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水经淄水注里的女水 [复制链接]

1#

A5

巨淀之右,又有女水注之,水出东安平县之菟头山。《从征记》曰:水西有桓公冢,甚高大。墓方七十馀丈,高四丈,圆坟围二十馀丈,高七丈。馀一墓方七丈。一坟,晏谟曰:依《陵记》非葬礼,如承世故,与其母同墓而异坟,伏琛所不详也,冢东山下女水原有桓公祠,侍其衡奏魏武王所立,曰:近日路次齐郊,瞻望桓公坟垄,在南山之阿,请为立祀,为块然之主。郭缘生《述征记》曰:齐桓公冢在齐城南二十里,因山为坟。大冢东有女水。或云:齐桓公女冢在其上,故以名水也。

女水,据当地学者认为女水和裙带河不能完全算作一条河流。原来菟头山(即东鼎足山)西侧有一眼泉水,日夜不停地流,泉水向东边这座坟冢流,至其东侧折向东北流,该泉水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断流。该泉便是女水的源头。以前,雨水丰沛的时候,会有很多泉眼冒出。之所以称之为女水,大概就如《述征记》所说,因“齐桓公女冢在其上,故以名水也”吧。实地考证发现,该水向东北流经郑家沟村东接近国道时,其河道已经基本与齐王路的最北端重合了。年温比亚台风带来的暴雨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河道继续向东北方向流去,直至杨家齐陵村西,折向西,然后又北,又西北,注入淄河。[1]

作者:李瑞之青州实验中学

菟头山,鼎足山之驴山,在齐陵镇境内,鼎足山系因三山如鼎足而得名。地理座标为东经~22,一023,,北纬36~47,一,。北为紫荆山,其南为驴山(原名菟头山),又名鞍子山,东为牛首岗,山体为石灰岩。因近山农民采石,牛首岗已夷平,驴山所余不多。[2]

桓公冢,二王冢之一,位于临淄区齐陵镇郑家沟村西南鼎足山上:鼎足山因由紫荆山、牛市山、菟头山呈三足鼎立组成而得名:二王冢坐落在三山之间,东西并列,高者为37米,东西总长米,南北宽约米、方基圆顶,犹如山上之山。二王冢,史书多记载为姜齐桓公小白与齐景公杵臼之墓。《史记·齐太公世家》引《皇览》曰:“桓公冢在临淄城南7里所淄水南:”又引《皇览》㈠:“景公冢与桓公冢同处:”年经考证二王冢是田齐侯剡和田桓公午之墓;田齐侯剡,在位9年(前一前);田桓公名午,在位18年(前一前)。年在墓北立“二王冢”石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图片摘自网络

女水导川东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则水生,政薄则津竭。燕建平六年,水忽暴竭,玄明恶之,寝病而亡。燕太上四年,女水又竭,慕容超恶之,燕祚遂沦。

玄明,刘聪(?-)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刘渊之子。公元-年在位。名载,字玄明。匈奴族。通经史,善骑射。西晋永嘉四年(公元年)渊死,杀兄和夺取帝位。后派刘曜等攻破洛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先后俘晋怀、愍帝。在位时兼采魏晋及匈奴旧制,实行胡汉分治;穷兵黩武,广建宫殿,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4]

女水东北流,迳东安平县故城南。《续述征记》曰:女水至安平城南,伏流一十五里,然后更流,注北杨水。城故酅亭也。《春秋.鲁庄公三年》,纪季以酅入齐。《公羊传》曰:季者何?纪侯弟也。贤其服罪请酅以奉五祀。田成子单之故邑也,后以为县。博陵有安平,故此加东也。世祖建武七年,封菑川王子刘茂为侯国。又迳东安平城东,东北迳垄丘东,东北入巨淀。《地理志》曰:菟头山,女水所出,东北至临淄入巨淀。

当地学者李瑞之认为:“北杨水”是北阳水的误写。女水是季节性河流,源头本是泉水,所以,干旱时期,其流程不会太远,大约就在驻佛店村至王家齐陵一带断流。这便是“伏流一十五里”的由来。光绪年间改的河道,基本上眼线在的河道,从驻佛店村西向北,又西又北又西注入了淄河。也就是说,女水在地下潜流了15华里之后,在安平城南又复流出于地表……从石槽村(东安平城遗址)到王家齐陵,正好大约15华里的距离。[5](备注:尽管郦注中的“里[6]”与今天的华里有所不同,但在15华里的尺度范围内,误差约米,尚不至于影响该论证结果。)

东安平县故城,东安平故城位于淄博市皇城镇皇城村东南,系东周、汉遗存,本齐邑。《史记·田敬仲世家》载“田常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琊,自为封邑”。又《田单传》载“田单走安平,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清康熙十一年()《临淄县志》载为春秋纪国酅(XI)邑,战国齐安平君田单封地,汉置东安平县。年曾进行勘探。故城平面近长方形,东南角内凹,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城墙大部分已平毁,现存东北角残垣长50米,基宽40米左右,残高2米。黄土夯筑,夯层厚0.20米左右。城内文化堆积厚1-1.50米o=城门和城内布局不详。城垣外有宽30米左右的护城河。城内东北角有酅台。采集有东周时期夹砂灰陶罐口沿,泥质灰陶盆口沿、豆盘、豆把和汉代泥质灰陶罐口沿及板瓦、筒瓦、瓦当残片等。[7]

[1]李瑞之,青州女水考;青州大众网,-04-18

[2]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淄区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05,第61页

[3]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三编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上海辞书出版社,.10,第页

[4]夏征农,陈至立主编,大辞海民族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2,第页

[5]李瑞之,青州女水考;青州大众网,-04-18

[6]按西晋华芳墓出土骨尺可知两晋一尺约合今天的24.2厘米,在西晋时期:1尺≈24.2厘米;1步=6尺步=1里,1里≈.6米。

[7]《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中国地图出版社,年12月,第页。

西晋华芳墓骨尺

西晋华芳墓

这件骨尺保存完好,上面的刻度也清晰可读,最关键的是通过这把骨尺的刻度,专家得出了一个结论,西晋时期的一尺约为24.2厘米(现在1尺≈33.3厘米),所以这也佐证了晋朝史料对刻度的记载是真实的,而且骨尺作为当时尺度的见证实物,故此,也显得更加珍贵。在西晋时期:1尺≈24.2厘米;1步=6尺;步=1里;1里≈.6米。(摘自一把小尺的历史价值原创如翚斯飞小学生爱历史-04-27)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