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婚嫁,十分重视门第。以唐朝为例,当时有七个名门望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陇西李氏(今甘肃省东南部)、赵郡李氏(今河北赵县)、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
《唐砖》李世民
这些高门大户,眼高于顶,一般都是内部通婚。李唐皇朝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但看这个排位就知道,李氏排在崔氏和卢氏之后。即使后来李世民把李氏排在了第一,还是没有动摇前面几个世家的地位。男子都以娶到这几个大姓的女子为荣,比如著名的宰相房玄龄,他的妻子就是出自范阳卢氏。他娶了这个妻子,没有纳妾,一方面是因为爱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出身。
《千古风流一坛醋》卢氏
唐朝末年,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这些世家遭受巨大重创,人没了,钱也没了,世家就此衰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宋朝结束战乱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一度繁荣。很多平民阶层的人手里有钱了,他们也渴望进入上层社会。有一条捷径,就是与上层社会结亲。所以,宋朝产生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榜下捉婿”。
每当到了放榜的日子,乡绅富豪,官员世家,但凡有女儿待嫁的,是倾巢出动,争相挑选登科及第的士子做自己的女婿。在宋朝,参加科举只要进入五甲就可以当官,而且升迁速度很快。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潜力股。这些老丈人都很有钱,给的嫁妆那真是十里红妆。娶了他们的女儿,可以说是一夜暴富。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男子都拼命地读书,不但可以当官,还可以娶有钱家的女儿。但是,全国那么多的男子,考不上的毕竟占多数。而大多数女子的父母,削尖了脑袋,要嫁给那些有功名的。所以,宋朝也有剩男,有些一直考科举,到了中年,还没有娶妻。
宋朝女子的嫁妆是属于自己的财产,为了保证女儿在婆家有地位,父母几乎都是倾其所有,给女儿准备嫁妆。加上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攀比的风气,嫁妆单子上都会写明有多少嫁妆,女儿的嫁妆钱就变得越来越多了,比彩礼钱要多很多。比如范仲淹当了大官,把族里的人都养了起来,男子娶妻给20贯彩礼,女儿出嫁就要给30贯。