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大国保厚重的文化传承 [复制链接]

1#

10月16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漳州台商投资区境内的东美曾氏番仔楼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其中。到目前,台商区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到5处。

台商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文化遗产留存众多,还拥有台胞朝圣地“闽台保生大帝祖庙白礁慈济宫”、世界最大的石梁桥“宋代江东桥”和清代著名民间慈善机构“林氏义庄”以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民间国际邮局“天一总局”这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高阳楼、王氏宗祠等6处“省保”;林魁水利功德碑、明代郑和庙等25处“市保”单位和处“三普点”及挂牌文物点。还有年历史的千年古刹文圃龙池岩寺和朱熹讲学遗址等名胜古迹,以及十八世纪清代世界首富、漳州海商风云人物潘振承的故居“潘厝”等名人故居,形成了以林魁、潘振承、林尔嘉等为代表的乡贤文化品牌和特色名片,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乡贤文化资源。

台商区厚重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台商区大手笔谋划,高标准站位,以文化发展产业引领未来,在新时代台商区更加出彩的画卷中书写出台商区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宏卷。

“对台、人文”是台商区旅游的最佳诠释,也是该区在打造海峡两岸知名文化旅游胜地中全力强化的旅游品牌。穿行在这座历史文化古城里,仿佛是在穿越时空之旅,给人太多惊喜。

《东美曾氏番仔楼》(摄影黄水木)

曾氏番仔楼一角(摄影张志坚)

新晋级“国保”--东美曾氏番仔楼

闽南人早有“通番”的历史,明朝月港成为通商港口,大批闽南人漂洋过海到南洋。他们中一部分人往来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早期的“海商”,也带动一股闽南人下南洋的移民热潮。

“番仔楼”是百年前漳州人漂洋过海,拼搏奋斗最真实的历史见证,也是漳州人吸纳异域文明成果的结晶。“番”在闽南语中泛指海外,大多指东南亚地区,闽南人把洋人称为“番仔”,而洋式的楼房自然就被称为“番仔楼”了。

十九世纪中叶,闽南“石角东”一带,有许多人到南洋闯荡谋生。东美村墩上社有一个靠卖田螺度日子的少年叫曾振源,挥别故土,搭上去南洋新加坡的轮船,辗转找到南洋的娘舅,开始了南洋的谋生。

曾振源聪明睿智,忠厚诚实,他秉承闽南人吃苦耐劳、敢于打拼的精神,不断拓展生意。十数年时间,曾振源驰骋商界,商务涉及贸易、航运、典当等行业,伙计几百人。丰源商号在新加坡之外,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缅甸以及厦门、广州均有分号。后来,事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曾振源父子又组建了“丰源航务局”,共有29艘轮船,较大型的轮船就有13艘,成为新加坡首屈一指的航运巨头。

挣了大钱以后,曾振源终于实现了衣锦还乡、娶妻生仔“起”大厝的夙愿。曾振源先是在东美墩上社起了座三进式大宅,是典型的闽南风格燕尾大厝,因墙壁粉刷成黑颜色,故称“乌烟厝”。乌烟厝前后三落共39个房间,石埕、石桌、花窗、隔屏等都是上等石料、木料做成,庭院古朴,精致高雅。

丰源商号在南洋各地以及中国东南沿海名闻遐迩,东美曾氏成为闽南的巨商望族。曾振源、曾福全父子决定斥巨资在家乡再建一座中西合璧的庄园,即后来的东美曾氏“番仔楼”。

当年为了建造“番仔楼”,曾氏真是耗尽心思。先是请了在南洋的西方设计师设计图纸,后又请中国的风水师摆罗庚看风水。曾氏“番仔楼”整体布局为三横三纵凹形格局,坐南朝北,共有99个房间,建筑面积多平方米,占地9亩。前排中间是座闽南两进式祠堂,是曾氏祭祀祖先的地方。大门上方有“曾氏家庙”字样,两边有一副石刻对联:“祖泽绵长距鲁国已七十五世,庙貌壮丽冠芗江廿八九都”,描述曾氏的祖籍身世和家庙的精致壮观;家庙门前的石鼓、石墩,上方的石篮都是用上等青石打磨成的;家庙的正面两侧有两个五尺直径的圆形花窗,也是用上等青石镂空雕刻,双面均为仙鹤祥云图案,相互对称。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石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凹’字形,以祖厅为中轴线,对称排列,前为闽南风格古厝,中为哥特式楼房,后为红砖骑楼,一艘艘船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南洋直达闽南小乡村,运回了英国产花瓷砖等建筑材料……

据说当时为了让工匠们精雕细琢,家庙的石雕工钱是用雕凿出来的石粉称重去领取等量的白银,堪称石雕艺术精品。家庙的大小横梁彩绘中国民间传说故事,錾金嵌银,美仑美奂。家庙前有一月池,收集雨水,种养莲花,池水通过一座水闸,还可以和外面的河道相连,通向九龙江。

曾氏“番仔楼”年开始筹建,年8月开工,年10月竣工,历时十四年,单修造工钱就耗费白银二十多万两。落成后的曾氏“番仔楼”,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流光溢彩。

“番仔楼”里庭院深深,那高悬于屋梁上、立摆于客厅里的各个家族成员相片,黑白也好,彩色也好,相片中人物的眼睛流露出一种注视,那是对振兴家业的期许,那是对亲人的一种关切,那是一种亲情的力量。他们呵护一砖一瓦,整理曾氏族谱,举行祭祖仪式,推介建筑楼群。这里蕴含着曾氏族人的智慧和生活态度,见证了百年华侨奋斗史以及“海丝”的兴盛。它外表张扬,内心却是传统的中国风,体现中国美学的和谐。百年沧桑“番仔楼”,有河流过,有人经过,时间里没有如果……

“闽南故宫”白礁慈济宫

走进慈济祖宫广场,所见宫庙建筑规模宏大气派,是一座五门三进的皇宫式建筑。五个大门“一”字排开,门廊有蟠龙石柱6根,为清嘉庆二十一年重修时台湾同胞献置。正中大门上边,高悬“慈济祖宫”横匾,为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亲题,笔势挺拔有力。殿宇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两边为文武朝房。据文史专家介绍,因是皇帝颁诏而建成,才能有如此高的规格,在闽南极为罕见。

白礁慈济宫,坐落于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是闽台及东南亚保生大帝庙宇之祖庙。宏伟巍峨的皇宫式建筑规模,古色古香的艺术格调,常年旺盛的香火供奉,令其有“闽南故宫”之称,是大陆首批涉台文物。白礁慈济宫始建于0年,是宋高宗颁诏赐建的三进宫殿式庙宇,总面积平方米。

白礁慈济祖宫位于龙海市角美镇(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0年,宋高宗颁诏,将民间为纪念名医吴夲而修建的龙湫庵改建为宫殿式庙宇。清嘉庆年间增建前殿,成为五门三进宫殿式建筑,占地面积.5平方米。祖宫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有“闽南故宫”的美誉。

白礁慈济祖宫有“十宝”:1.“五门三进” 2.竹叶诗联 3.镇宫石狮 4.“国母狮”5.祭坛戏台6.五爪龙柱7.斗拱藻井8.保生大帝神像9.炼丹药锅10.弥勒佛神像壁画。在垂檐复宇、翼角翠飞之间,名人题词和历史故事、山水禽兽花木为题材的石刻、木雕、壁画、剪贴等艺术作品星罗棋布,均属上乘佳作。

享誉海峡两岸的“闽南故宫”白礁慈济宫虽近千年,但身处其中,仍可感受到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古代先贤悬壶济世的高尚情操以及两岸民众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

世界最大的石梁桥“宋代江东桥”

石梁桥,顾名思义,是用石料来搭建的桥梁,这种桥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适量桥的抗弯能力比较差,所以现今只能在人行桥或者是涵洞中使用了。

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坐落于漳州东北边、九龙江北溪入海口处,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这是桥梁建筑中的伟大创举,中外建桥史上的奇迹。它始建于南宋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年),与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福清龙江桥合称“福建四大石桥”,为省级文物,并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世界最大石梁桥,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也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国家文物局编辑的文物教材之一、罗哲文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书中,第一章就提到:“虎渡桥重达二百吨的石梁,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上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

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百年风雨飘摇,如今的江东石梁仍稳架桥墩之上,成为一大令人惊叹的历史奇观。

民间慈善机构“林氏义庄”

在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有三座并排的两进大厝。平时游客不多,但村民对老屋却极为爱护。这座始建于嘉庆年间的老屋叫林氏义庄,是当时闻名海峡两岸历时最长的民间慈善机构,它在林家祖孙四代的主持下持续办理赈济业务年,林氏义庄在林家祖孙四代的主持下,成了闽台两地著名的慈善机构,其赈期之长,赈面之宽,赈事之恒,为世所罕见。

林氏义庄占地15亩多,是座具有典型闽南风格的庄园。庄园前有一片砖埕,中座之后建一座二层楼房,右座之后建一列仓廪,配合东西数列对向护厝等,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前有鱼池,后有花园,庄门左右侧开,埕前临池护栏和护庄矮墙围拱全庄,结构整齐宽敞,典雅大方。

然而林氏义庄却是四代祖孙世袭做善事。这其中的动力又是什么?正堂——永泽堂两侧的对联————“春发其华秋结其实,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或许就是最好的诠释。他们勤劳致富,致富思源,积德行善,恩泽一方。不禁大胆揣想他们持之以恒的赈助义举是秉承着为富当仁,乐善好施,爱乡爱民的祖训家风。对其义举,至今,村庄里的乡亲对其义举仍感念不已。如今,每年的清明节,过井村的村民都会自发地来到林维源墓园扫墓,感念其福德。

林氏义庄是闽南地区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虽然现在已经失去它原本的功能,但它却成了最好的历史见证,见证了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见证林氏家族那博爱无私,慷慨正义的大爱精神,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义庄遂作为两岸林氏辉煌历史及乡亲互助的见证留存至今。同时也是成为我们现代人传承历史、回味文化、触摸血脉的载体。

天一总局(摄影易欣)

民间国际邮局“天一总局”

在快递春节都不打烊的今天,我们早已遗忘了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苦苦等待一封家书的滋味。而在这座著名的侨乡,多少侨眷曾经在年关将近时,翘首盼着从海外寄来的平安信和过年钱。那段闽南侨民下南洋的奋斗史,在漳州角美县流传村的三栋百年老建筑里世代流传着。

走进这座老建筑,一个个和其有关的故事,也仿佛穿越历史,缓缓向我们走来。

“天一信局”总局旧址位地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流传村。据记载,清末时期,旅菲闽籍华侨郭有品从“水客”做起,帮当地华侨送侨批回闽南。后来,郭有品渐渐因诚信受到更多华侨、侨眷的信任,于年在家乡流传村创办“天一批郊”,两年后改称为“天一信局”,成为中国第一家专营东南亚信汇、票汇、电汇的民间银信局。比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成立的大清中华邮政局还要早16年。到年,“天一信局”发展势头强劲,已经设国内分局九家,国外分局24家,覆盖除老挝以外的其他东南亚国家,它的发展见证了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交往。

天一信局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机构分布最广、创建时间较早的民间侨批局。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整座大楼别具“南洋”风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结构优雅大方、雕花刻栋、古色古香。如今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天一总局”取义于“天下一家”,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民间侨批局,其创办之早,影响之深,在福建乃至全国邮政史、金融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年,“天一信局”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中国国家邮政博物馆认定为“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民间国际邮政”,成为研究华侨史、侨乡社会史乃至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的珍贵资料。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历经百年沧桑的“天一信局”,早已今非昔比,没有了往日的喧闹。记者去采访时,“天一信局”建筑群静静地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一如居住其中的郭氏后人宁静的生活。但是,“天一信局”所代表的精神及其价值,却仍然深深影响着后世。

(文\记者陈燕贤图\除署名图片外,均由区办宣传科提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