各种工种的标准做法,并提出了建筑材料分级制度和木构建筑技术规范。这部著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建筑学文献之一,对后来的建筑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古代建筑学著作内容丰富,包括了对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工种的标准做法,以及功限料例和诸作制度图样。此外,《营造法式》中还提出了“材分”制度,要求所有构屋之制均以材料为基准,分为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这一制度规定了木构建筑各种构件的比例关系和人工材料定额,实际上是古典模数制的建筑规范,也展现了当时木构建筑技术的基本成熟。这些具体标准中的一些,后来元、明、清各代仍在使用,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