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96岁高龄的抗战老兵许英奇,出生于衡水市安平县,他曾把热血抛洒在冀中大地,始终怀着保家卫国的情怀和对家乡的拳拳之心。他忘不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而手摇发电机保障开国大典供电的特殊经历,更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和最光荣的时刻。
革命大家庭走出来的战士
许英奇老人出生于安平县马店镇北满正村一个农民家庭,虽然普通但并不简单,因为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革命大家庭。
那时,许家是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户。他的父母许鸿飞、侯云华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却有着浓烈的爱国情怀,许英杰、许英奇、许英年三兄弟都是勇敢的革命军人。
作为长子的许英杰,在部队历任排长、连指导员等职,参加沧州一带的抗日战斗数十次,表现英勇顽强,在一次战斗中为保护战友身负重伤,成为三等甲级残疾。许英奇是次子,于年在冀中军区参加八路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军区三支队特务连任排长,在保定一带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时期,许英奇还参加了太原战役、清风店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并荣立集体三等功,个人还荣获攻打太原纪念章、解放石家庄纪念章和华北解放纪念章。幼子许英年,从小就是个宁死不屈的小英雄,在13岁时为保护伤员被鬼子扔到井里,后被乡亲们打捞出来。他的事迹分别被中共冀中地委主办的《黎明报》和《冀中导报》报道,很快传遍十里八乡。
值得一提的是,许家的三个儿媳妇也都是共产党员,其中二儿媳靳玉同是共产党地下交通员。这一家人都积极投身革命,积极参与救治伤员、做军鞋、筹军粮等抗日支前工作。
光荣保障开国大典供电
年2月,许英奇跟随部队从河北陈南庄进入北京,调入华北军区通讯联络处电话队任指导员。
当时,刚解放一个多月的北京,治安还比较混乱,华北军区指示,要建立一个通讯联系圈,在各城门都要安装一部电话机,各处发生什么情况,由通讯联络处工作人员向华北军区司令部汇报。这个工作得到北京市电话局的配合。许英奇所在单位的总机设在正阳门,而华北军区通讯联络处地址就设在北京新街口(航空署街门牌一号)。一天,许英奇接到通讯科长杨金生的电话,让他来联络处一趟。许英奇赶到后,杨金生说接到华北军区一个重要任务,准备交给他去完成。这个重要任务就是:搞一个直流发电机,用以保障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现场指挥用电。“这个任务十分重要,你明天带几个人过来,熟悉和学习手摇发电机的工作,我相信你能完成好!”杨金生向许英奇郑重交代。
许英奇介绍,当时北京有发电厂,之所以还用手摇发电机,就是为了保障开国大典供电的万无一失。因为,当时的北京,特务四处搞破坏,发电厂并不保险。
接受这个重要任务后,许英奇立马回到单位,挑选了6个人,其中5个人是他冀中的战友,还有一位山东人。第二天,他带着6人来到华北军区通讯联络处,认真学习熟悉手摇发电机的操作。仅用了3天的时间,大家就全部熟练掌握了手摇发电机的操作流程和技巧。
年9月30日,开国大典的前一天,华北军区通讯联络处为他们7人办了特别通行证。10月1日一大早,天还没有亮,许英奇一行7人就带上发电机和简易帐篷,坐汽车从西华门进入天安门午门,在城楼东北角“安营”。他们动作麻利地支起帐篷、摆好发电机,将电线接口等安插好,一切准备就绪。这时,天也渐渐亮起来,天安门广场上已经聚集了大批群众和部队,有值班人员过来向他们特别交代:“不能走动观望,听从指挥!”
在耐心守候中,终于迎来伟大神圣的那一刻!许英奇说,当听到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和战友们顿时热泪盈眶,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阅兵仪式开始后,手摇发电也开始了。当聂荣臻元帅指挥飞机越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时,许英奇听到了聂帅那充满力量和底气的喊话:“高点!再高点!拉开距离……”他和6名战友也感觉浑身是劲儿,轮换着用手摇着发电机,一圈又一圈,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丝毫不敢停歇,直到观礼结束,圆满完成任务,才奉命撤离。
后来,华北军区司令部派人向他们转达了聂荣臻元帅的口头表扬。这让许英奇和战友们倍感骄傲和光荣。“能直接参与开国大典的保障工作,这是我一生中最光荣、最难忘的事!”许英奇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激动地说道。
主动选择到边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英奇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中央机关单位,他也留在了北京,无论工作环境,还是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可正当许多人羡慕时,许英奇却主动请缨,到条件更艰苦的新疆去工作。
年9月,中央号召各部委直属单位抽调一批干部支援新疆建设,许英奇第一个报了名。10月初,许英奇一家四口从从北京启程赶赴新疆,坐火车、改乘大篷车,最后上了拉羊毛的汽车,经过约十二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许英奇回忆,刚到新疆时,条件十分艰苦,和另外一家人住在一个土坯房里,没有自来水,只能喝井水,也吃不到蔬菜,照明更用煤油灯……即便是这样艰苦的环境,也没有动摇他坚守奉献在这片热土的决心和信心。
在新疆工作的31年间,许英奇先后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卫星公社党委书记、县农牧局局长和县邮电局局长,以及县委秘书。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没有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几乎访遍了工作辖区的每一户家庭。哪家有几口人?分别叫什么名字?家庭条件怎么样?家里养了哪些牲畜……他都如数家珍。由于常年和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群众打交道,许英奇学会了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更拉近了他和少数民族兄弟的感情,和当地群众成了一家人。天冷了,当地群众争着给他送亲手织的毛袜子,还热情地邀请他到家里做客,端上热乎乎的奶茶,摆上美味的手抓肉……
许英奇年离休,两年后定居新疆昌吉,但始终忘不了、放不下当年的少数民族亲人。几乎每年,他都要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看望走访,打囊的、卖肉的老人们远远看到他,都会冲上来热情地与他拥抱、寒暄。
如今已是鲐背之年的许英奇,依然身体硬朗,声如洪钟,离休后的生活也过得幸福而多彩,喜欢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这两年,他喜得重孙,为之取名许浩然,并题诗“浩然正气传家宝,四世同堂写春秋”,希望浩然正气的好家风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子孙后代都能一身正气、光明磊落做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周春旺通讯员李建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